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介紹了東海農村經濟發展的基本情況,農業及農村經濟發展狀況,農村經濟運行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問題,發展經濟的思路與政策,東海縣對農業經濟的力度不斷加大,在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產業化、農村城鎮化等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在農村經濟獲得長足發展的同時,農民增收、經濟發展、提高農業生產能力也再次獲得新的機遇。僅供參考。
關鍵詞:農村經濟;發展;問題;對策
一、東海縣的基本情況
東海縣行政區域面積2040.9平方千米,人口108.8萬人,轄13個鎮、8個鄉。東海是全國首批沿海對外開放縣,全國農村綜合實力百強縣之一。
二、農業及農村經濟發展狀況
(一)農村經濟穩步發展,農民收入繼續增加
全縣夏糧總產量達到101.8萬t,比上年增加7%,農業總產值實現56138萬元,同比增長10%,其中畜牧業持續發展,總產值31862萬元,同比增加12%,黃牛育肥基地建設初見成效,新發展養牛戶410戶,新增存欄8萬頭,使21200戶從“公司+基地+銀信+農戶”模式中受益。非公制經濟穩步發展,2019年實現總產值504239.74億元,同比增長118%。
(二)農業科技含量明顯提高,農業結構調整初見成效
一是農業適用技術推廣應用面擴大,地膜覆蓋、配方施肥、秸稈綜合利用,機械精播面積繼續擴大;二是優質農產品比重上升,種植結構進一步優化,發展優質專用糧食基地、實施訂單農業,優質小麥推廣達到101萬畝;花卉、蔬菜、瓜類、油料等經濟作物面積不斷擴大。
(三)農村各項社會事業投入力度加大,促進了農村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對農村教育科技衛生文化等事業經費加大,逐步縮小了城鄉社會事業發展的差距,改善農村辦學條件,提高了教育質量,開展了對貧困學生扶助,使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100%;開展了農村新型合作醫療,改善農村醫療條件。“文明村鎮”“文明戶”創建、“科技下鄉”活動的開展,在農村形成了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移風易俗、蔚然成風。
三、農村經濟運行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問題
農村和農業結構矛盾依然突出,農業產業化程度不高表現在:一是落后的思想觀念是農戶走入市場,致富的障礙,部分農民延續過去計劃體制下的習慣,思想不解放、保守,在需求資金項目上希望政府給予扶助,“等、靠、要”思想嚴重;二是種植結構單一,優質產品的比重依然很低,高效經濟作物面積較小,科技扶持的力度不夠,農產品附加值低,市場競爭力不強;三是林牧業在農業總產值中比重不高,農村二、三產業發展緩慢,主導產業優勢沒有發揮,輻射帶動能力不強,這導致農民經濟發展農民收入增幅較慢。
基層債務負擔重,是制約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近年來,由于種種原因,鄉村兩級債務負擔越來越重。實施農村稅費改革后,規范了農村稅費關系,減輕了農民負擔,但農村基層又面臨了兩個新情況:首先是阻斷了稅費收入的路子,相繼財政收入減少,造成已負債累累的鄉級財政雪上加霜,機構運轉困難自身支出得不到保障,對農村經濟和社會事業的支出減少。導致對發展經濟投入資金減少,農村經濟負重前行。
農資漲價過快,幅度過高,延緩了農民致富進程,本地區2018年農資價格上漲10.2%,以尿素復合肥為例,近年上漲幅度分別為15%、12%,畝均化肥支出比上年增長9.8元,由于農資價格上漲,平均每畝增加投入17.2元,種糧投入的增加主要是因為農資價格的上漲,其中化肥價格的上漲對農民種糧收益影響最大。農民由于農資價格上漲負擔加重,在一定程度上使中央的涉農優惠政策打了折扣。
勞務輸出整體素質不高,農民工就業增收能力不高。表現在:一是獲取市場信息和外出務工渠道狹窄,據調查通過親朋好友介紹外出務工的占60%以上,政府、中介組織只占15%左右,自由外出達到了25%。二是農民工收入偏低,月收入在500~1000元占20%,1000~3000元的占70%,月收入3000元以上的占10%。三是農民工整體素質不高,應對風險能力較弱。
農村社會事業投入不足。表現在:農村教育投入不夠,部分學校還存在臟亂差現象,農民科技知識和精神文化生活缺乏,還存在因教育和疾病而返貧的現象。
四、發展經濟的思路與政策
(一)加快農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重點在農業,焦點在農村,作為農業鄉,民不富則鄉不興,因此必須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進一步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力度,強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一是立足本地區實際,發揮區域優勢,以市場需求為向導,抓好以優質小麥為重點的優質糧基地建設,發展高效農業和特色農業,把優勢農產品做大做強,增強市場競爭力,擴大經濟作物種植面積,壓低品質差市場滯銷糧食作物種植面積,促進種植結構進一步優化。二是以規模化養殖為重點,加快優質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建設,畜牧業是實現糧食轉化增值、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要大力發展規模經營,優化畜產品區域布局,搞好農產品深加工,推廣“公司+基地+銀信+農戶”的模式,以牛、羊、豬三大宗畜產品為重點,搞好配套服務,力爭畜牧業在兩年內占農業總產值的50%以上,把畜牧養殖園區建成全省乃全國有名的優質畜產品生產基地,吸引農村富余勞動力從事畜牧養殖,增強企業輻射帶動能力。
(二)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加快工業化進程
工業化是振興區域經濟的必經之路,實現跨越式發展的跳板和撐桿,工業興則縣興,工業強則縣強,這已被許多地方的實踐經驗所證明,而招商引資資源共享則是加快工業化進程的有效途徑。一方面要把發展非公有制經濟作為振興經濟的突破口,堅持放心放手原則,鼓勵、支持個體、民營等經濟在數量、規模、效益上取得突飛猛進的發展,努力培育一批年銷售收入在億元甚至幾億元的骨干企業。另一方面要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上大項目,大上項目。進一步優化經濟發展環境,改善投資條件,整頓和規范市場秩序,創造良好的政策、法制、服務和輿論環境。加大自我推介力度,立足優勢在資金、技術、人才等方面給予企業支持,拓寬企業融資渠道,解決企業在發展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促進非公有制經濟沿著健康的道路發展。第三、要圍繞發展壯大優勢產業做文章,用先進技術提高傳統產業,幫助其上檔次上水平,盡快打造競爭力強的骨干企業,形成優勢,提高競爭力。
(三)強力推進城鎮化,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
“三農”問題,一直是困擾經濟發展、社會公平、實現現代化的核心之一。“三農”問題的解決,其根本出路在于減少農民的數量,實現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鎮轉移。專家認為,當農村人口數量下降到總人口的25%以下時,農村土地的價值才能夠達到市場化的要求,農業土地集約化生產、規模化生產和專業化生產才能達到一定水平,農業的科技含量、服務水平和農業成本才會有大幅度的改善,農民的收入水平和整體素質才會有明顯進步。大量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只有靠實現城鎮化戰略、提高人口的素質和技能、創造就業機會才能夠完成。城鎮化有利于工業產業聚集,有利于服務行業成長,有利于農村勞動力轉移。同時,城鎮化為工業化載體,為農業產業化創造條件,城鎮化進程的快慢,直接影響著經濟發展的速度和質量。一是要建立多元化投資機制,大膽將一些基礎設施、公用事業推向市場,做到政府出政策,市場出資金,走綜合開發、滾動發展之路。二是加快發展小城鎮,小城鎮是統籌城鄉發展、搞活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要搞好城鎮定位,充分利用市場力量和市場機制,廣辟投資、融資渠道,集中建設一批工業帶動型、農業產業化型、資源加工型、商貿旅游型等各具優勢和特色的小城鎮。吸引非公有制企業布局,使鄉鎮企業和城鎮規劃有機結合起來,發揮集體作用和輻射作用,綜合利用資源,提高經濟效益。
(四)做好對外勞務輸出工作,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牢固樹立抓勞務輸出就是抓經濟,抓勞務輸出就是抓增收,抓勞務輸出就是抓就業,抓勞務輸出就是抓開放的觀念。積極做到“五個加強”推進勞務輸出工作,即:一是加強組織領導,建立勞務輸出網絡。健全鄉村勞務輸出機構,負責收集勞務輸出信息并定期發布、組織培訓和輸出、開展職工介紹等工作;二是加強市場建設,提供信息服務。嚴厲打擊非法職介機構,堅決取締“黑中介”,維護廣大群眾的合法權益;三是加強技術培訓,提高務工人員的素質和勞務技能,提高其就業增收能力;四是加強教育引導,保證有序流動。避免盲目外出、無功而返,變無序輸出為有序流動;五是加強跟蹤服務,掌握務工人員的思想、工作、生活情況及用工單位的意見和要求,穩定輸出隊伍,加強外出人員回鄉創業引導,就近消化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
(五)落實中央在農村的各項政策,促進經濟發展,農民增收
一是加強農村各項事業建設投入力度。要不斷地改善辦學條件,提高農村教育質量,對貧困家庭的學生實行教育救助;繼續搞好農村合作醫療,提高農民參加率,擴大合作醫療的覆蓋面;發展農村衛生事業,改善農村醫療條件,解決農民看病難問題;堅強精神文明建設,開展科技、衛生、文化“三下鄉”活動,傳播先進文化,豐富農村精神文化生活,改變農村面貌。二是通過工業化、農業現代化、城鎮化等,實現經濟的多元化,廣開創收渠道,化解基層債務,增加財政收入,加大對經濟發展的投入力度,調動干群干事創業的積極性。是加大對農資市場的監管力度,嚴厲打擊投機行為,完善農資流通渠道,降低農資價格,切實給農民減負。四是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落實涉農優惠政策,保障農民合法權益,保持社會大局穩定。
加快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產業化、統籌社會各項事業發展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根本途徑,也是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發展農村經濟的必由之路,我們要按照統籌兼顧、協調發展的原則,促進農村經濟快速健康發展,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黃躍云淺析農村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農村經濟》2015.23-25.
作者簡介:張正軍(1977-)男,東海縣郵政業服務中心,從事會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