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文彬


團隊發起‘百人采訪計劃,實打實地采訪了1649位上海援鄂醫療隊員中100位醫護人員在武漢的經歷和感受。
“一名我看護了十幾天的患者,不久前搶救無效去世了。那晚,人被殯儀館接走了,但他的手機還鎖在護士站的柜子里,等待消毒處理。晚上的ICU,一切都很安靜,只有那個手機響個不停,但我沒辦法接電話。”同濟醫院光谷院區的護士徐東亞與《人間世》抗疫特別節目總導演范士廣談起這件事時,自責地哭起來,她覺得如果自己照顧患者時更精心、更仔細些,或許患者就不會去世。這觸動人心的一幕,被范士廣和他的團隊記錄了下來。
在武漢三家醫院“紅區”(傳染病污染區)拍攝的1個月里,范士廣和團隊冒著風險,記錄下無數感人瞬間,積累素材3萬分鐘;他們耗時50天,對三四十TB的資料進行整理、剪輯,于5月21日推出《人間世》抗疫特別節目。
節目在東方衛視、騰訊視頻、愛奇藝、B站播出后,獲得廣泛好評。截至6月6日,節目豆瓣評分9.3,有網友評論稱,“優秀的作品總能讓人看見真實的慘烈,之后帶給人們同樣真實的希望;厲害的作品在于,這個希望的來源不是畫蛇添足的旁白,而是人物正在斗爭的本身。”
誠實記錄,傳遞力量
《人間世》抗疫特別節目共6集,前4集多角度呈現上海援鄂醫務人員在武漢抗疫的經歷:《紅區》揭開ICU病房中驚心動魄的生死較量;《相逢》展現援鄂醫務人員在武漢的種種珍貴相遇;《臉龐》記錄100名醫務人員在武漢的經歷和感受;《雷神山紀事》講述上海ECMO分隊利用高超技術幫助患者挺過艱難時刻。第5、6集《我要找到你》與《我會陪著你》,則呈現疫情暴發后,上海公共衛生系統的疫情防控阻擊戰,記錄上海各大醫院中醫患之間的動人故事。
節目播出后,有觀眾反映內容太“殘酷”了。對此,范士廣表示,用誠實的態度去講述一個個“去煽情化”的故事,是《人間世》一以貫之的創作態度,“我們就是想把這次疫情的殘酷性告訴大家,但我們不賣慘,也不會讓大家感到恐懼;而是讓觀眾直面真相后,能更加理性地看待世界,從殘酷環境中感受醫護們的力量和勇氣。”
在武漢,范士廣看到了一幕幕驚心動魄的生死較量,看到了一段段有血有肉的記憶,為此,團隊臨時決定發起“百人采訪計劃”,實打實地采訪了1649位上海援鄂醫療隊員中100位醫護人員在武漢的經歷和感受。“我們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于是隨機選擇受訪對象,每人至少采訪了30分鐘,最終匯成了第4集《臉龐》,為他們留下了珍貴的影像與記憶。”
在他看來,拍攝一部好的紀錄片,不是簡單地選擇哪種敘事方式,也不是簡單地把故事講清楚就行,敘事方式只是藝術作品的載體,重要的是提供給觀眾一種情緒,讓觀眾代入當時的情境中,找到理性,找到力量。“不論是抗疫篇,還是前兩季,都是在講人面對困境的故事,這樣的故事具有普世性,能夠給予觀眾現實觀照。”范士廣表示,這是《人間世》反復在創作的內容。
熟悉的味道,不同的拍攝經歷
“第一集片頭一出,我就看到了那個熟悉的《人間世》。”B站上一條彈幕這樣寫道。
《人間世》抗疫特別節目延續了節目組的“蹲守式”拍攝方式,即沒有提前策劃好的拍攝文案,沒有預先設定的主題,沒有特別挑選的拍攝對象,只是盡可能地拍攝海量素材,從中尋找更好的故事。
與以往拍攝不同的是,這一次,范士廣和團隊沒有近一年的醫院蹲點觀察時間,也沒有更多的工夫用來打磨后期;有的只是臨危受命,緊急出征。1月24日,節目攝制組兵分三路前往瑞金醫院發熱門診、上海公共衛生臨床中心、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感染傳染科、上海疾控中心等重點區域進行拍攝。3月3日晚,范士廣與領隊柯丁丁等4人從上海坐火車前往武漢,火車上,4人經商議確定了三家具有代表性的拍攝醫院:為新冠肺炎疫情而建立的雷神山醫院、武漢傳染病專科醫院金銀潭醫院、專門接收新冠肺炎重癥患者的同濟醫院光谷院區。第二天一下火車,一隊趕往同濟醫院光谷院區,一隊奔赴金銀潭醫院蹲守拍攝。由于人手緊張,后續又有同事前來支援。
拍攝過程中,有這樣一段畫面令范士廣印象深刻,上海醫生和武漢醫生共同推著急需進行截肢手術的81歲新冠肺炎老人轉院到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轉院結束后,這些不知彼此姓名,也未曾見過對方容顏的“戰友”,在院區的櫻花樹下拍了一張合影。《人間世》抗疫特別節目,可能是范士廣和團隊拍攝過的人物形象最為“模糊”的節目。這種“模糊”與像素、畫質無關,而是“在防護服、口罩、護目鏡、面罩的層層包裹下,很少有機會看到他們的表情,只能通過防護服背面的圖案和名字來辨識和區分”。
在抗疫篇中,很少能看到被塑造成英雄的醫護,原因正如范士廣在《什么是真正的英雄主義》中寫到的,“其實中國人不相信什么救世主或者虛構的超級英雄。對于中國人而言,我們愿意相信每一個平凡崗位上的個人,在世俗倫常的義務中,恪盡職守、寬容仁愛;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有承擔責任的勇氣,有對眾生萬物一視同仁的愛,這才是中國人的理想人格。”在他看來,正是這些平凡崗位上的個人,給予觀眾力量。
對話總導演范士廣:以誠實的態度記錄歷史
《綜藝報》:為什么制作《人間世》抗疫特別節目?
范士廣:醫生的職責是治病救人,我們的職責是將這段所見所聞真實地記錄下來。我們能接觸到的故事肯定是這場疫情中的冰山一角,但這些都是我們覺得很重要的內容。更重要的是,我們以誠實的態度記錄歷史,做到對自己負責,對歷史負責。
《綜藝報》:在“紅區”拍攝與以往有何不同?
范士廣:本來我們帶了平時拍攝用的大型攝影器材去現場,但發現消毒容易毀壞機器,大型器材也不便在病房使用,于是改用手機拍攝4K視頻。拍完后,手機通過污染物通道出來,要用酒精泡,拿出來都是濕淋淋的。我生怕手機打不開了,幸好手機一直沒壞。第一集中,70%的畫面都是手機拍攝。
《綜藝報》:拍攝過程中,你們遇到的最大的困難是什么?
范士廣:每次穿著層層密封的防護服進去,熱倒是其次,最難的就是缺氧問題,會導致頭痛,特別難受。
《綜藝報》:前幾集中很少出現采訪,第4集卻都是采訪,為什么?
范士廣:第4集很特殊,沒有故事,全是采訪,是100位醫護在武漢的經歷和情感歷程的口述史,但我認為這是全篇最好看的一集。他們講述的個人經歷,有很多很殘酷的故事,也有很多人心中最柔軟的情感故事,是很珍貴的社會記憶。
《綜藝報》:你會在意觀眾評價,以及與前兩季的對比嗎?
范士廣:我最怕觀眾給我打一星(笑),這是開玩笑的,任何意見我都接受。其實我更在意拍攝制作過程中,團隊是否有所成長。這次(拍攝)是非常難啃的硬骨頭,是一場硬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