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中醫藥在新冠肺炎防治中的作用與傳承創新發展”研討會在上海科學會堂舉行。來自北京、天津、江蘇、浙江以及武漢的院士專家與上海主場的院士專家進行了熱烈的視頻連線對話。
在對抗新冠肺炎疫情的戰斗中,中西醫從科研到臨床、從治療到預防,不僅并肩作戰,更交匯融合。隨著抗疫進入“全球化”,傳承數千年的中醫藥如何走向國際抗疫主戰場?如何繼續與現代科技碰撞出絢爛的火花?如何能夠與西醫進一步融合發展?這些問題成為研討會的焦點。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央疫情防控指導組專家組成員、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表示,中醫藥抗疫與西醫抗疫不一樣,“西醫一定要對病毒有較深的認識,但中醫的關鍵是認癥”。新冠肺炎疫情傳染力強,一旦轉化率過高,就會出現對醫療資源的擠兌,帶來死亡率的陡升。中醫藥在抗疫中發揮的最關鍵作用則是阻擋了輕癥病人向重癥病人的轉化。“中藥進方艙、中醫包方艙”的江夏方艙,共收治病人564人,采用中醫綜合療法,實現了病人零轉重、醫護零感染。
“在疫情暴發以后,沒有特殊的藥物和疫苗,形勢非常嚴峻。”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中醫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仝小林說,“這個時候,中醫不可能一個病人一個病人看,就先確定一個能夠用于輕型、普通型患者的方子,同時還要對疑似病人和發熱病人也有作用。”在武漢,由仝小林等科學家推動的“寒濕疫方”成為一號方,與之后的二號、三號方實現了下沉社區的大規模給藥,“寒濕疫方”給重癥和危重癥治療留出了一個緩沖地帶。
復旦大學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專家組組長、上海市微生物學會副理事長張文宏表示,“隨著防疫進入常態化,如何防止輕癥向重癥發展,能夠在中醫中尋找到非常重要的措施。我相信中醫當中非常獨特的一個治療的思想,中醫始終是以預防為主,把‘中醫治未病’的思想引入治療。”

研討會現場
來自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的中國科學院院士蔣華良認為,中醫藥完全可以按照循證醫學的方法進行臨床試驗,也可以按照現代科技的方法來進行臨床研究。對于中醫藥,人們原來的焦點放在多基因疾病、慢性疾病上,但現在已經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中醫藥對突發性傳染病的作用上,而中西醫之間可以相互融合、相互作用,催生出更多新藥,服務百姓健康。
上海中醫藥大學校長、上海市科協副主席、上海市醫學會會長徐建光也建議,進一步創新中醫藥的臨床和科研平臺建設,特別是與現代醫學科技實現緊密結合。“加強智慧中醫體系的建設,特別是在模式創新方面要下更大的功夫。要加快中醫大數據平臺建設,包括人工智能輔助決策支持技術等。希望能夠真正利用現代科技,全面提升中醫的臨床醫療服務能力”。
“當醫學到了一個比較高的階段的時候,事實上很難去區分是中醫起的作用更大,還是西醫起的作用更大。”張文宏說,“中西醫結合,既要中醫藥和中醫學不拒絕西藥,也要西醫不拒絕中醫藥融入。我已經看到了今天的中醫藥引入了循證醫學等西醫思想,也使用了分子生物學等技術,大家用相同的科學語言來討論交流,會走得更遠、走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