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國汽車工業咨詢委員會委員 張書林
經過疫情洗禮之后,那些未經受住考驗的汽車企業將會被歷史遺忘,那些通過改革調整、開放合作、主動求變的企業將度過寒冬。疫情期間,做最壞的準備,來爭取最好的結果。
此次百年不遇的新冠肺炎疫情對世界經濟發展造成巨大影響,對汽車產業的影響也將更為顯著。因為:第一、汽車產業與宏觀經濟走勢密切相關,汽車產業鏈寬且長,對國內外相關產業的依賴性很強。第二、汽車產業發展要依賴大眾消費,這次疫情會暫時抑制大眾的消費熱情,市場恢復常態化需較長時間。第三,疫情造成的長時間人、財、物及信息流動的停頓,使產業處于較長時間的休克狀態,后期復工復產的難度將是巨大的;第四,汽車企業除對效率、成本十分敏感外,對資金的需求也是持續的,企業離不開自我造血功能、金融機構及政府財政的支持。尤其是新興的新能源汽車企業尚需大量的融資支持。疫情造成的企業和金融機構、各級政府財力下滑,致使企業復工復產和建設資金壓力增大;第五,2018 年汽車產業開始面臨產銷、利潤大幅下滑的逆境,同時新能源汽車全面對外資開放,增加了中國品牌成長的壓力,本次疫情的打擊更是雪上加霜。
以上實情足以說明,當前形勢給汽車產業發展帶來的不確定性和不穩定因素增加,對一些企業后續發展壓力將是致命的,會加速一些企業的消亡過程。一些企業,特別是新興企業,必須做好最壞的準備。
應該看到,此次疫情將影響企業正常的生產節奏和經營活動,在此影響下,產業結構(包括供應鏈體系)有針對性的調整勢在必行。各種應對措施會促使新的產業形態、發展模式、品牌隨調整不斷涌現,這也是中國汽車參與國際競爭不可或缺的過程。不失為企業加快產業轉型升級,進行自我調整的一次機遇。
為應對新的發展形勢,企業在堅持發展新能源汽車、實現戰略轉型方向堅定不移的前提下,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做好發展戰略調整,將是抓住機遇、應對挑戰的關鍵。可以預見,需要改革及戰略調整的企業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1.一些在競爭中發展的企業會加快體制機制的改革,突破傳統、封閉的經營發展模式,探求新的發展途徑和發展模式,增強品牌競爭力。
2.一些已取得投資準入資格,雖已建成但始終無力開展生產經營活動的新能源汽車企業;一些已取得投資準入資格,但尚未竣工或尚未開工建設的項目;一些尚未取得投資許可或基本已失去參與競爭機會的企業;這些企業將在政策允許的范圍內尋求新的出路,調整發展戰略,或退出,或重組。
3.不同企業的基礎狀況不同,需要調整的重點內容也不同。從短期看,多數企業會以復工復產為前提,需要通過對經營策略、市場目標、產品結構、研發生產模式、人才及資本結構等作出針對性的調整,以適應新的發展形勢,提升企業的生存能力。同時需要有銜接未來的長遠發展規劃。
4.一些外企借助中國的產業基礎和市場,會加強在中國的發展力度。特別是傳統車企會加快調整產品和產業結構;新能源汽車的獨資、合資企業會繼續誕生。
5.在當前的政策約束下,一些待發展的企業和地方,會“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用更開放的姿態,探求新的發展途徑。
可以看出,以上情況基本都孕育著企業間的開放與合作,會給各類企業提供合作發展機遇。此時需要我們有更強的自信和更多的智慧來適應,也需要企業家放低身段,以更宏遠的發展戰略,與同行們共同應對挑戰。同時,也需要社會有更多的正能量推動企業增強競爭意識、創新競爭途徑,培育自己的品牌,甚至可以用另一種生存方式延續企業生命,爭取最好的結果。

張書林:目前,新能源汽車領域存在眾多有資金而無技術產品、或有技術產品而無資金的企業,多數已經具備了企業間合作發展的需求及開啟合作的條件。若各自為戰,不但制約著企業的發展,也嚴重制約產業競爭力的提升。目前企業至少有五類需求,即資金、成本、自主可控、生產資質、投資準入,可為企業間合作創造機會。
產業發展永遠不是線性的,波折起伏是必然規律。在市場需求旺盛的時候,汽車企業“各自為戰,各顯其能”,是其競爭發展的特點。而當企業共同面臨發展困難的時候,具有互補性的企業間團結合作,共同應對挑戰,才是在競爭中制勝的關鍵。國內外諸多合作共贏的成功先例不勝枚舉。
企業間合作的前提是要有共同向好的發展愿景,分別具有可以滿足對方需求的優勢資源;企業的領軍人要有包容、寬厚的氣度,有優勢資源可開放共享的胸襟,有誠信平等的心態,并尊重市場經濟規律,是企業間成功合作的必要條件。
合作是應對“適者生存、優勝劣汰”競爭法則的手段,目的是共贏;合作不僅僅是一種姿態,更是一種智慧,是企業創業理念的升華,是發展模式的創新;企業間的合作也是重組的初級階段,當企業在深入合作中,建立了誠信的合作關系和共贏的產業基礎,形成了相互依賴提升競爭實力的共同愿景時,將具備進一步重組的條件。
目前,新能源汽車領域存在眾多有資金而無技術產品、或有技術產品而無資金的企業,多數已經具備了企業間合作發展的需求及開啟合作的條件。若各自為戰,不但制約著企業的發展,也嚴重制約產業競爭力的提升。目前企業至少有五類需求,即資金、成本、自主可控、生產資質、投資準入,可為企業間合作創造機會。具體是:
1.有技術和產品但缺乏發展資金的企業,需要與有發展資金的地方、金融機構或缺少產品升級技術的企業合作。
2.有產品和資金但缺少成本可控的競爭力、缺少進一步開拓市場實力的企業,需要與有產品開發能力,且具有成本控制力的企業合作。
3.有產品有資質也有完整的供應鏈,但自主性缺失、成本不可控的企業,需要與自主性強、技術開發能力強且成本可控的企業合作。
4.有產品和技術,但無獨立生產資質的企業,需要與有獨立生產資質但研發能力不足的企業合作。
5.雖已取得國家投資準入許可,但超過兩年沒開工的投資項目,或建成后無力投產的企業,需要突破政策約束,尋求新的發展出路,未建成可退出,已建成可重組。
6.當前雖有投資準入政策約束,但一些有發展愿望和一定實力的地方和企業,仍在探求新的發展途徑和發展模式。
以上的合作機會需要各級政府、企業家以正能量推進合作關系的形成。只要不突破法律法規和市場道德的底線,外界不應也不能進行干預。一旦促成上述合作,強勢企業的困難可迎刃而解,弱勢企業可絕處逢生,進而使中國汽車產業結構具有更強的國際競爭力。
疫情是一次始料未及的沖擊,國家在非常時期出臺一些有針對性的政策支持企業度過寒冬,符合國際慣例。由此,國家在現有法律法規的基礎上,至少應從四個方面對中國汽車產業予以支持:第一,力所能及地幫助企業解決復工復產中遇到供應鏈、物流、人工等方面的困難,并在一定的時間和業務范圍內,減輕企業的稅收負擔和還債壓力。第二,加大對復工復產企業、需盡快投產的建設項目以及合作重組企業的融資和貸款支持。第三,進一步降低生產和產品準入門檻,讓企業產品快速、低成本進入市場。第四,推出進一步促進消費的政策并促使有條件的省市進一步放開限購;在全球范圍內,圍繞企業“走出去”的難點問題推行相應的經貿政策。
上述支持政策應根據后續疫情的發展情況,以及對汽車產業的影響程度不斷深化。這需要廣大從業者和相關主管部門集思廣益,共同為中國汽車產業爬坡過坎、共克時艱貢獻智慧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