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聰靈
“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是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慧見。近來廣大中小學生陸續回歸校園,結束網課,上繳電子產品,有人產生種種不適,時有極端事件發生。當此之際,回溫陶先生的教育思想,有助于我們理性反思“網絡教學模式”。
事實上,教育活動自古以來就是行與知緊密結合的一體化工程。互聯網工具豐富、便捷的今天,我們如何具足智慧合理運用這些工具來獲得幸福生活?不妨做些深度思考。
古人學文,
是“行有余力”的事
生活實踐與書本學習哪個重要?先賢關于少兒教育的次序早有言及。《論語·學而篇》第六云:“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清朝秀才李毓秀更在此教義基礎上拓展引申出《弟子規》一文,列述弟子居家、外出、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原則與規范,同樣強調:“有余力,則學文。”
此時的“學文”,在儒家規劃中簡曰“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六大方面。其學習方式也與今人共聚教室聽課完全不同,那是落實在身體層面的切實有感的教學活動。如“樂”,即興的吟誦與身體配合有節奏的舞蹈動作等;而“射”則要視力好、體力足,定力、耐力等都增長,才能獲得好成績——這是融身體機能訓練與心理素質提升于一體的“高級體育課”。
而后,在此基礎上,隨著年事漸長,游學活動豐富,社會化程度提升,再學習更多知識,去了解事物發生、發展規律,領會前賢思想乃至治身治家治國的方略之類,實是有序推進、逐級提升的學習方式,可謂步步為營、穩扎穩打的終身學習。
學藝先練基本功,
未行遠路莫讀書
通識教育是上述的次序。技能教育呢?今人動輒提倡的工匠精神,捕捉到了古代技能教育的核心——練就“匠心”。
莊子《南華經》中有庖丁解牛的故事。因為高度了解牛的結構,每一骨骼關節轉承都了然于胸,因而庖丁在持刀解牛時,竟有“游刃”之感——就這一招,他練了19年。
古人拜師學藝,都是從打下手練起。以學廚為例,先擇菜、洗菜、洗碗碟;磨刀、洗抹布、整理案板……與高級技能相關的所有事物,都一樣樣理順熟悉了,人的性子也磨得夠踏實了,才可登堂入室進行正學。個中既有身體功夫增長,又有心性磨練與德行的鑄就,斷非上幾堂視頻課之類就可達成。
線上課可以把功夫拆成幾個動作、把知識提煉成幾個要點讓你了解、學習,但這都是頭腦層面的“知道”,而非身體層面的“體悟”。禪宗六祖慧能的悟道經歷,也體現此理。
慧能拜見五祖求法,被派往碓房去踏碓舂米八個多月,“素刳其心,獲悟于稊稗”。這種心無雜念、專注于勞作的狀態,反讓他越發靜下心來,于體證中增長智慧,最終得五祖衣缽傳承,并從此取消師徒密傳制度,廣開理路。與之類似的還有修行者因掃地而開悟的記載。
不論哪種文化傳承體系,都需從頭腦層面落實到身體層面。古人云:行萬里路,讀萬卷書。它強調游學的重要性,也是要求學子們莫做書呆子,要將讀書思悟與腳踏實地的生命實踐融合起來。《弟子規》有云:“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指的就是那種只在頭腦思維層面讀書的人,全無實踐體悟,卻如復讀機一般向人宣揚作大師狀,其實并非真才實學,反倒流于浮華,并且還易走向偏激。
與現代近乎固定目的地參觀的“到此一游”之游學不同,古人游學,是一路行走一路駐足,接觸不同人情風物、歷史掌故,結識有志師友相互交流思想的過程。今人所讀酬答應和類的詩文,很多是古人在游學途中有緣相聚時的切磋之作。如《滕王閣序》就是王勃探親省父途經南昌時,參加雅集活動留下的作品,成為絕唱。
那樣的辭章往來,意韻深遠,情感真摯,體悟篤切,遠非今人網聊表情包之類隨意往來的浮華思屑所能比擬。
網課后效應:
讓教育以實踐為基礎
現代科技的發展使得信息傳播、人際對接的速度快到難以想象的地步。人類發展至今所產生的知識經驗與智慧成果,幾乎都處于共享狀態,一個人足不出戶,有個可連接網絡的信息擇取器,就夠了。可是,信息的獲取,能取代生命實踐活動本身嗎?
一場疫情讓網課成為必需,山區孩子跑到半山腰找信號用手機上課的畫面,成為勵志典型。于是,許多家庭常見的場景是,孩子在家配齊電子產品上網課,老師們費盡心思做人氣主播,孩子卻很難有耐心坐在電子屏幕前每天聽好幾個小時課程。相反,手機上比網課好玩的東西太多了……
學習質量姑且不論,原本就缺乏實踐支持的教學活動,連同學之間交往互動的社會性都被剝奪了。
多數孩子的日常,是衣食不必自勞,灑掃不必伸手,要做的就是對著電子屏幕聽課答題。家庭教育與交流也變成了簡單的“你要好好學習,你要努力奔前程,你不能玩游戲,我是為你好”之類單向輸出的命令式語言。
孩子作為一個有完整、鮮活生命力的個體,聽了許多道理,接收許多信息,可這些都是在頭腦層面的思維活動,沒有相應的身體力行的實踐活動來支持吸收時,這樣的教育就是與生命脫節的,是無法幫助孩子體驗到生命實在感的。
頭腦接收的信息與身體實踐之間產生脫節,因之生發空虛無意義感是很正常的。外界灌輸的意義和價值之類,同樣也因為缺乏自身足夠的實踐經驗去領悟,而無法生根。所謂“思而不學則殆”,指的就是這類只有思維活動而未能融入實踐,頭腦與身體脫節的學習方式。
因而,現在孩子們陸續返校,“神獸歸籠”,并非萬事大吉。電子產品突然收回,學業任務積壓未完,都是頭大的事……若親子溝通(或曰家長單向教育)再稍有升級,原本就已缺乏生命實在體驗感的孩子,勢必更為空虛。
歷史車輪向前,互聯網發展的初衷絕不是為了把下一代送入虛無主義的空白地帶。相反,這是給現代父母與師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才培養的方式,是成年人影響未成年人的過程,是在日積月累的實踐活動中緩慢滲透發展的過程,需要工具承載信息,更需要人與人的心意相通、情感相連為底座——作為完整、有感受力的生命個體之間的彼此看見,才是真正合乎人類發展訴求的教育,才可助孩子擁有快樂和幸福的能力。
著名哲學家雅斯貝爾斯在《什么是教育》中寫道:“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教育的本質不是一臺電腦連接另一臺電腦,一部手機搖一搖另一部手機。技術工具永遠只能是輔助,網課必然只能是補充,是權宜之計,絕無可能取代真實課堂。
因之,教育工作不是發張電子地圖讓孩子背在腦子里就完事了。你得拿出誠意,花時間和精力去做陪伴者和引領者,和他一同上路。讓電子地圖所描繪的虛擬空間,成為他腳下踏實可感的世界,成為他心中的坐標與明燈,直到他可以英姿勃發向前,創造真實世界中的美好未來。
(編輯 鄭儒鳳 zrf911@sina.com,西米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