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逝的鄉村”是近些年文學的熱點,但鄉愁式的審美范式常指向認知的虛空,鄉村真實狀況和需求遮蔽在抒情姿態之后。沈念《空山》的特別之處,在于從鄉村工作的具體細節、從知行合一的層面,以易地扶貧搬遷釘子戶為敘事藍本,寫出“空山”的必然和必然之途的復雜性。敘事者“我”,從鄉土走出去的一代知識主體,對這代人青春與成長記憶的安頓,對后農耕時代鄉村結構與倫理秩序變化的切膚體認,構成惜別時照耀“空山”的那束光,新的可能性正從云開霧散處生長。
藝術與生命纏繞的張力,日常生活的酒神時刻,是哲貴短篇小說《仙境》要處理的主題。一出越劇《盜仙草》,勾連出三位“白素貞”師徒、知己與競爭者身份的微妙轉換。藝術的瘋魔時刻如何嵌入到江南經濟生產的理性內面,哲貴的書寫展現了江南文明的禮與克制之間的精致風度。
文明溝通的話題正悄然顯影,外部世界的激蕩如何體現為思考的契機,本期兩篇散文提供了現實與書寫的隱在關系。張承志《邊境上的托爾斯泰》,俄羅斯蒙古史的文字考證與實地考察,打開了在東西方、農耕與游牧兩種文明的邊境理解“托爾斯泰主義”的思路。李敬澤《<黍離>——它的作者,這偉大的正典詩人》,于此刻從文明史的角度重讀詩歌經典,討論作者“我”,這從劫難中起源的中華文明主體、儒家最初人格范式,與宇宙天地、與他者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