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玉敏 彭夏夏 鄧曉
摘 要:我國是農業大國,農產品銷售經歷了幾十年的摸爬滾打,實現了飛速發展。但是,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環境等問題。這使人們的目光逐漸從農產品的產量轉移到農產品的綠色和健康。由于隨著宿州市經濟的不斷發展,宿州市人民生活質量不斷改善,互聯網及電商平臺的發展,宿州市人民對于綠色農產品的需求日益增加。人們對綠色農產品不在僅僅講求數量,而是更關注其質量。特別是餐桌上,不僅要品種豐富,更講究健康。但是伴隨著嚴重的環境問題和營銷推廣方面的不足,由此需要結合一定的地理科學技術來探究符合宿州市的綠色農產品營銷策略,為宿州市綠色農產品市場運作提供支持。
關鍵詞:綠色農產品;營銷策略;地理科學技術
一、項目背景與研究意義
宿州市經濟發展伴隨建筑等高污染行業的興起。這嚴重污染農產品,影響糧食的質量和人們生活的滿足感。因此,人們轉而更加關注綠色和健康。綠色農產品本應更受社會的青睞。但是,宿州市以城鄉集貿市場、農產品批發市場為主導的農產品單一營銷渠道體系等因素使綠色農產品營銷無法形成區塊鏈,讓綠色農產品的信息被阻塞而不能帶動大片區域的人們消費綠色農產品。所以我們要抓住這一潛在消費市場,分析綠色農產品難以銷售出去的原因,并找出與之相匹配的營銷策略。就此問題的探究,就具有意義。
二、宿州市綠色農產品營銷存在的問題
(一)供不應求
在宿州市供應鏈上,上游技術落后,農戶分布不集中,綠色技術欠缺和無法獲取準確信息來實現綠色農產品規模生產,滿足下游消費者的需求。使得一線農民工對綠色農產品的產量沒有概念,為避免盈利損失,他們對綠色農產品生產力度不大,讓綠色農產品的市場無法擴大。導致需求很大,而綠色農產品的供應少,使市場上出現供不應求現象。
(二)缺乏產品吸引力
綠色農產品多數銷售以紙箱或者塑料袋為包裝。可見宿州市的農產品包裝仍是處于低水平,不規范的狀態。相較于月餅這一產品來說,月餅的銷售旺季為中秋時節。在這一短暫的時令中,不同廠家的月餅的銷量各有不同。同樣的月餅,相似的味道,價格銷量卻不盡相同。究其原因,越是包裝精美的月餅,其關注度越高。同樣的,就宿州市的綠色農產品的簡單包裝來看,它不夠吸引消費者的注意力,讓消費者的購買欲望也不夠強。
(三)綠色農產品營銷信息的滯后
宿州市綠色農產品銷售平臺,專業技術人員的匱乏以及傳統線下市場仍以生產商或個體戶銷售為主要模式。讓市場信息在宿州市生產商或個體戶中間沒有被全面覆蓋。由于新媒體等新興工具未能充分在宿州市綠色農產品的宣傳和銷售中發揮其重要作用。即便有部分綠色農產品的線上和線下的營銷推廣,其力度來說較其他城市還不夠強。這讓宿州市整體銷售信息及反饋信息不夠充分,致使其巨大的商業價值沒有被體現。
(四)銷售渠道單一
宿州市的銷售渠道仍比較單一。宿州市各縣多數還是直銷和合作社統一銷售農產品,其銷售模式主要還是采取線下銷售方式,少部分生產商采取電商銷售。使得存在即使農產品價格低廉,綠色農產品卻無人問津。這就導致農民及經銷商的利益受損。此現象就也使得生產綠色農產品的廠家及個體戶無法正確利用渠道實現規模經營。因此渠道的單一阻礙了生產商將綠色農產品按需生產,降低成本。
三、擬定解決的策略
(一)利用遙感和計算機信息技術科學選址增加產量,解決供不應求
利用環境遙感動態監測輔以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進行圖像處理,獲取環境信息來形成精確的影像數據。再通過常規的檢測技術,對獲取的影像數據資料進行環境要求評價。最后再借助地理信息系統技術所具有的空間數據管理和信息分析功能,合理的選擇監測區和數據源,再采取有效的數據處理辦法,相應的信息提取措施,科學信息管理手段和采集技術基礎實現實時有效監測綠色農產品生產環境。在短時間就可以科學選址,保證綠色農產品本身質量和產量。解決產量和供給問題,極大順應了需求。
(二)著力改造綠色農產品的包裝
為迎合新時代下的消費時尚,在綠色農產品的包裝上,應做出一定的改變。包裝設計的改造能夠清晰地展現農產品的基本屬性。涵蓋區域文化,增強視覺感染力,激發消費者購買欲望,從而提升市場競爭力。這樣包裝設計中蘊含的這些元素能夠緊密連接不同的消費群體來細分市場。就其包裝設計的不同特征,來提高綠色農產品的價值及其附加值。
(三)整合信息建立產品共享信息服務平臺
利用環境遙感動態監測的技術基礎,建立信息共享平臺。首先建立綠色農產品綜合信息平臺,計算機編碼,將宿州當地的生產經營資料進行數據歸類處理,通過所歸類的信息再進行統計和分析。通過此類數據來推測和評價,最終的綜合信息推送給不同的服務對象。為此,這一類平臺的信息庫具體應該包括:與綠色農產品相關的國家政策和地方政策以及相關的技術要求等信息。介紹綠色農產品相關信息,包括產品的類型,產品種類,產品生產規模,產品適用條件,產品產地,產品的來源等。綠色農產品的質量檢測達標程度。此類農產品生產經營的相關信息。通過整合信息,基于當前技術水平,采用數據庫技術、地理信息系統技術、網絡技術構建服務平臺。解決信息閉塞,滯后的情況問題,提供消費者信息資料。利用平臺的強鏈接屬性,幫助用戶與開發者進行持續的連接,形成生態閉環。
(四)順應“互聯網+時代”實現多渠道營銷
結合信息服務平臺,經銷商不僅可以直銷也可以同多個中間商進行合作。生產者可利用中間商的銷售網絡,物流功能和銷售經驗,減少資金占用。這反映出在信息服務平臺上,企業和客戶之間接觸機會增多,讓潛在客戶更有可能轉變為固定客戶,提高市場占有率。多渠道營銷在物流或者特殊配送等條件下,給予多個與之相適應的營銷渠道,降低渠道管理成本。
四、結束語
通過不斷地探究,針對宿州市綠色農產品營銷策略問題和地理環境問題。研究表明,通過遙感探測宿州市適合綠色農產品量產的區域,解決供不應求的問題。結合包裝,渠道改變及信息服務平臺的建立,解決了營銷策略存在的問題。最終可以達到使宿州市綠色農產品將會被促進生產,引導消費,平衡供求,加速商品流通,節省流通費用,擴大銷售范圍,提高產品競爭力的強有力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陳少群.中國農產品批發市場營銷戰略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2.
[2]喬聚玲.農產品綠色營銷策略探討[J].山東農業(農村經濟),2003(07):23.
[3]萬珊.河北省綠色農產品營銷策略[J].農業工程,2018,v.8;No.55(05):144-146.
[4]曹錦錦.基于綠色消費理念的鄉村農產品營銷策略研究[J].農業經濟,2019(11).
[5]王瑛.綠色生產視野下綠色農產品的品牌定位與市場營銷戰略優化研究[J].農業經濟,2019(8).
[6]魏宇,張冰,孫中華.綏化綠色農產品網絡營銷策略及途徑分析[J].綏化學院學報,2019(12).
作者簡介:錢玉敏(1999—1)女,漢,安徽省蕪湖市,本科生,研究方向:市場營銷。
通訊作者:彭夏夏(1983-)安徽省宿州市,碩士,研究方向:法學。
基金項目:宿州學院第十三屆科研項目(KYLXYBXM19-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