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縣域經濟學會課題組

川東農田俯瞰 邱海鷹 攝
糧食儲備周期較短。四川是國家確定的糧食主產區,國家在川糧食儲備按3個月保障水平設計。但隨著多年的快速發展,四川產業結構已發生巨大變化,全川糧食種植規模下降、糧食常規儲備規模有限、保障時限較短。同時,成都、德陽、綿陽等一批特大、中大城市匯聚了大量人口(成都常住人口1600多萬、管理人口達2100萬、自產糧食僅225.9萬噸),一旦遭遇類似新冠肺炎疫情的特大災(疫)情,部分地區特別是自供能力較低的地方和人口規模巨大的城市,將面臨糧食保供風險。
蔬菜供應保障不穩。四川蔬菜種植存在機械化程度不高、產業化程度低、冷鏈物流系統不夠完善、產品品質不高等問題。但同時,價格卻不斷走高(2019年鮮菜價格同比上升9.2%),特殊時段還需要外調,在極端天氣、特大災(疫)情影響下部分地方特別是大城市的蔬菜供應有脫鏈風險。
肉類供應不足。四川肉類消費以豬肉為主,2019年全川豬肉產出353.4萬噸(同比下降26.5%)、人均約0.1公斤/天的自供水平并不高,人口集中的大中城市缺口更大。由于畜牧業(主要是生豬養殖)受土地和環保等因素制約,擴大生豬本地供應壓力較大。同時,大城市因人口規模不斷增大帶來的需求增加與自產能力減弱矛盾不斷加劇。
供給類別較為單一。隨著成都建設現代化國際都市、綿陽建設國際科技新城等戰略的深入推進,高端人群不斷聚集,來川、留川的國外人口也持續攀升,對大宗食品的種類和品質提出新的需求。高端人群需要的高品質糧、油、肉、果、菜存在一定缺口,供應種類、品次有待豐富。
綜上,四川在經濟快速發展、城市不斷做大、人口持續增長的同時,逐漸建立起了與超大城市匹配的大宗食品保供體系,近年來不斷優化的交通體系、商貿體系,提升了應災、應急基本物資保障能力。但也應看到,糧食、蔬菜等的品種調節和季節性補差靠外來輸入、高端肉類靠外來輸入、自控生活品供應大型平臺企業偏弱(全川排名前十企業只有第十位的益民超市為本地企業)等問題依然存在,一旦遇到如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災(疫)情,將導致供源萎縮、物流規模效率下降、商貿運行受限等問題,大宗食品保供將面臨潛在的風險和挑戰。
拓展供應渠道。一是高質量建設“兩區”。嚴格執行國家關于建立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的要求,整合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切實保護、利用好兩區范圍內優質耕地,實實在在發展農業生產。優化配套農業設施、培育引入優質糧油蔬菜品種,提高糧油蔬菜等農產品產量、品質,提升大宗食品自供能力。
二是拓展外部供應渠道。探索省內大中城市與農業產區的有效對接、合作,通過意向性供需協議、定期動態補貨、底價收儲等形式為省內城市的大宗食品需求提供更多選擇、更具保障、更好質量的供應來源。同時通過推動成德綿資眉的同城化發展,加大對高品質大宗食品的輸入。
三是豐富供給類別。積極回應成都建設現代化國際城市的現實需求,針對常住和逗留外國人飲食習慣,適度加大小麥產品、牛羊肉產品等食品供給。
四是探索利用金融工具。積極探索參與大宗食品期貨市場運作,在鄭州、大連等國內農產品期貨市場及新加坡、巴西等國際農產品期貨市場上,委托交易商(或支持本地金融機構參與設立交易席位)根據本地大宗食品消費規模、供求變化趨勢提前進行相應交易安排,為四川大宗食品提供前瞻性的采供和儲備準備。
強化應急保障。一是建立大宗食品供給大數據平臺。利用本地數據采集分析系統,跟蹤記錄大宗食品供需變化趨勢,結合影響供應因素,精準確定四川糧食、肉類、油料等儲備量。形成日常情況通過市場“無形的手”自我調節,應急情況通過政府“有形的手”宏觀調控的保供體系。
二是擴大儲備金規模。爭取設立更大規模的糧食儲備基金,提高全省各市(州)支持糧食、蔬菜、肉類供應儲備的專項基金,撬動金融機構、供銷企業積極投資參與四川大宗食品采購、倉儲、物流、銷售。
三是強化危機狀態保供機制。由發改、農業農村、商務、市場監管等行政主管部門組織專業機構、專業人士提前分析、預判全省大宗食品供需趨勢,對可能導致失衡和缺口的風險因素設置專項指標,建立完善保障本地大宗食品供應的預警服務機制,根據極端天氣、突發疫情等危機狀態,及時調整儲備量和供應鏈。

四川省廣安市廣安區崇望鄉龍安柚產業園區一角。張國盛 攝

四川省廣安市多措并舉恢復蔬菜生產保供應。張國盛 攝

四川山區農田俯瞰。邱海鷹 攝
優化危機應對。一是提高危機處置能力。對省內特大、大型城市經濟發展、城市擴容、人口增長等變化趨勢及大宗食品供求格局及時跟蹤、分析數據、研判趨勢,結合災(疫)情趨勢及影響、氣候變化、國內外主產區產出動態趨勢、儲備水準定期分析預判,提前研判可能出現的大宗食品供應不足、斷續危機,優化完善應對危機的預案。
二是完善應急保供體系。根據省內城市人口規模、人口區域分布、大宗食品生產生活需求額度、災(疫)情引發的供運變化趨勢、儲備規模及區位、物流、分銷體系,設計謀劃大宗食品供應出現危機時的詳細保供平市方案,并據此建立涉及交通、物流、市場、宣傳等相關部門的應急保供工作體系。
三是增強應急輿情引導。加強信息引導、輿情疏導,引導社會對局部、偶發的大宗食品供應危機進行理性應對。避免信謠傳謠等引發不必要的恐慌情緒、負面信息傳遞而導致危機疊加。
加強政策引導。一是構建應災(疫)保障體系。高度重視特大都市應災(疫)保障能力、服務體系建設,制定相應的地方法規、組建專業管理研究機構、進行提前預警發布、充實應災(疫)保障服務體系,形成一套特大都市應對災(疫)情、確保城市安全、生活、生產合理穩定運行的科學完整的管控、服務體系。
二是鼓勵科技創新。鼓勵省內高校院所與市場主體合作,針對大宗食品生產關鍵技術進行科技攻關。按照“研究一批,儲備一批,示范一批”原則,圍繞糧油、蔬菜、肉類等開展系統研究,突破挖掘產量、提升質量的關鍵瓶頸,提升大宗食品保供能力和質量。
三是提高農業生產的積極性。繼續落實出臺國家一系列惠農政策和激勵措施,增加補貼范圍,提高補貼標準,完善補貼辦法。加大對農業產業化項目、畜牧規模養殖項目重點扶持力度,對種植養殖規模經營大戶,政府應提供技術服務、資金幫扶,增添更多信貸扶持政策。
(課題組組長:張成明,課題組成員:楊彪 余代松 李彩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