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世躍
摘 要:退耕還林工程是我國林業發展的關鍵工程之一,被作為目前我國政治經濟發展的條件之一。現如今,人們基于得到更喜人的經濟利潤,大力的開采應用,對各種植被引發了一定的破壞,造成環境的急劇惡化。特別是礦產過度以及不合理方式的開采,引發了開采地的水土流失,造成水資源緊缺,引發土質的逐漸退化。鑒于此,這就需要將退耕還林工程安排上日程,最終優化生態環境,達到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本研究主要和已有的工作實踐相結合,進一步探討了當下退耕還林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同時研究出了相應的處理路徑。
關鍵詞:退耕還林工作;常見問題;對策
現如今,在我國經濟大力發展的當下,我國的生態環境破壞程度愈發突出,形勢也越發嚴峻。當前,我國的植被破壞嚴重,最終造成水土流失,引發了我國耕地的土壤養分流失,引發土地貧瘠,最終造成土地上的農作物產量的下降,若是難以及時實施退耕還林工程,最終會引發自然生態環境的惡化。反觀,我國木的人均耕地面積本來就不多,退耕還林工程其實就是為了處理該類自然生態環境問題,也被視為是關鍵有效的路徑。
一、退耕還林工作中的問題
(一)基層林業部門力量薄弱,對業務工作不熟悉
這是因為基層林業部門力量薄弱,在執行、監管方面的不足,制約了退耕還林工作的順利展開,一部分地區可能已經具備了整體的規劃部署,然而難以依據計劃實施,往往敷衍了事,造成退耕還林工作的緩慢性,收獲的效果也往往不良。另一方面,基于達到退耕還林的目的,應盡可能避免農田種植面積變小以及退耕速度過快等不良情況,但是實際情況是,往往基層林業部門由于業務能力不熟悉,采取的是輕視經濟發展以及生態環境的情況態度,造成產出和投入難以呈現出正比例的關系。一部分地區的退耕還林服務工作沒有很好地實施,未基于當地的具體情況展開服務,造成某些地區服務的過剩,在培訓指導過程中也浪費了一定的資源,再者,相關地區由于基層林業部門技術工作人員不足,缺乏相應的指導,造成服務意識較低,監管不過關,引發各類政策貫徹執行力的不足,極大制約了退耕還林工作的實施。
(二)重造輕管問題突出
退耕還林工作主要集中于農村,即使政府相關部門已經出臺了有關管理手段,然而管護路徑無法在基礎上真正的貫徹落實,最終造成管護效果差強人意。農民的管護意識較低,其觀點錯誤地認為樹苗只要栽上了便任其發展,忽視了對樹苗的定時間養護和管理,正是由于管護理念的粗放性,使退耕還林工作最為基本的質量無法得到保證。一部分農戶給予強化經濟效益的目的,種植糧食于樹木間的空地上,相關的村、鄉、鎮級干部并未足夠的重視該類情況,會往往對這樣的現象報以同情心理,未加以制止。由于在林木的專業管理技術方面,廣大退耕還林一線工作者還沒有足夠的了解,專業技能不足,最終引發樹木不成林。
(三)退耕還林工作經費低
作為一項持續性的工程,退耕還林的涉及的范圍往往甚廣,再加之本身任務量十分大,工程質量往往不容輕視。眾所周知,退耕還林工程經濟效益不明顯,所需的工期較長,在前期投入上,運作經費要求龐大。雖然針對這項工程國家提供相應的費用支撐,但是依舊存在一部分費用需地方財政的大力支撐,然而因為地方財政較為特殊,實際支撐的費用無法徹底的真正落實,所以,在退耕還林工程中經費不足的問題帶來了較大的困擾。
(四)規劃缺乏長遠性,降低了建設的可持續性
基于實現生態效益,退耕還林最大的目的是為了獲得一個優良的環境以及長遠持續的發展體系,然而一部分地區未了解這本質性,在規劃中缺乏長遠性、整體性。農戶往往為了生存,根本不看環境效益,認為只要達到掙錢能養家的目的就可以,輕視了環境的重要性,單純強調自己的發展,目光不夠長遠,把一部分良好的林地砍伐向耕地轉變,造成耕地不能種,最終演變成荒地,嚴重破壞環境。另一方面,一部分地區過于強調退耕還林,輕視了林地人民生活,未轉正實施林地建設的可持續發展,面對退耕還林、農民生存發展的矛盾,未想出有效的法子,顯然,并非長遠之計。
二、處理問題的思路與對策
(一)嚴守依法治林底線,強化林木管護力度
在退耕林木管護中,其中最為關鍵的就是構建“一分造九分管”的理念。在逐漸強化撫育、除草、施肥、防火、防病治蟲管理手段的同時,需完善出一套完整的管護機制,進一步確立退耕地的經營主體,最大程度上激發退耕還林者自覺管護的主動性。與此同時,不斷強化對工程區的管護力度,針對樹苗幼小期,在工程區需強調禁牧的原則,協調恢復生態、發展畜牧業的關系。另一方面,優化還林成果的相關政策法規,重視執法力度。一旦退耕還林第一輪補助到期、第二輪補助開始的階段,實際的管理難度會持續的加大,具體的工作重心應會由技術指導、技術服務逐漸轉向至依法管理。鑒于此,強化督查執法力度,在筑牢退耕還林成果時面對違法違紀行為需檢查依法查處做到調查、處理的嚴謹性。
(二)主動爭取政策補助資金,注重培訓
比如我國的西北地區,一般種植的是楊樹、沙棘、沙棗這些樹種,由于降水不多,林木的生長需借助人工澆灌生態林的發生,來達到生態效益。然而其為了具備經濟效益,主要是因為在水、電費用提高的情況下,管護成本也大力的上升,加大了退耕戶管護壓力。在強調延長退耕還林生態林補助期限之余,需要盡量的爭取地方財政對林業的投入,政府加強人員力量,注重培訓,針對生態林用電、用水等環節提供優惠政策,比如減半、減免等,提高對工作人員的培訓力度,將退耕戶主動性大力提高。
(三)大力扶持退耕戶發展后續產業
在大力宣傳的基礎上,在對于強化調整產業結構、提高收入、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方面,幫助退耕還林戶、基層干部掌握發展退耕還林后續產業的意義。提高對退耕還林戶的信息服務以及實用技術培訓,強化后續產業的組織化,借助后續產業的發展推動退耕還林區域的產業化的進程,實現退耕還林區域經濟發展,加強農民、退耕還林工程建設兩者的互動程度,確保農民收益的最大化。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退耕還林工程作為一項長久治理的路徑,且是一項長期艱難的任務,完善退耕還林工作是優化環境的關鍵對策。隨著水土流失面積的加劇,需進一步的反思錯誤的行為,我們作為林業工作中的一員,不僅要加強自己本身的工作技術水平,還要結合林業和退耕還林中的實際情況進行分析研究,進一步完善退耕還林工作。
參考文獻:
[1]吳志文.退耕還林中的權益配置及產業結構調整——淺談退耕還林(草)試點中的問題與對策[J].世界林業研究,2018,26(3):76-81.
[2]李曉明,梅瑩,牛棟瑜,等.退耕還林工程效益評價與對策建議——以合肥市郊區三縣為例[J].林業經濟問題,2017,27(3):243-248.
[3]李波,郭衛華,趙海霞,等.當前退耕還林(草)工作中的一些問題與建議——以北方農牧交錯帶的皇甫川流域為例[J].生態經濟,2016,37(A10):232-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