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秋赟
第一次被文字震撼,以至于全身冰涼、無以言狀的感受,至今記得。
在初識字的年紀,看到一篇短篇童話,大意是講吸血鬼為了讓女孩逃脫,拿起十字架燃燒了自己。現在想來,那是本極為劣質的童話故事集,有著色彩過于飽和的封面和印刷略顯隨意的內頁。然而在那個時刻,眼淚沒有來由地奪眶而出,酸澀、濕潤。小小的我根本無法理解當時的狀況,只覺得整個身體的血液都凝固了,眼前浮現著那個犧牲自己的形象和不斷燃燒的火光。
從驚慌、錯愕中抽離,我仍然恍恍惚惚,卻無比清楚地知道——我喜歡書,我還要繼續看書。
人人都知道我愛書了,于是節日時父母送的是書,生日時朋友贈的是書,考試成績優異時老師獎勵的還是書。
年少時讀童話寓言,青春期讀韓寒、郭敬明、余秋雨和村上春樹的書,離家上學后,讀書的范疇開始擴大,讀東野圭吾、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推理小說,讀劉慈欣、奧森·斯科特·卡德的書,讀散文詩歌,它們在我不那么完美的現實生活里搭建出一座花園堡壘。
再大些,開始讀一些厚重的書,讀歷史、文學、社會、經濟、訪談、紀實等作品。閱讀不再是獵奇、圖熱鬧,不再是追求辭藻的華麗或是情節的曲折,我逐漸能體會到不同題材、不同文字表達方式的魅力。這個時候的閱讀變得純粹,變得有力。
工作后,很偶然地讀到了《尋路中國》。這樣一本名字很“中國”的書,作者卻是一個美國人。這本書講述了他從2001年夏天開始,7年間駕車漫游中國大陸的經歷。一個外國人觀察和描寫飛速發展時期的中國,這本身就很有趣,但真正讓我喜歡這本書的原因是,它研究中國的核心議題,但并不通過解讀著名的政治或文化人物來實現這個目的,也不做宏大而無當的分析,而是接觸最普通的中國人,從他們的變化和視角來體會和理解中國社會的變遷。他的外國人身份和細膩的內心使他能夠批判性地進行體驗,敏銳地覺察到一種異文化的特別之處,其中有許多是我們太習以為常而不以為意的。比如中國農村地區將谷物曬在公路上“用別人的輪胎完成脫粒工作”、司機們習慣像賭氣和比賽一樣驚悚地在各種路段相互超車、多數城鎮的普通旅館都叫“國際賓館”……這些中國人早已習慣的現象,在他筆下都顯示出一種異常、神奇和魔幻的色彩。
字里行間,作者早已不是一個神情冷淡、保持客觀的外部觀察者,而是一個密切的關聯者。他關注那些正在消亡的村莊,像是對自己故鄉變遷的關切,同時也在思考中國的未來。這讓當時在基層工作覺得無比疲憊的我,有了醍醐灌頂般的感覺。一個外國人尚且能對中國、對中國鄉村有著這樣的關切,而我日常在基層工作中做到這樣置身群眾、置身村戶的關心了嗎?那些被我認為最細碎、最繁瑣的警情、矛盾和糾紛,我真的有用心對待了嗎?那些我習以為常的事情真的就是合理、正確,不用去改變、去爭取了嗎?
正是因為讀了這本書,我開始帶著疑問和思考去看待生活、對待工作,也讓我反省自身。
后來我不再只是閱讀,也開始文字輸出。我希望表達些什么,希望一點點創造起自己的幻境,從最微小的部分壘起。
有人說,閱讀是世界上門檻最低的高貴舉動。然而在閱讀面前,又有何高低貴賤?現實生活為我們圈定的界限已經足夠多了,在閱讀上大可不必因為跟風暢銷書排行榜,或因為所謂閱讀鄙視鏈去給自己套上條條框框,只需凡事保持好奇,對生命充滿寬容,便可展開閱讀。
(編輯 鄭儒鳳 zrf911@sina.com,西米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