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晶晶
摘要:有限公司中關于股東優先購買權問題一直屬于司法實踐中比較復雜同時也非常重要的一項制度,有限責任公司中股東優先購買權指的是股東享有的在同等條件下優先購買出讓方股東轉讓股權的權利。股東的優先購買權屬于法定權利,因此公司的章程無權對此權利進行實質干涉。有限責任公司中,股東基于彼此間的相互信任而共同投資,優先購買權一方面是對有限責任公司人合性的保障,另一方面也保證了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對公司的控制權。現以我國法律以及相關司法解釋為基礎,分析其他國家地區的相關規定,分析有限責任公司股權外部股權轉讓涉及的法理基礎,從而圍繞股東優先購買權制度轉讓過程中存在的法律問題進行探討。
關鍵詞:有限責任公司;股權轉讓;股東同意;優先購買權
中圖分類號:F276.6?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20)05-0045-03
一、有限責任公司股東優先購買權問題概述
(一)股東優先購買權的概念
股東優先購買權的概念源自于民法理論中的“先買權”,通常購買方的先買權首先要求購買人與出售者之間存在某種特殊關系,比如租賃關系、共同占有等等。當出售方將標的物進行公平公開售賣時,先買權人在與出賣人之間存在特定關系的情況下,擁有在同等條件下優先于其他購買人進行購買的權利。這種特定人具有的優先購買權利對于社會公平以及雙方利益保護有著積極的穩定意義。股東優先購買權的核心與先買權理念如出一轍,人合性基礎是有限責任公司穩定發展的核心與關鍵,公司成立之初各個股東之間基于相互信任產生的特殊關系,股東的優先購買權更是發揮了公司的人合性對其他股東權益的保護作用,優先購買權對公司自身發展以及股東之間利益維護具有雙重價值。
法律技術上的創新使得股東優先購買權應運而生,股東優先購買權雖然是一項法定權利,但不是自全體股東成為股東之日起所享有的權利,是只有在不同意轉讓股東對外轉讓股權時才產生的一項權利。股東優先購買權并不能以股東自身意思決定為之,優先購買權運行過程中否認外部人員的購買權,除了后悔權其他并不以轉讓者的意思主導程序,所以該項權利的行使必須具有先決條件,否則若股東任意行使必然會對社會經濟秩序的正常運轉造成極大沖擊。股東優先購買權的行使需要具備前提條件,首先是要有轉讓權股東行使其轉讓權利;其次是該股權轉讓對象是公司外部的第三人,內部股東之間的轉讓則沒有適用空間;最后要求其他股東對該股權的對外轉讓持否定態度。在符合條件的限制下,公司內部不同意股權轉讓的股東對此才享有優先購買權。
(二)股東優先購買權的性質
股東的優先購買權屬于何種性質的權利,理論界存在著爭議,主要學說有物權說和形成權說。物權包括權利人對特定物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以及處分的權利,股權屬于特定的物,符合主體對特定物支配的要求,股權也具備排他性,并且可以與除權利主體以外的第三人進行對抗。我國在立法中明確將股權的優先購買權賦予了股東,因此必然具有優先性與對抗性,所以一些學者認為股東優先購買權應屬于物權。此觀點有其不合理之處,首先上述的優先權僅僅體現在購買方面具有一定的物權性質,雖然股東優先購買權具備排他性,傳統的物權理論強調主體對物的支配以及處分,但是在公司內部股東無法對他人自己的股權進行直接處分;其次,優先購買權的行使有著諸多限制,只有在股權出讓方對外界進行轉讓時,其才有出現的可能并且排除的主體僅是外部第三人,這與物權所具有的對世權、絕對權特性存在著本質的差別。
目前比較主流的觀點是優先購買權為形成權。形成權側重于權利人基于個人意思表示使民法法律關系建立、改變或消滅的一項權利。形成權是可以由一方當事人自主決定法律關系存續消滅的權利,從優先購買權運行模式角度,將股東優先購買權歸類為形成權更為貼切。法律將優先購買權賦予給其他股東,其他股東在出讓方股東的通知到達自己之后,基于自己一方意思就可以做出具有法律效力的行為,對股權出受雙方產生一定的限制作用。股東在股權購買上的優先性基礎在于維護公司的人合性,參與有限責任公司設立的股東間形成的信賴關系是股東優先購買權發生的關鍵保障。
(三)股東優先購買權的法理基礎
股東優先購買權中的期待權理論借鑒了傳統民法中對于法律關系參與人趨利避害的特點,并將其與公司法相結合,從而得出所有股東都是為了獲得一定利益而加入的結論。股東們在設立公司之初都對公司的未來發展前景做出理想規劃,并且彼此之間也十分滿意信任。在期待權理論中,股東有自己的權利希望公司按照自己所期待的狀態發展,股權的構成同樣不能隨意的改變。在公司股權對外轉讓的程序中,公司設立之初的股權構成很有可能產生變化,相應的公司合伙人就有可能被替換,新加入的合伙人不一定能讓老股東產生足夠的信任感,因此新老股東之間的合作存在一定企業風險。
股東優先購買權中的秩序價值說側重于對公司企業內部運行秩序穩定的保護,該學說認為對股東自由處分股權進行限制是優先權的核心,這會讓公司最初的股東能夠更好地管理控制公司,從而達到追求公司穩定的秩序價值。股東優先購買權主要目的在于避免潛在影響公司正常運營的第三人加入進來。和諧的內部股東關系才能使公司健康發展,原始股東經過長期磨合具有了信任基礎。第三人給公司的發展帶來諸多不確定性因素,可能將原股東的既得利益在形式上予以拆分。秩序價值肯定了股東利用優先購買權進行股權壟斷的行為,進而使得第三人無法進入股東內部。保證原股東對公司的實際管理控制,維護原始股東團體的秩序穩定是公司健康穩定發展的根基。
二、股東優先購買權制度的立法缺陷
(一)同意規則的不合理性
我國公司法對于優先購買權中的同意規則的適用存在較大問題。一方面,當其他股東對于轉讓的股權確實有購買意向,因此會在是否同意轉讓的環節選擇不同意對外轉讓,此時不同意的股東就應當對股權進行購買;另一方面,欲購買的股東為了避免陷入無依據參考的局面,在此階段往往會隱藏其購買的真實意思,從而做出同意股權對外轉讓的決定,等到轉讓股東與第三人達成“同等條件”之時,欲購買的其他股東立馬出現主張行權。此類誘導股權進行轉讓的行為很大程度上使得交易失去了誠實守信。由此導致的后果是其他股東在同意階段均暫且同意轉讓,待到轉讓股東與受讓人達成同等條件的合同時,再行使自己的優先購買權。由此導致的問題需要辯證分析,一方面其他股東不用承擔同意規則中對于自己放棄優先購買權利的責任,并且在之后的優先購買規則中仍有選擇權,無需親自參與同等條件的制定,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交易成本;另一方面所謂的同等條件是轉讓方與受讓方經過談判較量達成的協議,其他股東在沒有參與的情況下有坐享漁翁之利之嫌。在之后優先購買規則中,一旦其他股東主張權利,對外轉讓過程就會因此終止,其他股東在同意規則中沒有購買轉讓股權的真實意思,但是在優先購買規則中仍有可行權,期間的不確定性使得轉讓股東與受讓人的利益大大受損,這對股權的正常流轉存在局限性。
(二)后悔權的不合理性
股東優先購買權制度中轉讓股東在股權出售之前享有后悔權,后悔權設立的初衷在于保障出讓股東的意思自由,避免轉讓程序過于偏重保護其他股東的利益。我國股東優先購買權存在雙重限制程序,需要同意規則以及優先購買規則遞進完成,欲購買股權的股東在轉讓程序尾聲仍然可以行權,相應的轉讓人的后悔權也可以自由行使。但整個程序會由于后悔權的行使而前功盡棄。一方面增加了股東優先購買權行使程序的復雜性,另一方面也必然使得股權轉讓所產生的交易成本增加。盡管立法中規定了因轉讓方的后悔權給其他股東造成的損失可以請求賠償,但其他股東對該股權的期待利益仍然受到了破壞。此外,法條雖然規定了轉讓股東享有后悔權,但是后悔權的適用情形沒有詳細規定。此外,轉讓股東行使后悔權與立法本意相違背。其他股東在得知同等條件之后,對轉讓股東提出予以購買的請求但是轉讓股東卻予以拒絕。問題在于其他股東行權的過程沒有對轉讓股東的利益造成任何負面損失,同等條件說明立法上已經對其轉讓股東的權益進行了保護,轉讓股東仍然行使后悔權說明其在本意上并不想將股權轉讓于內部股東,由此產生的分歧將會使其他股東與轉讓股東之間勢必會產生矛盾。因此,雖然后悔權的行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相對人自主決定股權轉讓,但極有可能導致股東之間產生間隙,這明顯與股東優先購買權維護人合性的立法目的是相違背的。
三、股東優先購買權立法模式的域外借鑒
(一)德國立法模式
德國作為大陸法系國家的代表,其利用公司章程所具有的自治權利將股權轉讓提高到法律層面,對股東進行股權轉讓做出了硬性的要求。德國法中適用股權轉讓的制度是參照適用部分或全部的出資額轉讓為依據,至于受讓人具有何種身份立法中沒有做出具有限定。德國在其公司法中明確規定,如果轉讓股東就其所享有的出資額對外進行轉讓,可依法參照適用自由轉讓原則,并可以通過公司合同加以規制。此處闡述的公司合同就是通過公司內部程序產生的公司章程。德國公司法中也明確規定了適用于同意制度進行出資額轉讓的情形,應當經過半數以上股東投票同意才可以進行部分的出資額轉讓。此外對于出資額的規定,德國通過公司法確認了基本出資額就是出資數額的底限。
(二)美國立法模式
美國針對股東優先購買權的規定各州都存在著不同的法律限制。大多數州縣都賦予了公司較大的自治權利,股東可以基于公司章程或者約定的形式對股權轉讓進行規制。在美國相關的立法中,公司章程對于股權的內外轉讓都具有可適用性,通過公司管理辦法、章程或約定的方式對股權轉讓予以限制,此種轉讓股東事前是明知的,因此公司章程是轉讓程序中最為關鍵的環節。美國的大多數公司章程都以“第一拒絕權”作為優先購買權的核心,就是指如果公司股東想進行個人股權的外部出讓,在具備同等條件的情況下,享有第一拒絕權的人具備優選權利,對股東轉讓的行為予以拒絕。只有拒絕權人在規定期限內未參與認購的情況下,出讓股東才能將股權實質性的轉讓給外部受讓人。
四、股東優先購買權制度的立法完善
(一)完善同意規則
我國的股權優先購買制度中同意規則處于被虛化的位置,當其他股東不同意股權對外轉讓之后,不同意的股東就應當購買轉讓的股權。但是對于如何購買以及相關程序法律并沒有明確規則。實踐中,其他異議股東可能無法順利與轉讓股東達成一致,最終被視為同意股權對外進行轉讓。還有一些股東認為在之后的程序中同樣可以行使優先購買權,因此沒必要投入精力與轉讓股東談判磋商。
法律對于應當購買的行使規則需要進行具體規定。當其他股東具備購買股權的真實意思,購買規則的設置需要實質上促進與轉讓股東達成一致的意見,從而省去后續的復雜程序。域外單層同意規則中對于應當購買的規定值得學習,在公司表決不同意對外進行轉讓時,其他股東既可以收購也可以通過公司減資回購。首先對于股價的確定可以先由雙方協商,協商達不成一致意見的可指定第三方來指導確定股價。其次對于鑒定人制定的結果價格有不同意見的,進而可請求法庭指定鑒定人。實踐中,第三方的積極參與往往都會促使股價快速客觀地予以確定。我國關于應當購買的具體規則可以借鑒相關的經驗,允許協商或者鑒定人等作為客觀第三方介入其中促進股價的確定,由此可以使股東優先購買權在同意規則的運行不再虛化,同意規則制度也可以得以落實。
同意規則虛化的另一方原因在于優先購買規則的行使主體是除轉讓股東以外的全體股東。同意規則的實質化必須將同意的實質性加以明確,應當認為其他股東在同意規則中同意股權對外轉讓的,在之后的程序中就必然失去了購買該股權的權利,在優先購買規則中不可有優先購買權。我國臺灣地區的規定值得借鑒,只有個別反對股權對外轉讓的其他股東在優先購買程序中才可以享有股東的優先購買權,由此就可以倒逼欲真實購買的其他股東不能隱瞞自己購買意向。
(二)規制反悔權行使
反悔權的設置使得復雜的股權轉讓行使程序變得更加繁復,并且對于公司內部的秩序穩定都帶來損害。誠然,后悔權的設置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轉讓股東意思自治的權利,但對效率以及秩序價值都帶來了較大程度的沖擊。域外經驗中,當出現公司表決不同意轉讓股權后,其他股東可以購得該股權(其中轉讓股東放棄轉讓的除外)。此時的放棄轉讓就賦予了轉讓股東后悔權。德國將轉讓股東放棄轉讓發生設置在股權轉讓程序的前端,此時第三人沒有參與進來,轉讓股東對其是否轉讓股權享有完全的自主權。相反,我國后悔權設置的不合理之處在于進行至股權轉讓程序的末端才可以行使。雖然我國在立法上規定了反悔權行使后對其他相應股東的救濟,可只要行使了后悔權就有可能會導致其他股東與轉讓股東之間產生矛盾。我國的后悔權設置存在程序上的不合理,對其加以限制是必須的。首先,對后悔權的行使次數要嚴格控制,轉讓股東有且只能行使一次后悔權。其次,后悔權的行使期限同樣需要進行限制,并要求轉讓股東給出充分的說明理由。最后,對于轉讓股東行使后悔權之后對其他股東產生的救濟義務需要明確規定,立法上需要進一步明確對其他股東的救濟力度,通過提升補償數額的方式,從而倒逼轉讓股東不得隨意做出后悔權的決定。
參考文獻:
[1] 史尚寬.民法總論[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
[2] 劉俊海.現代公司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
[3] 劉俊海.股份有限公司股東權的保護[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4] 劉俊海.論股東資格的確認[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
[5] 趙旭東.公司法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6] 趙旭東.新公司法條文釋解[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
[7] 苗 壯.美國公司法:制度與判例[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8] 趙 青.論有限責任公司股東優先購買權[J].人民司法,2008(2).
[9] 王欣新,趙芬萍.再談有限責任公司股權轉讓法律問題[J].人民法院報,2002(7).
[10] 湯媛媛.淺析股東優先購買權的部分行使[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
[11] 王艷麗.對有限責任公司股權轉讓制度的再認識[J].法學,2012(5).
[責任編輯:紀姿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