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芳芳

陳寧生
中國是山地大國,包括高原和丘陵在內,約有山地面積666萬平方千米,在自然災害經濟損失中,山地災害給國家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超過了40%。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逾越不了多山的基本國情,抵御和防治山地災害是山區發展的一大艱巨任務。
作為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的研究員,陳寧生從20世紀80年代接觸到山地災害形成機理與防治技術研究之后,就一直在這一領域中前行不輟,時光荏苒幾十載,他的身影遍及中國的山地災害防治一線,在那里留下了屬于中國山地人一個個堅實的印記。
出生于1965年的陳寧生,如今已過知天命的年紀。早年間,他曾在成都理工大學學習、任教。1988年9月,他來到了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攻讀碩士與博士學位,在這里結緣泥石流山洪等山地災害研究,并對此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博士畢業后,他開始留所從事科研工作,30年來一直前行在我國的山地災害防治一線。
針對我國泥石流發育機制不清、泥石流預測困難、預警精度不高、誤報率較高等問題,由陳寧生領銜的成都山地所泥石流災害預判與綜合防控關鍵技術研究團隊面向國家防災減災重大需求,經過18年的研發,在泥石流災害預判與綜合防控關鍵技術中取得了重要進展。
他們創立了泥石流物源控制理論,發現物源主導災害性泥石流的孕育、形成和演化趨勢,奠定了動態預測的理論基礎,支撐了泥石流的預警、參數計算和調控技術;建立了分級多指標的泥石流預測、預判與預警系統,首次實現了泥石流區域預測,提高了泥石流監測和預警精度,極大地減少了誤報和漏報;構建了泥石流高效能工程調控關鍵技術體系,有效地延長了防治工程壽命,科學回答了泥石流災害防治的投入產出問題,實現了工程減沙效益定量評估。
在團隊成員的共同努力下,他們所研發的技術成果成功推廣應用于四川省、新疆-中亞和西藏-南亞等“一帶一路”沿線的74處災害防治示范點,并連續7年針對四川省及我國重點區域地質災害危險性進行了成功預測,有力推動了泥石流綜合防控技術進步,產生了103億元的經濟效益,超過1.39億立方米的減沙效益,受益人口130萬,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效益巨大。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多年來從事山地災害形成機理與防治技術研究,陳寧生面對眼前的困難與挫折從未想過放棄。
近10年來,他領導團隊不斷創新開拓,先后主持5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個科技部科技支撐課題;6個中英、中尼、中澳、中智國際合作項目;主持完成了白鶴灘水電站、邛海泥石流、都汶高速等6個重大地質災害防治示范項目,產生了50多億元的社會經濟效益。除此之外,他們還完成了白鶴灘電站、烏東德電站和江邊電站3個國家大中型水電工程的泥石流災害監測預警示范,成果推廣應用于20多個城鎮和10多個水電工程減災,保護了上萬人的生命安全。
在他們多年的研究開拓下,科研榮譽紛至沓來。陳寧生團隊的相關研究成果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四川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2項,中國科學院科技成果促進獎1項,新疆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發表論文112篇,發明專利與計算機軟件著作權10項,出版專著3部,撰寫的18份國家咨詢報告獲得國務院總理或中辦和國辦以及省部級領導批示采用。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為了滿足國家經濟建設的需要,陳寧生還將擔當起國家山地災害形成機理與防治技術研究的攻關重任,發揮“山地人”的精神,在這條道路上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