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巧玉
肇慶,古稱端州,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小城不大,千百年間,卻扼西江之要沖,據兩廣之要勢,區域優勢明顯。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在廣東省經濟大發展的風起云涌中,這座古城也重新煥發出了年輕的朝氣,從一座相對封閉的小城華麗轉身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節點城市。
肇慶學院是廣東省和肇慶市共建的公辦全日制綜合型本科大學,也是當地的最高學府,2018年被教育部評為全國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學院長久以來肩負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三大職能,對于肇慶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產生了積極深遠的影響。
20多年來,肇慶學院堅持點、線、面相結合的做法,持續開展科技特派員工作。一批批科技特派員深入農村、企業,提供科技服務,從未間斷。從幫助農民、企業解決一個個實際困難,到產生能夠影響整個產業的科研成果,再到為地方經濟發展建言獻策,為地方振興、企業發展賦能助力。肇慶學院電子與電氣工程學院的陳英俊院長與陳慶華博士,正是這群“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的奮斗者中最具代表性的兩位開拓者。他們在時代發展、社會進步的歷史進程中,傾注心血,書寫華章。
2019年12月底,得到科技部、工信部、教育部等24個部委支持的第十三屆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大會在北京召開。陳英俊與陳慶華攜手團隊成員站在了我國唯一面向產學研協同創新成果的最高榮譽的獎臺之上,他們與廣東鐳寶光電科技有限公司、肇慶西江機械制造有限公司合作完成的“無版縫精密鐳射燙印膜技術的研究與開發”項目獲得了2019年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成果獎優秀獎,一舉實現了肇慶學院在全國性產學研合作創新與促進獎上零的突破。

陳英俊院長
1962年出生的陳英俊,年輕時通過自己的努力從廣東的大山里走出,在華南師范大學畢業之后便來到肇慶學院,從此深深扎根于這片沃土之中,從事教學、科研以及管理工作,到今天已經過去了整整35年。
2009年,響應國家為增強區域自主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做貢獻的號召,陳英俊投身于科技特派員行動計劃,成為了廣東省的首批科技特派員。作為融入珠三角發展行動計劃的排頭兵,他只身前往了一家深圳的企業,在生產管理第一線,邊工作,邊學習。
這段經歷讓陳英俊獲益匪淺,如同為他打開了一扇窗,讓他感知到了別樣的風景。在此之前的很長時間里,高校與企業因信息不對稱,一方面產學研合作很難深入下去,大量科研成果難以走進工廠車間,轉化成產品、生產線和市場的核心競爭力;另一方面,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普遍較弱,很難獲得人才、技術和成果支撐,用以超越代工生產模式、創建自有品牌、增強核心競爭力。
據陳英俊回憶,那段企業生涯對他后來的科研與教學都產生了極其深遠和重要的影響。“到了之后你才清楚學校跟企業的區別到底有多大,感覺一下子從理論的高度跌到了地面上。”四年時間里,陳英俊憑借自己的能力和努力,將企業里從技術到管理的位置全部做了一遍,從最開始的技術部主任甚至做到了廠長的位置。“在高校當教師,如果在黑板上寫錯了字,可以擦掉重寫。但是在企業里做產品,如果產品出了問題,是沒有機會重來的,損失將無法估量。”陳英俊對此深有感觸。
由于在幫助企業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和實現產品升級方面的出色表現,企業方非常希望陳英俊能夠長期留下來,甚至開出了豐厚的條件。但是陳英俊沒有忘記自己下沉企業的初心,在他看來,產學研合作的核心,就是要使高校更多的人才、技術、成果真正地服務于產業的發展、企業的需求,真正轉化為生產力和競爭力。同時,再通過服務產業的創新和發展,同步促進高校的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
回到肇慶學院之后,陳英俊擁有了全新的思路,也更加堅定了自己前進的方向。在教學中,他不再死守著課本上的條條框框,而是將自己在企業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和經歷講給大家,并帶領同學一起思索,令學生們十分感興趣,仿佛是呼吸到了新鮮空氣。而在電子信息、計算機控制等產業的產品研發、技術服務等產學研結合工作方面,由于有了豐富的企業工作經驗,陳英俊在及時關注、分析企業面臨的困境和技術需求的基礎上,制定相應的策略和解決方案,在量體裁衣地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問題方面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和方法,同時也更明白企業迫切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從而有側重地去進行教學培養,陳英俊身體力行地為填平高校同企業之間“最后一公里”的溝壑而努力。
2010年,陳英俊結識了同樣到肇慶學院任職的陳慶華。彼時,陳慶華頭上頂著北大博士的光環,作為出自北京大學微米納米加工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與中國微電子領域的領軍人物王陽元院士及黃如院士共事的青年才俊,他并沒有走像他的同學那樣留在北上廣這樣的大城市奮斗的路徑,而是選擇了葉落歸根,回到肇慶。
“其實原因很簡單,我算是土生土長的肇慶人,就是想回家為家鄉做點事情。”在陳慶華眼中,追求高尖端、高大上的科技成果固然重要,但是“接地氣”地探索產學研相結合,為地方經濟發展開創局面的工作同樣不可或缺。陳慶華是一個低調并且務實的人,自到肇慶學院任職以來,除了擔任學校電子、電氣、通信等專業的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的教學任務之外,一直用心著手研究有創造性和實用性的科研項目。那段日子里,高強度的工作讓他付出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加班加點、通宵達旦都是“家常便飯”。
陳慶華的一舉一動都被陳英俊看在眼里,同時這種積極上進的精神也感動了陳英俊,在他看來,這是一個“想干事、能干事、能成事”的年輕人。“想想看,從象牙塔尖的北大,來到了一所地方院校,無論是硬件還是軟件而言,都是兩個世界,但是他沒有陷于這種落差之中,而是腳踏實地地做事,這很了不起。”陳英俊對陳慶華充滿了贊賞。
兩個人交流多了之后,發現彼此在很多問題上的觀點一致,尤其是產學研方面,二人都主張通過服務產業的創新和發展,同步促進高校的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從而達到合作共贏。陳英俊與陳慶華開始在教學之余多次走訪市場,積極與肇慶當地及周邊的企業溝通交流,深入了解市場的需要。“那時候我們倆開著一輛車,到處去調研,拜訪企業,看看有什么產學研可以合作的點。”陳英俊回憶起當初的情況,肇慶不大,但是兩個人經常一跑就是一天,一二百公里的里程。“肇慶市銷售額在2000萬元以上的企業,我們一起跑過了200多家。”陳慶華補充道,這個比例著實不低。
在一次次的下企業調研和交流中,慢慢地和企業的工作人員熟稔起來,大家也對他們產生了信任,這為之后的產學研合作種下了希望的種子。
“和企業交流多了會發現很多他們意識不到的問題,才能更好地幫助他們,同時他們也愿意把需求和困惑說給我們聽。”陳英俊表示。
“肇慶有很多中小微企業,他們經過多年的打磨和競爭,已經做到從本地眾多企業里脫穎而出。但是如果想進一步和國內,甚至于國際上的競爭對手去比拼的話,他們目前從整個企業的構架、產品的升級、科技的更新上,都尚不足以支撐起企業的發展,對于人才和新技術、新思路都是非常渴求的。”陳慶華介紹說,“而這恰恰是我們高校的優勢,所以我和陳院長一直在思考,我們能夠為當地的企業做些什么。”
成功都是留給有所準備的人,播撒的種子也總會在灌溉后生根開花,結出碩果。這一次獲得2019年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成果獎優秀獎的項目便是如此。
長久以來,肇慶地區的燙印產業發達,企業眾多。雖然達到了一定規模與技術水平,但是在與國際市場的競爭中,特別在高端產品方面,差距仍然明顯。目前,中國燙印產業的三分之二市場被國外占據,中國本土的企業只是拿到了小部分份額。在產品性能和質量水平方面,差距也很大,如國產燙印機一般產率在3000~5000張/小時,進口燙印機可達12000張/小時,其中制約國產燙印機產率的因素除了機器本身外,燙印膜的質量至關重要,國內燙印膜生產廠的壓膜裝置大多為單輥單溫區模壓裝置,在模壓后采用“軟壓消除版縫”或者采用“硬壓疊縫消除版縫”,然而,采取這樣的措施并不能徹底解決版縫存在的問題。有版縫的產品在使用過程中,容易造成次品損耗,同時在燙印過程中也需要“避縫、跳縫”,從而進一步增加高速燙印過程中的次品率,增加了后端產品燙印加工的難度,造成成本高、生產效率低等問題。
陳英俊介紹說,不可否認,我國已成為世界燙印產品市場需求和制造的大國,但還不是強國。特別在高端市場中,由于燙印技術系統與市場需求存在較大的結構性矛盾,我國燙印產品還處于弱勢,其需求還主要依賴于進口,因此,不得不讓出一塊巨大的市場給國外產品。這表明我們在產品的“高、精、尖”層次和市場適應性等方面亟待調整和改善。
號準了脈,就要照方開藥。陳慶華作為企業特派員入駐肇慶國家高新區廣東鐳寶光電科技有限公司后,開始帶領著團隊針對該公司生產工藝存在缺陷的難題攻堅克難。首先,在機器設備方面,版縫消除的控制,是最關鍵的技術壁壘。其次,工藝的控制,色層溫度對鐳射模壓非常敏感,在不同室溫、不同濕度下同一產品所用的溫度都有變化。再次,是原材料存在的問題,色層必須選用特殊高分子材料,普通燙印膜及細縫鐳射燙印膜色層高分子不能進行無版縫鐳射模壓。最后,燙印后的鐳射電化鋁耐磨性一定要好,如果耐磨性差,經過幾次摩擦后容易失去鐳射,甚至掉色。陳慶華團隊瞄準現代燙印技術的高端市場需求,目標是提升本土燙印產品的科技水平和產品競爭力,給先進印刷產業市場帶來廣闊發展的商機,能夠為廣東省創造更大的經濟財富和社會效益,形成一個新的高技術產業增長點。
無版縫燙印屬于濕式冷燙印技術,這種技術需要在涂布膠黏劑之后,在壓力作用下將冷燙箔與印刷品貼合,再將多余的箔移除,這屬于燙印領域的前沿技術。加工無版縫燙印膜困難很大,據陳慶華介紹,期間好幾次遇到了技術上的瓶頸,后來硬是憑著團隊成員們的頑強毅力,經過上百次的反復試驗,終于突破了燙印領域的前沿技術,生產出優質的產品,得到了最佳加工工藝條件,開創了一個新的研究方向,成功開發了國內第一款高性能無版縫全息電化鋁燙印膜。
在這種全新的技術工藝下,企業解決了傳統鐳射燙印膜的版縫缺陷,滿足用戶對材料的更高利用率要求;使選擇性模壓技術得以實現,并可實現批量化生產;“模壓-燙平-模壓”的混合制備技術,解決了傳統燙印膜平整度不高問題,可滿足用戶12000米以上連續燙印材料不褶皺的要求;產品實現了無版縫、高反射率、高平整度、高黏附度和高抗腐蝕性等多重優點。
這一技術極大程度上解決了我國高端燙印技術落后于歐美強國的現狀,對企業所在地的相關產業環境、生態鏈群產生積極影響。無版縫鐳射激光燙印膜的技術優勢,可有效減少原材料的損耗,節約能源及相關材料,符合國家“節能減排”的產業政策。
如今,無版縫鐳射燙印膜不僅適用于斯托拿、捷達斯、博斯特等全球最先進的高速進口燙印設備,也適用于國產友恒、亞華、玉印等各種燙印機械,更可以為客戶的產品所需而量身定制。產品的采購客戶已開拓至國內外一流的大型印刷企業,近三年公司無版縫鐳射燙印膜產品實現新增銷售16431.99萬元,利潤180.15萬元,繳稅482.71萬元。
陳英俊、陳慶華團隊運用專業知識拉近了學術與產業的距離,打通了高校同企業之間的“最后一公里”,不僅為合作企業鐳寶公司成功地創造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的產品,并且還協助企業建立起市級與省級工程技術中心,指導并幫助企業順利升級為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

陳慶華(右一)在企業解決難題
還不止如此,在校企產學研合作的過程中,陳英俊和陳慶華都意識到人才培養對于科技企業的重要性。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發揚學科專長,協助企業攻克技術難關的同時,他們不忘在校開辦成人教育,竭力為企業培養高層次、高水平的人才,也為企業注入一股新的科研力量。“人才問題往往是一個企業發展最根本的問題。我們通過辦培訓甚至是把專家送上門去授課的形式,將最新的思路、技術和方法傳授給企業的員工,為企業培養一批‘用得上’‘靠得住’的技術人才。這樣,無論是對企業還是員工,都是一件雙贏的事。”陳英俊解釋道。
也不僅是雙贏,實際上是三贏。在肇慶學院根據當地企業的實際技術需求建立人才技術對接,發揮橋梁作用,助推企業技術轉型升級的同時,高校的科技人才本身也得到了實打實的錘煉,正所謂“教學促進科研,科研反哺教學”。對此,陳英俊也表示,通過與企業的產學研合作,既能使教師迅速與企業拉近距離,還能摸清企業需求,了解產業動態,把最新的知識帶回到學校,用于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隨著高校職能從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到社會服務的延伸,高等教育、科技、經濟一體化的趨勢越來越強,為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聚集更大力量,真正發揮出地方高校的“橋頭堡”作用。通過實施這次獲獎的項目,肇慶學院就先后建立并通過了與項目成果相關的3個市級工程技術中心和3個省級工程技術中心,在重大科研平臺建設上取得了顯著進步。
如今,在陳英俊和陳慶華的帶領下,團隊的力量越來越大,向前的腳步也邁得越來越扎實。“我們現在的團隊里,不僅有北大的博士,還有來自哈工大、來自華南理工大學,甚至來自臺灣的博士。”陳英俊介紹說,“但我們其實一不看你是否是海歸,二不看你頭上頂著什么‘帽子’,我只看你是不是‘想做事,能做事,還能做成事’”。由于在團隊發展和服務企業的過程中,高度貼近肇慶當地的電子信息材料以及汽車零部件等特色產業,會涉及材料鑄造、加工、裝配等工作,陳英俊與陳慶華的團隊里不僅有來自高校的科技人才,還有來自地方技工學校的技術工人們,這樣一支接地氣、干實事的隊伍,為肇慶當地電子信息產業及周邊輻射產業提供全方位的服務,通過構建高端電子信息裝備制造和新產品技術的研發、技術咨詢、成果推廣和人才培養的綜合服務體系,促進企業與大學之間的知識流動和技術轉移,支持企業大力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裝備及其制造技術,形成自有的核心技術和專有技術,加快電子信息技術科技成果產業化步伐,促進區域電子信息產業集群化發展。
如今,身為電子與電氣工程學院院長的陳英俊已近花甲之年,事無巨細,公務繁忙,而剛剛年過四十的陳慶華,也由于夜以繼日的操勞,兩鬢已經有了白發。但是在肇慶面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歷史發展機遇,處于“爬坡過坎、滾石上山”的關鍵時期,他們依然堅定地在服務校企之間“最后一公里”的路上越走越遠,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打造更好的局面。
在面對記者的采訪時,陳英俊與陳慶華都并不愿多談他們的辛苦,他們談及更多的是感謝。感謝學校領導和同事們這些年來給予他們的支持和鼓勵。他們說,肇慶學院歷來重視科研成果的轉化,努力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科技特派員”的制度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科研人才走進生產第一線,將創新的動能送進企業、帶到田間。同時,更應該感謝的是這樣的一個偉大時代,在這一次產學研創新大會上,中國科協主席萬鋼在講話中特別指出,產學研合作創新是推動中國經濟從高速增長邁向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提高產學研合作的水平,事關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將能夠極大地提升創新轉化為生產力的能力、水平和速度。“能參與到這樣一場宏大的國家快速發展的事業洪流中,還能貢獻出自己微薄的力量。這真是人生可遇而不可求的機遇。”陳英俊和陳慶華異口同聲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