冀雅珍,武海霞
(1.山西省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山西太原 030002;2.河北工程大學水利水電學院,河北邯鄲 056038)
山西省所屬氣候為溫帶大陸半干旱類型,降雨時空分布不均,對作物生長造成一定影響。春玉米是晉中一帶主要種植作物,全生育過程耗水量較大,因此,水分是作物主要生長要素之一,對玉米的發育生長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1-2]。通過秸稈還田,不僅能補充土壤所需的養分,改善土壤物理化學性狀,增加土壤的有機質含量,提高土壤肥力,還能增加土壤的透水性,同時也是作物生產中保持土壤墑情、節水、增產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有效措施[3-5]。此項措施的實施,一般可以使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0.15%~0.20%,作物產量提高5%~10%[6-8]。秸稈還田是干旱、半干旱農業實用技術措施之一,適應生產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雙重需求,對農業的生產與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此次試驗地處山西省文水縣胡蘭鎮崖底村,該地所屬氣候為溫帶大陸半干旱類型,多年平均氣溫為9.5℃,降水多集中在7~9月份,年平均降雨量450 mm左右,蒸發量年平均為1 563.3 mm(20cm口徑蒸發皿),年累積日照為2 303.1 h,無霜期為180 d左右,試驗田肥力均勻,主要種植春玉米,一年一熟。土壤質地為壤土,田間持水量26.9%,容重為1.56 t/m3,0~50 cm速效磷含量為0.31%,地下水礦化度787 mg/L,有機質含量為0.85%,土壤全鹽量0~80 cm平均0.617 4%,全年地下水埋深0.5~4.0 m。
試驗區春玉米選擇農戶常種品種東單1331,行距0.5 m,株距0.4 m。各處理方式中玉米秸稈還田量均為4 380 kg/hm2左右,石膏用量約為200 g/m2。基肥施有機肥22 500 kg/hm2,磷肥750 kg/hm2,生育期追拔節肥一次,追尿素450 kg/hm2,在降雨、灌溉后或者根據土壤板結情況進行中耕。
試驗設置3個處理方式:處理一加長秸桿氨化還田(CN)、處理二粉碎秸桿氨化加土壤改良劑還田(FNT)與處理三傳統無秸桿還田(CK)。3個處理完全隨機排列。每個處理試驗面積為144 m2,周圍布置寬2 m的保護帶,中間設置寬2 m的隔離帶。
1.4.1 Logistic生長模型模擬
Logistic模型是經典生態學回歸分析模型之一[9],項目研究中把春玉米生長的時間作為自變量,來闡述春玉米群體的生長發育過程[10]。試驗中用模型來對不同秸稈還田處理的春玉米株高進行回歸模擬,Logistic回歸分析公式為:

式中,Y為春玉米某一階段的株高,cm;t為某一階段春玉米株高的發育天數,d;Km,a,b均為回歸分析模型的待定系數。
1.4.2 土壤儲水量及作物有關指標
有關指標按以下公式計算:

式中,Wc為土壤儲水量,mm;R是土壤質量含水率,%;V是土壤平均體積質量,g/cm3;H是土壤層厚度,cm;WU是春玉米全生育階段的耗水量,mm;P是春玉米生育階段降水量,mm;I是生育階段內的灌水量,mm;ΔW是土壤供水量,mm;WUE是玉米產量水分利用效率;Y是玉米產量,kg/hm2;ET是農田蒸散量,mm;W1,W2為相鄰兩次取樣時0~100 cm土壤蓄水量,mm。
1.4.3 玉米測產方法
畝產量具體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Y為每畝鮮果穗重,kg;Y1為平均鮮果穗重,kg;A1為樣點面積,m2。
玉米每畝產量計算公式為

式中,Y2為樣品干籽粒重,kg。
研究以式(1)對不同秸稈還田處理的春玉米株高進行回歸分析,并估算了方程中的特征值。分析Logistic曲線生長方程 3 個階段(0~t1,t1~t2,t2以后),不同秸稈還田處理下對春玉米生長的Logistic生長模型(見表1)。

表1 不同秸稈還田處理春玉米Logistic模型曲線
表2為不同秸稈還田處理春玉米株高指標值。

表2 不同秸稈還田處理春玉米株高指標值分析
由表2可知,CN、FNT、CK在播種后32 d左右春玉米進入生長茂盛期,但CN、FNT均較CK滯后,滯后天數分別為1.27 d和1.28 d;各處理在播后73 d左右結束生長茂盛期,CN、FNT較CK滯后了0.36 d和1.2 d;CN、FNT的最大生長速度(Vmax)較CK分別高5.48%和6.26%;CN、FNT的玉米生長特性值(Gt)較CK分別高3.16%和6.02%;CN、FNT的玉米株高最大值Km較CK分別高7.72%和10.78%。
由此可知,FNT能顯著提高玉米的生長速率,對春玉米生物量的累積具有正效應。
不同生育期不同秸稈還田處理下春玉米干物質動態變化,見圖1。

圖1 不同生育期不同秸稈還田處理下春玉米干物質動態變化
據圖1可知,在播種后38 d,CN、FNT干物質分別較CK高1.55%和14.30%;播種38~59 d,CN、FNT干物質分別較CK高1.17%和27.04%;播種59~79 d,CN、FNT干物質分別較CK高7.38%和60.23%;播種79~100 d,CN、FNT干物質分別較CK高35.16%和38.72%;播種100~160 d,CN、FNT干物質分別較CK高9.98%和12.82%。
分析表明:在播種后59 d內,3個處理干物質的累積促進作用不明顯;在59~160 d內,均表現出CN、FNT植株干物質的積累均高于CK,尤其FNT對玉米干物質的累積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其變化趨勢較大的為FNT,其次為CN,最后為CK。
試驗中對3個處理方式的玉米產量等進行了測量分析。各處理籽粒產量、生物量見圖2~3。
由圖2可知,在玉米生育期,秸稈還田3種處理方式對春玉米籽粒產量的影響各有差異。CN、FNT的籽粒產量分別較CK高16.32%和20.42%,但FNT比CN的籽粒產量高3.52%,差異不明顯;總之,FNT在提高玉米產量上令人較為滿意。

圖2 春玉米生育期3種處理方式下籽粒產量
據圖3可知,對春玉米生物產量而言,CN、FNT生物產量分別較CK高9.98%和12.82%,但在FNT、CN間,FNT比CN生物產量僅高2.58%。FNT對提高春玉米籽粒產量、生物產量有一定的正相關關系。表3為不同處理方式下春玉米產量特征值情況。

圖3 春玉米生育期3個處理方式下生物產量

表3 不同處理方式下春玉米產量特性值情況
由表3分析可知,秸稈還田的不同處理方式對春玉米的產量影響包括:①CN、FNT株高分別較CK高10.61%、8.93%;②CN、FNT莖粗分別較CK高2.00%、7.40%;③CN、FNT出籽率分別較CK高0.18%、1.04%。3個處理方式的經濟系數排序為FNT>CN>CK,其中,CN、FNT的經濟系數值分別較CK高5.66%、6.79%。由此可知,FNT具有提高作物經濟產量的作用。
對不同處理生育期玉米的農田蒸散量、耗水系數及水分利用效率等進行了分析。秸稈不同處理方式下農田蒸散量、作物耗水系數、水分利用效率情況見表4。
表4的分析表明,CN、FNT對農業的生產潛在能力及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具有一定的提升作用。各處理方式下作物耗水系數大小順序為CK>CN>FNT,表明未采取任何處理措施的裸地提高作物的耗水系數比較明顯,FNT能有效降低秸稈還田對土壤水分儲存能力的不利影響。CN、FNT耗水系數較CK降低12.67%、15.82%。各處理方式的WUE大小順序為FNT>CN>CK,其中,CN、FNT的WUE分別較CK高14.60%,18.87%。各處理方式下作物耗水系數、WUE均有一定的差異水平。CN、FNT的籽粒產量分別較CK增加16.32%、20.42%。

表4 各處理耗水系數和水分利用效率
(1)由Logistic回歸分析可知,CN、FNT的春玉米在播種后32 d左右均進入旺盛生長期,較CK的滯后天數分別為1.27 d、1.28 d;在播后73 d左右各處理旺盛生長期基本結束,較CK滯后0.36d、1.2d。從試驗數據來看,CN、FNT較CK能提前進入快速生長期,且FNT對玉米的生長速度具有一定的提高作用,對春玉米生物產量的積累具有較優效應。
(2)不同處理下各生育期玉米干物質動態變化表現為:CN、FNT均對春玉米干物質的累積具有提升作用。而在水分利用效率、籽粒產量、生物產量上,CN、FNT也表現出較大優勢,尤其FNT優勢更為明顯。
(3)水分利用效率試驗結果表明:CN、FNT的作物耗水系數分別較CK降低12.67%、15.82%;WUE分別較CK增加14.60%、18.87%。FNT施入土壤后,在提高作物產量、水分利用效率、挖掘雨水資源生產潛力方面能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
(4)僅僅1 a的研究成果并不能表明具有相應的規律,還需要大量的試驗并進行深入研究,才可為今后大面積推廣氨化秸稈處理還田、合理利用秸稈資源提供更有力的理論依據與技術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