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紅 岳永紅 鄭立明
摘 要:日本松干蚧是我國對內森林植物檢疫對象之一,通過對秦皇島地區日本松干蚧的生物學特性觀察,詳細記錄了不同歷期蟲體蟲態特征,為精準防治日本松干蚧提供理論保障。
關鍵詞:日本松干蚧;生物學特性;歷期;防治技術
日本松干蚧MatsucoccnsmatsumuraeKuwana,又名松虱、赤松干蚧,同翅目松干蚧科。主要危害赤松、油松、黃山松、黑松以及馬尾松等松樹樹種枝干枝梢,尤其是樹齡15年以內幼樹。日本松干蚧是我國對內森林植物檢疫對象之一,它繁殖力強、寄生部位分散,可通過多種途徑和方式傳播。日本松干蚧主要以2齡若蟲在陰面枝梢上為害,松樹被害后輕者枝葉枯黃,樹勢衰弱,多年嚴重危害造成樹體死亡。
一、生物學特性
1年發生2代,以1齡寄生若蟲越冬或越夏。越冬成蟲第1次集中出現在5月中旬至6月上旬。第2次成蟲集中出現在8月上旬至9月中旬。若蟲每一世代各有一次隱蔽期和顯露期,隱蔽期若蟲較小,潛伏于樹皮裂縫內;顯露期蟲體較大,部分裸露于皮縫外,易于觀察。越冬代若蟲的顯露期出現在4月中旬至6月上旬,5月上旬出現成蟲;第1代若蟲的顯露期在7月下旬至9月中旬,成蟲8月中旬開始出現。顯露期內各種蟲態混雜,參差不齊。
(一)第一代生物學形態特征與習性
日本松干蚧以一齡若蟲在松樹的皮縫、葉腋處越冬,蟲體較小,不易觀察,為隱蔽期。3月上旬開始出蟄取食,進入二齡若蟲期,蟲體膨大,呈球狀、橢圓球、或略帶尖的扁橢圓球狀態,從樹皮皮縫、葉腋等處顯露出來,為顯露期。二齡若蟲蛻皮后進入三齡若蟲期,蟲體部分邊緣有白色絮狀物,多半藏于皮下,只露出尖尖尾部(圖1)。
三齡雄若蟲4月18日開始從二齡球體破囊而出,爬行尋找作繭化蛹場所,尋找棲息場所,隱藏于樹皮裂縫、松果鱗片處,蟲體從身體各部位生出蠟絲,將身體包裹起來結成蠟繭,自身萎縮作俑。(圖2)
4月30日至5月初,經過6--8天的蛹期階段,蛹破繭而出,經過預蛹(黃金色)-蛹-雄成蟲的過程,顏色從金黃至黑色發生變化。黃色蛹殼永久滯留在白色繭內外,這一特征為鑒定有無松干蚧危害提供了依據。(圖3)
成蟲特征:雌雄異型,雄成蟲由越冬態二齡若蟲演化為三齡若蟲作繭,經蛹期演化生出帶翅成蟲,初羽期體色淺橙色,逐漸加深呈暗橙色,體長1.3~1.5mm,翅展3.5~4mm,尾部著生柱狀管腺10~18根。雌成蟲由二齡若蟲直接演化三齡成蟲,和一齡若蟲相比外形沒有變化,只是個體變大(體長2.5~3mm),顏色變深,背部刀疤痕(多個)十分明顯。(圖4)
5月7日成蟲進入盛期,雌雄成蟲存續到5月20日。雄成蟲交尾完成后死亡,雌成蟲在樹皮縫隙處產卵,雌成蟲成活7~14天,產卵后死亡。北戴河區域始見卵為5月3日,卵盛期為5月15日,卵為橢圓形或長橢圓形,直徑0.27mm,淺黃色至暗黃色。卵孵化12d,每頭雌成蟲產卵130~180枚。(圖5)
5月12日始見初孵若蟲,盛期出現在5月17日。一直到6月13日都有一齡若蟲爬行。(圖6)
(二)第二代生物學習性
5月10日開始至6月10日,日本松干蚧處于卵和1齡若蟲兩種蟲態混雜形態,6月15日以后至月底,不見蟲卵,只有一齡若蟲,一直延續到7月初,日本松干蚧處于隱蔽期。7月10日開始樹皮縫隙發現二齡若蟲,日本松干蚧進入若蟲顯露期。進入8月開始出現三齡雄若蟲和繭。8月中旬能夠觀察到雌雄成蟲,8月下旬出現高峰,同時出現一齡若蟲。進入9月,日本松干蚧成蟲、卵、一齡若蟲和二齡若蟲各種形態都有存在,持續期25~30天。10月開始后只能見到日本松干蚧二齡球囊狀態,已沒有其他齡期出現。
(三)全年歷期
二、防治方法
嚴禁疫區苗木或原木向非疫區調運;封山育林,迅速恢復林區植被,改善生態環境;合理營造針葉混交林,及時,以清除有蟲枝、干、梢;
日本松干蚧天敵很多,有蒙古光瓢蟲、異色瓢蟲、大草蛉等,人工繁育科學釋放,對松干蚧發生有較強抑制作用,同時應盡量避免在天敵多時噴施化學藥劑。
在松干蚧集中出現若蟲期的顯露期間,可以通過使用化學藥劑對松干蚧江西防治。采用50%殺螟松200~300倍液噴灑或噴25%蛾蚜靈可濕性粉劑1500~2000倍液噴灑或1.2%苦煙乳油500倍液噴灑,也可用40%氧化樂果或50%久效磷5~10倍藥液涂干或打孔注入。
參考文獻:
[1]楊平瀾,胡金林,任遵義;中國的松干蚧[J];昆蟲學報;1976年02期.
[2]張審正,劉秀成,王明利,劉清虎;日本松干蚧疫情監測調查方法與封鎖撲滅措施[J];吉林林業科學;2007年02期.
[3]王志明,杜繼生,張利軍,鐘曉巍等;日本松干蚧對東北地區的入侵及其蔓延可能性分析[J];中國農學通報;2009年10期.
[4]馬瑞紅,王曉翠;臨沂市日本松干蚧的發生與防治[J];現代農業科技2016年6期.
[5]孟鈺;北戴河日本松干蚧形態觀察與防治[J];現代園藝2018年7期.
作者簡介:王立紅(1968—7)男,大學,高級農藝師,研究方向:林業園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