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名片
李蘭娟,1947年出生于浙江紹興,感染病(傳染病)學家,中國人工肝開拓者,國家傳染病重點學科帶頭人,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醫學部教授、博士生導師,浙江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主任醫師、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
2月4日,李蘭娟院士團隊在武漢發布重大抗病毒研究成果:“阿比朵爾、達蘆那韋能有效抑制新型冠狀病毒。”消息一出,舉國沸騰。這無疑為連日來的抗疫戰爭注入了一劑強心劑。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李蘭娟這位73歲的科研老將,再一次沖在最前線,也讓“科學家”三個字再次成為普通人心里的“神”。
武漢疫情暴發后,李蘭娟在疫情一線不停奔波。這也是繼2003年非典、2013年H7N9后,她再戰防疫最前線。她在收治危重患者的定點醫院不分晝夜地忘我工作,甚至每天就睡3小時......
率先提出武漢“封城”
1月18日,李蘭娟同鐘南山等人受國務院、國家衛健委委托前往武漢。李蘭娟作為國家級專家,提出了對疫情的預判,尤其是武漢要采取“不進不出”措施、冠狀病毒感染要作為乙類傳染病甲類管理等重要建議。
1月20日上午,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李蘭娟和鐘南山參加了會議。會上,李蘭娟就加強疫情防控與救治等提出具體建議。
1月22日,她向國家建議武漢必須嚴格地“封城”。次日,國家就采取了這一措施。
1月24日,也就是除夕當天,李蘭娟飛往北京,參加科技部緊急召開的與當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情況相關的科學研究部署會議,當晚又乘坐飛機趕回了浙江。
這樣忙碌的日程,對一位73歲的老人來說,其實有些難以消化,可李蘭娟卻說自己習慣了,并向國家提出自己可以帶隊去支援武漢。
“國家的大事,我義不容辭。”
自學成才的“赤腳醫生”
雖然李蘭娟身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但她的求學之路并不平坦。
1947年,李蘭娟出生在浙江紹興一個普通農民家庭,父親因患眼疾無法勞作,家中全靠母親賣山貨維持。雖然家境貧寒,但她非常爭氣,中考時以全市名列前茅的成績考入了省重點高中——杭州第一中學(現在的浙江省杭州高級中學)。
高中畢業后,鄉里安排李蘭娟到一所中學做代課老師。她常看到周圍有很多老人腰背痛,于是想去省中醫院學習針灸,好給鄉親們治病。通過短短幾個月的學習,李蘭娟就已將經絡書背得滾瓜爛熟,回鄉后免費為鄉親們扎針。漸漸地,“李老師”成了“李醫生”,她的針灸在當地也小有名氣。后來,村里組建農村合作醫療站,鄉親們都希望會針灸療法的她去做合作醫療站的“赤腳醫生”。
當時,李蘭娟的內心還是很矛盾的,“代課老師每個月的工資是24元,相當于每天能有8毛錢,而‘赤腳醫生每天只有5個工分,相當于1毛錢。收入相差甚遠,家里日子又捉襟見肘了”。但出于對醫學的
熱愛,她最終還是選擇了當“赤腳醫生”。可這份工作并不好做。只要哪家有人生病,不管刮風下雨,不管深更半夜,她都要上門診治。
十年磨一劍
1970年,首屆工農兵大學生招生開始了。因為在村民中口碑良好,李蘭娟被大隊推薦到浙江醫科大學(現浙江大學醫學院)學習。
第二次讀書的機會來之不易,李蘭娟暗暗發誓,這輩子一定要做個好醫生。為此,她也付出了比同齡人更多的努力。大學期間,她的學習成績始終名列前茅,畢業后被分配到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感染科工作。在這里,她終日和重癥病人打交道。
20世紀80年代,全國重型肝炎病死率高達80%,很多年輕人突然患上重型肝炎,導致肝功能衰竭,常常熬不到一個月就死亡。在目睹一個個鮮活的生命相繼離世后,李蘭娟下定決心,一定要解決這個問題。
一個很偶然的事件讓她找到了突破口。當時,醫院收治了一位患有重癥肝衰竭、昏迷不醒的病人,在經過血液過濾透析等一系列治療后,病人竟奇跡般地蘇醒并漸漸康復。“血液凈化技術會不會對治療重型肝炎有幫助呢?”受到啟發的李蘭娟,義無反顧地投身到肝炎治療的難題之中。為了完整地構建人工肝支持系統,她在1986年以“人工肝治療肝炎”的課題申請了青年科研基金。
當年,人工肝作為一項新技術,國內外都沒有現成的經驗可借鑒,不少人對“人工肝治療肝炎”這一新方法的前途表示懷疑。研究期間,科研設備換了一茬又一茬,共同做科研的同事們離開了一批又一批,唯有李蘭娟一直堅守在研究室。終于在1996年,李蘭娟及其團隊創立出一套獨特有效的人工肝支持系統。然而,對這樣一個獨創的人工肝技術,李蘭娟不但沒有申請專利,還毫無保留地向同行傳授。如今,已有來自英、美、德、日等國家的600多名專家、教授前來浙江參觀或進修,以李蘭娟名字命名的“李氏人工肝系統”也成為全球醫治人數最多、治療技術最為成熟的人工肝系統。研發出“李氏人工肝系統”后,李蘭娟沒有躺在功勞簿上睡大覺。她繼續奮戰在科研一線、抗疫一線。
曾有記者向李蘭娟提出三個問題。一問“:幸福是什么?”李蘭娟:“對一個醫生來說,幸福就是
看著一個個患者恢復健康。”二問“:科學家精神是什么?”
李蘭娟:“嚴謹求實,開拓創新,勇攀
高峰。”三問“:院士的核心價值觀是什么?”李蘭娟:“不斷攻克科學難題,救死扶
傷造福人民。”也許對李蘭娟來說,無論是做教授還
是做院士,從披上白大褂的那一刻起,挽救病人生命就已成為她一生的職責。
(摘編自2020年第5期《文萃報·周二版》和2020年第2期《世紀人物》)
粉絲心語:
哲影Alex:向李蘭娟院士致敬!有了她這樣不懼生死、敢于斗爭的醫務工作者,才有我們普通人健康平安的生活。謝謝他們的守護,希望這些天使們也能健康無恙。
我是一只快樂的小野豬:李蘭娟院士是建議“封城”的第一人。到現在,“封城”的效果已經完全地突顯出來了。很多人都佩服她提出了“封城”的建議,一個看上去斯文柔弱的老太太,想不到竟有如此的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