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倪錦君 (浙江廣廈建設職業技術學院)
我國是世人所公認的遺產和工藝大國,即便是在工業化和現代化日益提高的當下,很多傳統工藝仍在廣為使用,從而呈現其重大的現代價值。傳統工藝在非遺群體中是一個很重要的組成部分,相比傳統戲曲、民間文學等形式,傳統工藝是相對比較活躍的一大類。它之所以活躍,與現代生活及當下的審美高度相關,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如我們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筆墨紙硯,這類傳統技藝在現代生活中的文化需求都是相當穩定的。由于手工技藝與生活緊密結合,又具有商業價值的,因此,隨著大家對非遺的重視,傳承與發展勢態較好。
古稱婺州的金華地區,非遺資源較為豐富,婺文化地方特色比較突出的要數非遺手工技藝文化, 其中較具有代表性的有婺州窯瓷、金華火腿、東陽木雕、金華府酒等32個國家級非遺項目。翻譯作為文化“走出去”必不可少的“中介”,對一個城市的文化軟實力有著不容小覷的作用,因此通過外宣,讓世界了解金華,不但能增強金華市的文化軟實力,提高金華市的影響力,同時也是踐行2017 年3 月經國務院同意并發布的《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的很好體現。
浙江省非物質遺產網顯示,國家級非遺項目,金華有32 項之多,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共26 位(具體見表1),在全省地級市中僅次于省會城市杭州。另外還有多個非遺文化傳承基地、非遺景區、非遺文化館、非遺主題小鎮、民俗村落等。
隨著非遺工作的深入,越來越多中國風格傳統工藝,如紡染織繡,剪紙,雕刻,青瓷燒制,酒釀因互聯網共享經濟找到了傳承發展的突破口。2017 年“一帶一路”經貿交流會在我市召開,參會國家有20多個,和浙江省內100 多位政商界代表、經貿界人士、企業家代表齊聚金華,感受金華魅力。如此豐富而又優秀的傳統技藝傳承,成熟文化經濟環境,使得金華傳統技藝走向世界勢在必行。
經過調查了解,關于非遺傳統工藝出版的書籍越來越多,也越來越深入,但是非遺傳統工藝翻譯出版材料卻寥寥無幾,大多數只有簡單的名稱翻譯,即使是國家級的非遺項目也很難找到比較完整的、系統的外宣翻譯材料。各地舉辦的非遺的交流中,如2015 年開始,金華市政府組織開展了的“海外學子走進金華古村落”活動,開啟了民間外交的新通道,但很多時候,這些村落或者地方的文化中心并沒有翻譯,需要主辦方臨時聘請翻譯,這雖然能暫時解決溝通問題,可是這些非遺傳統工藝有其獨特的文化和技藝特點,導致譯員在翻譯時很難對地區文化知識和傳統工藝地進行準確的理解和傳達。
大多數的非遺傳統工藝都有上千年的歷史,非遺傳統工藝不僅僅是一種技藝技巧,它包含著時間和情感,凝聚著智慧和溫度,要講清楚其中傳統工藝中的歷史、發展脈絡以及特色并易事,更別說把它翻譯成其他的國家的文字了。
維基百科上對中國傳統木營造技藝就有這么一段描述。從西方的角度來看,中國古代木結構建筑是世界上研究最少的偉大建筑傳統之一。雖然中國建筑歷史久遠,對中國建筑的描述往往局限于眾所周知的紫禁城,其他的探索很少。雖然在闡釋中國獨有的建筑形式和方法時,對于普遍的特征已經形成統一的詞匯,但是直到最近這些數據還是沒能為大家所用。
“手耳相傳”“子承父業”“傳男不傳女”“會了徒弟,死了師傅”這些都是傳統工藝行業中的規矩。以前,手工藝品交易的范圍小,一旦競爭者多了,很可能導致一家人沒飯吃,所以手工藝者對手藝有時看的比命還要重。這種封閉性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外宣翻譯的進程。

表1 金華市國家級非遺項目和傳承人情況
傳統工藝還具有流變性和整體性的特征,翻譯工作者通常要深入傳承人的工作場景才能更好的理解其中的技藝和文化。從事傳統工藝研究的人本身就比較少,此外,源于傳統工藝具有很強的地域性特點,它不在主要城市,而是分散金華各個地區。語言障礙、地區障礙,要獲得一手、更深入的資料并不容易,這些都為研究和翻譯增加了難度。學者和技藝傳承人屬于不同的話語體系,在交流、溝通上的理解也會有一定的偏差。重在實踐,使得有的匠人不會寫,甚至有的不會說,這只能通過持續的觀察、記錄,才能最大程度的了解這些工藝的核心技術和文化內涵。
國際交流合作范圍和深度不夠,外宣的翻譯工作自然也會相對滯后。因種種原因,非遺傳統工藝“走出去”的頻率、規模、方式和成效,與本市整體發展戰略,還不是十分相稱。現在非遺傳統工藝“走出去”的形式,大多為一些重要節日或者活動的附屬品,以及作為旅游的一些加分項目,其績效因而也就十分有限。這樣很難走入海外社會的主流人群,也極少登上藝術市場的核心舞臺,更難納入異邦學術的傳播渠道,當然也無法形成交流所需的雙向效用。自說自話、自娛自樂和自吹自擂的多,有人青睞、引人入勝和受人追捧的少。
(1)政府統籌協調文化的交流,傳播和貿易三種方式,促進各個部門的協同合作,包括經濟、旅游、教育和科研等,加強統籌協調,促進非遺傳統工藝外宣翻譯的繁榮和發展,提高傳統手工藝文化的國際影響力,提高從業人員的民族文化自信。
(2)落實支持政策。利用現有資金渠道,對符合規定的非遺傳統工藝外宣翻譯項目予以適當支持。邀請行業專家,學者,翻譯家介入非遺外宣工作,促進該產業文化內涵的深化和行業的發展。
(3)深化非遺傳統工藝國際交流合作方式。除了展示之外,講座、研討和貿易應多頭并舉、配套組合的立體運行格局。讓審美鑒賞和知識傳播統一發展,將文化和貿易結合起來。同時也要認識到,很多非遺傳統工藝不是中國獨有的,分布在世界各地的不同民族均有不同的工藝形式,如木雕,剪紙,亞非,歐美國家也有。
(1)要樹立文化是非遺傳統工藝靈魂的觀念。外宣工作者要深刻認識到傳統工藝的文化內涵是產業發展的靈魂,在外宣翻譯的過程中,不能簡單的翻譯名稱,技法,更要融入相關的文化,故事。品牌、產業、模式說到底文化才是靈魂,抓住文化的本質,外宣才能達到既定的效果。外宣中,中國傳統文化的優勢并沒有充分挖掘出來,外宣還處在非常原始的狀態。大家對于中國文化形象的認識存有很大的偏見。在外宣翻譯時,要深入挖掘文化內涵,只有強調文化內涵的作用,才能豐富產品的靈性,創造出不同于科技和傳統制造業的新的生產力。永康錫雕和蕪湖錫雕的發展歷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2)合理利用非遺的各種平臺,全方位的了解非遺傳統工藝。通過政府的統籌布局,逐漸打破非遺傳統工藝的傳承封閉,引入共享。比如近些年來組織的非遺傳承人的傳習活動,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認定的傳統村落,中華老字號,大師工作室,設立的非遺保護中心、傳統工作站和文化保護區等,還有建成的大大小小博物館,展示廳。外宣工作者要充分利用這些平臺,近距離,全方位地了解傳統工藝的文化內涵以及內在的傳承,才能更好的做好非遺傳統工藝的外宣翻譯工作。
在當前全球化和構建文化強國的背景下,非遺外宣翻譯的作用顯的越來越重要。金華市作為國家歷史名城和非遺傳承優秀城市應努力結合地方特色,大力推動非遺傳統工藝外宣工作,為中國傳統工藝發展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