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疫情在全球蔓延時,中醫藥戰“疫”經驗也走出了國門。
在我看來,中國在此次抗擊疫情中,有三個經驗值得被國際社會借鑒,其中就包括中醫藥。
第一個經驗是“四早”,即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能夠阻斷傳染源和傳播途徑;第二個經驗是應收盡收、應治盡治,把應該收到醫院和隔離點的病人收進來,對各種病人一定要積極治療;第三個經驗是中西醫并重、中西藥并用,對于輕癥和普通型患者中醫完全可以拿下,對重癥病人則一定強調中西醫結合救治。
這段時間通過線上視頻會議、派駐醫療隊、同行交流、捐助藥品等多種方式,中醫中藥經驗被廣泛地介紹給世界。另外,國內還開設了很多咨詢網站,為全球有需要的人答疑解惑,提供中醫藥抗疫經驗。這次疫情中,海外對中醫藥的理解、需求、興趣都比原來活躍得多。
由于新冠肺炎是新發疾病,人們對其認知有限。“群體免疫”“戴口罩是否有用”等觀點一度引起爭議。
就我個人來說,我不太贊同用群體免疫這個方法,特別是用犧牲一些人的性命來換取群體免疫。在我看來,一半以上的人口身體產生抗體才能達到群體免疫,可能要涉及幾億人、十幾億人被感染,大批的人可能會死亡,這種情況不可取。我們現在正在加快研制疫苗,一旦疫苗研制成功,群體免疫將很快實現,這是一個被動的免疫。

我國的環境保護變遷史就是一部環境戰略與政策發展改革史。國家環境戰略政策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從“三廢”治理到流域區域治理、從實施主要污染物總量控制到環境質量改善為主線、從環境保護基本國策到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軌跡,基本建立了適應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建設的環境戰略政策體系。
但是,目前的挑戰依然嚴峻。生態環境保護政策改革的目標是實現環境治理體系現代化和環境治理能力現代化。環境治理體系現代化需要推進建立生態環境治理大格局;環境治理能力現代化要強化生態環境保護政治建設,調動政府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積極性和能動性,運用市場機制實現生態環境資源的優化配置,發揮社會公眾的治理力量等。
根據現狀,我認為:環境管理體制改革是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關鍵和核心。基于生態系統的整體性,應推進環境與發展的綜合決策和“山水林田湖草”的綜合管理,推進流域綜合治理和區域生態環境關聯性,實現所有者和監管者分離。
目前,國土空間的資源屬性和優化配置利用越來越受到重視。因此,需要強化生態環境空間管控的前置引導作用,建立生態、大氣、水、土壤、海洋等要素環境管控分區,明確各要素空間差異化的生態環境功能屬性和管控要求,形成以“三線一單”為基礎的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

今天,健康已經成為公眾的重大需求。大健康包含了身體、精神、心理、生理、社會、環境、道德等全方位整合發展理念。大健康不僅關注生病的人群,還關注健康、亞健康、有高危因素和出現早期癥狀的人群;不僅關注疾病診斷治療,也關注疾病預防、疾病康復,以及老齡化社會的健康問題。現代醫學教育要求將這種大健康理念和內涵整合到醫學生培養的全過程中,讓醫學生和青年醫生在成長中能主動關注全生命周期的各個環節,形成以人為中心的醫學理念。
此外,醫學發展還需要有相對獨立性,需要有完整體系,但要處理好封閉和開放、獨立和交叉的關系。我國醫學院校內的學院設置封閉性強,學院之間和學科之間邊界明顯,學科之間互動和交叉不足,不利于醫學教育發展。應打破學科壁壘,倡導交叉融合,建立跨學院、跨學科、基礎和臨床結合、整合式的教育體系,改變目前單一的醫學教育模式。加強基礎和臨床師資的雙聘,建立整合性和跨學科師資隊伍。
在我看來,教育模式和課程設置決定教育結果。我們要面向大健康發展需求,以崗位勝任力為導向,推進從以傳統學科為中心,到以器官系統與臨床問題為中心的課程體系改革;推動從“治療為主”向“生命健康全周期預防、治療、康養”轉變的課程體系改革;推進醫工、醫理、醫信結合和醫學人文融通發展的課程體系改革。
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有數和形這兩個側面,數學就是撇開了事物其他方面的狀態和屬性,單純研究現實世界中的空間形式與數量關系的科學。它有著豐富多彩的內涵,也有著極為廣泛且重要的應用。
數學要走向應用,真正顯示出它在各個領域、各種層次應用中的關鍵性、決定性作用,顯示出它的強大生命力,必須設法在實際問題與數學之間架設一個橋梁。這個全過程,特別是其中的第一步,就稱為數學建模,即為所考察的實際問題建立數學模型。
在我看來,抓住了數學建模,就抓住了聯系數學與應用的最重要的紐帶,構建了溝通數學與應用的橋梁,為數學與應用的有效結合建立了可靠的保證和基礎,并為今后進一步的發展,包括數學科學本身的發展,提供了無窮契機并鋪平了廣闊道路。
數學建模不僅是數學走向應用的必經之路,而且是啟迪數學心靈的必勝之途。通過參加數學建模的學習與培訓,親自參加將數學應用于實際的嘗試,親自參加發現和創造的過程,必能啟迪大家的數學心智,更好地應用數學、品味數學、理解數學和熱愛數學。這樣做,集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培養與考察三位一體,必將有力地促進創新型優秀人才的培養,也是對素質教育的重要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