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佳樂
過去,我國縣域經濟往往以粗放、原始的發展方式為主,缺乏合理利用資源、保護資源的意識,出現了以破壞自然環境為代價的經濟發展,而由此造成的自然環境破壞、能源消耗等問題,阻礙了地區經濟的轉型。
同時,各地發展模式過于單一、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這一方面是因為在縣域經濟成型之初缺乏統一規劃,導致管理和經營者出現“短視”行為,一味追求短期發展的速度和數量,而忽視長期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在建設中缺乏專業指導,經濟發展并未結合實際情況,對地區特色把握不足,無法凸顯地域特色,不能滿足消費者的特定期望。同時,由于地區經濟基礎、資源稟賦的差異,導致我國縣域經濟發展嚴重不均衡,“東強西弱”的整體現象十分明顯。
近年來,隨著信息化水平的提升,經濟發展方式發生了巨大轉變。因此,在信息化背景下,要拓展發展思路,結合先進的科學技術手段,科學利用自然、人文資源,探索新的適合本地的經濟發展模式,推動縣域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
縣域地區的管理者對于區域經濟發展有著重要作用。隨著信息化程度的加深,首先要求管理者轉變管理思路,以接納的態度對待先進科技成果,重視知識和人才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在實踐中,主動利用互聯網等先進技術進行管理,推動縣域管理的智能化和信息化,簡化辦事流程,提高管理效率。同時,在實行信息化管理中,要分類進行管理,結合當地經濟發展水平推行政策制度,做到提前規劃、跟蹤管理、逐步優化。
要加大對科研的經費投入,給予相關企業以政策優惠,積極推動先進技術對縣域經濟的促進作用。加強縣域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和維護,全面實行網絡覆蓋,利用大數據技術,保證信息的及時性和有效性,實現縣域資源的精準開發。線上和線下的聯動機制,一方面提升了縣域各產業的整體水平,另一方面有利于地區的科學規劃和開發,因地制宜,為縣域經濟發展提供新契機。
信息化在給縣域經濟帶來新機遇的同時,也對區域經濟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快產業協同是適應互聯網思維的新舉措,面對競爭日益激烈的市場,縣域經濟的發展必須突破產業邊界,延長產業鏈,構建集農業、工業、服務業為一體的經濟發展模式。
用先進技術帶動傳統行業,以傳統行業保障新興產業。例如,隨著老齡化程度的加深,人們對健康的關注度不斷提高,城市人口對于優質生活環境的要求逐步增加,利用大數據技術對市場需求進行研判,把握鄉村獨特自然資源,提供集休閑、娛樂、養老為一體的現代化服務,一方面實現智能化生產、觀光農業、特色餐飲的共同發展,另一方面也推動了城鄉融合,為縣域發展帶來新活力。
同時,產業協同發展離不開周邊縣域的合作,實現規模化經濟,促進資源的合理配置,不斷擴大縣域經濟的影響力。
人才的匱乏和流失是縣域經濟轉型中的一大阻力,與城市相比,縣域面臨著經濟實力落后、保障體系不完善、教育水平偏低等劣勢。但隨著新一批“90后”走向工作崗位,其擇業觀發生了很大變化,不再局限于一線大城市,而更愿意走進基層,真正實現科技向生產力的轉變,這對于縣域引進人才提供天然的優勢。對此,應當大力推行優惠政策,改變用人思路,不斷吸引優秀人才扎根基層。
在吸引人才的同時,也要注重對人才隊伍的培育。定期召開專業技術培訓工作,分享基層工作經驗,同時可以建立與其他縣域的合作機制,相互派送人員進行交流活動,學習先進管理思想,更新發展縣域經濟的思路。另外,與知名高校合作開展專題講座,承接學生調研活動,用專業知識應對實際問題,提高管理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互聯網+農業”是推動縣域經濟發展的新動能。縣域農業應當全方位實現“互聯網化”,農戶可根據市場需求選擇產品和數量,并依據隨時變化的實際情況及時調整,一方面做到了精細化管理,規模化種植,提高了農戶收入,促進了科學種植技術的推廣,另一方面運用科技實現了科學開發資源,合理利用資源,節約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提高了運營效率。其次互聯網改變了傳統的售賣模式,這極大地改善了縣域農業信息閉塞、銷路單一的局面。
近期興起的網絡直播更是為農產品推廣提供了信息渠道,“在線賣豬”“直播采果”讓農戶與遠在千里之外的消費者實現了“零距離”對接,增加了消費者的體驗度,擴大了縣域農產品的銷路。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大批果農、花農產品滯銷,而互聯網的加入則幫助農戶及時了解市場信息,結合消費者需求,通過現代物流使得產品順利出售。
對于縣域農業來說,要真正實現互聯網對農業的推動,農戶要改變傳統的思想,快速接納互聯網思維;基層管理者則需要組織專業培訓隊伍,對年齡較大或不會使用網絡的農戶進行集中教學,實現點對點幫扶,確保互聯網走進每一位農戶的生活。
“互聯網+旅游”是推動縣域經濟發展的新方式。傳統的縣域旅游業的發展主要圍繞自然環境本身展開。推進“互聯網+旅游業”的普及,將旅游業與餐飲、文化、科技進行深度結合,延長了旅游業的產業鏈條,在拉動相關產業協同發展的基礎上,也解決了消費者體驗單一、游覽內容不夠豐富的問題,形成產業內的良性互動。同時,線上分享平臺的推廣擴大了縣域旅游的潛在消費群體,通過實時視頻講解、照片分享等方式,不僅增加了旅游的趣味,也增強了對旅游目的地的宣傳。
在推進縣域旅游業與互聯網的融合時,首先要增強旅游資源本身的吸引力,杜絕一味追求旅游的科技含量而忽視了對旅游資源的開發和保護;其次要出臺制度保障互聯網背景下旅游業的健康運行,防止進行虛假宣傳,提高旅游從業人員的文化素養和服務意識。同時要規范對自然資源的開采和對文物古跡的保護。
“互聯網+教育”是推動縣域經濟發展的新源泉。如前文中所提到,專業人才的缺失很大程度上阻礙了縣域經濟發展。在傳統教育模式中,必須具備校舍、教師、管理人員等一系列要素,但互聯網的發展,讓遠程教育成為可能。對于在讀學生,在鄉鎮教師短缺的現實情況下,可以通過以學校教學為主,網課教育為輔的教學管理模式,讓鄉鎮學生也能享受更豐富的學習資源。對于在崗的職工而言,可以通過互聯網中各大學習、分享平臺,實現繼續教育,不斷提升縣域管理者、工作者的專業技能,滿足縣域經濟發展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