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步銀
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共有老舊住宅小區92個、798棟,普遍存在設施設備老化、公共配套不齊、居住環境條件差等突出問題。自2013年,淮安區政府累計投入1.16億元,對79個老舊小區進行整治,總改造面積達265萬平方米,惠及24699戶居民。清華苑等3個小區被評為省級宜居示范居住區,富士花苑等4個小區通過“三星級”項目驗收,近三年老舊小區整治工作全市排名前茅。
一、堅持黨建引領,凝聚攻堅合力。以黨建為引領,通過搭建統籌協調平臺等方式,動員各方力量參與老舊小區改造,提高群眾獲得感、幸福感。一是構建聯建模式。按照“黨委領導、政府主導、多方參與、協商共建、建管并舉”工作思路,成立了區老舊小區改造工作指揮部,首創區領導掛帥推動、部門掛鉤帶動、企業掛聯互動的“三掛四化”工作模式,會同街道、社區和群眾共同組織編制全區老舊小區改造年度計劃并推進實施。二是延伸組織觸角。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成立業主代表大會黨支部,組織區分管領導和機關黨員干部到掛鉤社區黨委“報到”,并全部掛包到樓棟單元,統籌推進入戶調研、宣傳動員、答疑解惑、組織實施等工作。三是激活紅色細胞。依托網格化社會治理體系,建立“紅網格+老舊小區改造”工作模式,明確將老舊小區改造工作納入所屬網格工作內容,要求所屬網格員協助開展老舊小區改造工作。
二、堅持民本思維,打造滿意工程。始終把群眾滿意作為老舊小區改造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引導小區居民全面參與、全程跟進、全力支持。一是改造前決策共謀,凝聚民意。創新“兩議兩公開”工作法,做實做細調查摸底工作,通過全覆蓋入戶走訪、座談了解、發放問卷,制定初步改造方案,并從通過公示等形式,全面征求群眾具體意見。二是改造中建設共管,凝聚民心。社區、小區組成群眾代表監督委員會,對施工材料選購、施工隊伍選擇等工程推進進行全過程監督和問詢,定期召開相關通報會,讓群眾全方位了解工程建設。三是改造后效果共評,凝聚民聲。嚴格執行改造效果群眾評價和反饋機制,在改造完工后,街道、社區對改造情況及時公示,能不能通過驗收,符合不符合改造要求,均由群眾“把關”。
三、堅持量質并重,提升改造品質。堅持把好事做好的目標追求,集中優勢力量,全力爭取將每個工程都打造成質量示范工程。把拆違、增綠、整線等5類問題作為基礎項,把節能、智能、養老、休閑等作為提升項,并加快推進8G智慧小區建設,全面推廣人臉、車牌識別系統,建設智能充電樁等,居民安全感提升到99%。
四、堅持精細管理,提高社區品位。緊盯現代小區建設新趨勢、新理念,堅持“建”與“管”并舉、“硬”與“軟”并重,全力構建多元治理體系。將政治、自治、德治、法治、智治“五治融合”理念厚植社區治理,初步構建“社區黨總支—小區黨支部—樓棟黨小組—黨員示范戶”四級網絡組織體系。建立社區、業主委員會、物業公司“三位一體”的物業管理模式。采取“一個小區一套方案”,因地制宜地推動老舊小區改造與激活歷史文化資源、數字化社區建設、提升社區文化品位相結合,積極打造特色小區主題文化,被改造小區居民共有28人入選省市區好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