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駿飛
馬斯克是一個容易自我感動的人。就在兩年前接受《紐約時報》采訪時,馬斯克曾數度哽咽,一如他在無數次連續創業中所表現的那樣:痛苦、亢奮、不屈。
像他這樣走在科技前沿的創業者,心之所向,早已不是一己的功利,而是人類的未來。我們還沒有馬斯克。不過,好消息是,如今在我國,“科技向善”(technology for good)的理念已成為業界共識。無論是科技巨擘,還是初創公司,都對這一理念表示認同。要知道,就在幾年前,我們還在嗟嘆:當中國企業大舉躍入世界五百強行列時,“全球最受尊敬企業”榜單中,全無中國企業的身影。這一令人羞愧的紀錄,在一個月前也已被打破。
迄今為止,和大多數觀眾一樣,互聯網企業還是習慣于在?“事件”中自陳“向善”,也許,新聞事件總是更有識別度吧。例如,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全國互聯網物流企業不遺余力地馳援湖北,在世界范圍內成為佳話。更有意思的例子是隨著國家一聲號召,美團啟動“春風行動”,京東發布“星星之火”,微信發布“煙火計劃”,拼多多上線“擺攤神器”……似乎,科技向善成了又一次“交作業”的常例;又似乎,一場轟轟烈烈的“道義比賽”再度拉開了帷幕。
如此熱度,當然是好事,相比于10年前,已足以令人欣慰。不過,我們仍需大聲地提醒一句:在更深的本質上,“科技向善”是日常,而不是突發;是恒久,而不是激情;是內驅,而不是物議;是過程,而不是終局。
“科技向善”口號的提出者保羅·米勒寫道:“希望確保技術公司專注于回饋世界,而不僅僅是占領我們的屏幕時間?!边@里,“占領我們的屏幕時間”所對應的典型是什么?看起來,它可以是突發新聞,但更應該是網劇、網游、微信、短視頻這些強大而日常的互聯網應用?!翱萍枷蛏啤睉摲艞墤騽⌒?,使其重心真正回到社會的日常所需。這里的人文與知識,并不停止于對文化信息的衡量,更在于對求知的朝向。這里,“占領我們屏幕時間”的力量,也開始嘗試擺脫對人性弱點的迎合,而駛入了以真知引領人心的航程。
這里,我要鄭重贊美那些為了知識分享,勇敢地去抖音讀書上做短視頻甚至開直播的學者們。長期以來,書齋里的知識階層,一直習慣于孤芳自賞,也似乎不屑于與流量共舞、不愿意與大眾往來。但實際上,對那些“占領我們屏幕時間”的舞臺,如果文化階層不占領,想必會盡數淪為純娛樂的紅海。久而久之,我們必然會把求知和思考的責任,留給那些不善思考的流量拜金者。當我們譴責低俗風氣和網絡失范時,我們是否想過:固然,科技向善,原本是互聯網企業的義務,但科技、人文知識分子,也有著一份沉甸甸的責任。
耳邊,傳來馬斯克的新消息:“星鏈計劃”剛剛完成了第八次衛星發射任務,馬斯克的在軌衛星總數接近500顆。當馬斯克完成夢想中的衛星互聯網之后,也許,下一個大消息將是月球旅行、火星移民……
“科技向善”何以可能?它寄希望于每一個企業、每一種日常、每一個產品、每一個人?!翱萍枷蛏啤焙我钥蔀椋克粌H指引著整個國家、豐富著全社會的內心,而且還培養著下一代心向光明、以夢為馬的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