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慧穎 程軍 崔愛華
摘 要:我國地處遼闊,因此對于農產品的種植面積預留非常充足,每年所生產的果蔬產量非常大,不僅能自給自足而且有富余產量用以經商,構成穩定的資金產業鏈。其中,蔬菜已經成為人們生活飲食的必備品,且蔬菜的種植產量與收成質量直接影響果蔬產品的銷量,其中病蟲害的出現則是影響蔬菜品質的最主要問題。因為病蟲害的侵襲繼而導致經銷成交價嚴重下跌,以此病蟲害問題也在長期困擾種植人員。基于此,本文章便針對生物技術對大棚蔬菜的病蟲害防治進行研究,分析其運用效果。
關鍵詞:大棚蔬菜 病蟲害防治 生物技術
中圖分類號:D912.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082(2020)05-00-01
現如今我國種植技術已經達到較高水準,在傳統技術上已經做了改進,很多地區為了供應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對蔬菜需求,已經將蔬菜種植方式從戶外轉移至大棚,包括很多水果的種植,也是在大棚內完成種植、培育和收成。一般情況下大棚種植的蔬果都會遭遇病蟲害的侵襲,而對農作物使用藥劑干預往往影響產品的收成量和質量,而且我針對大棚蔬菜使用農藥驅蟲,也會影響居民的食品食用安全。所以,大棚蔬菜的病蟲害防治技術近些年受到廣泛關注,為切實解決食品安全問題降低農藥殘留,因此提升了生物技術的實施效率。而實施生物技術的最佳時間段便是在蔬菜未成熟時,以此便對其進行詳細講解。
一、生物技術于大棚蔬菜病蟲防控實施作用
1.減低農藥使用量
對大棚蔬菜的病蟲害防治工作使用生物技術,相比傳統農藥的噴灑殘留物較少。而且經社會農業調查結果顯示,我國登記在冊的所有農業產品所使用的生物農藥,便高達700多種。但是由于農藥的使用種類過多,因此在使用時有明顯局限性,許多農藥無法做到大面積的噴灑使用。目前在處理農產品的病蟲害問題時,能做到廣泛噴灑的農藥主要包括兩種,即為除蟲菊素和阿維菌素。目前國內所有農作物產品進行病蟲害的預防和治療工作時,選擇使用農業藥劑來達到病蟲殺滅的在所有藥劑的使用中占比率為5%,由此數據也可看出,我國在面對農作物的病蟲害問題時,生物技術的使用仍舊有較大發展空間。對于生物技術的使用較低,主要在于我國多數農產品種植者與組織生產者,對于產量收益和種植理念經用相對老舊,生物技術并未得到技術有效的使用,因此生物農藥經用效率較低。生物藥劑在使用時容易受到因素限制,研究發現此藥會受溫度影響,只有大棚溫度為10到40°左右才為發揮最大作用保障蔬菜的生產產量可持續發展。
2.促使農業生發展加快腳步
使用農藥防控病蟲害最主要缺點在與農藥殘留過多,且病蟲防治效果不佳,蔬菜食用安全性受到影響。而使用生物技術進行病蟲害的防治和殺滅工作效果明顯,而且其具有節省藥物、無毒、無害的使用優勢。另外。使用生物技術代替傳統農藥噴灑,大棚蔬菜可以免受農藥殘留影響導致產品質量無法受到保障,控制環境因農藥噴灑過多出現的污染問題。由于近些年大棚蔬防病蟲效果得到農作物生產者和購買者的廣泛關注,而生物技術以它獨特的使用優勢、防病蟲效果,受到使用者的廣泛關注,并且將其作為后預防大棚蔬菜出現病蟲害的主要手段。大棚蔬菜可達到生產標準,從而就會帶動經濟力量不斷提升,由此可見生物技術在防蟲害過程中非常重要。
二、大棚蔬菜病蟲害的防治技術
1.白粉虱防治使用麗蚜小蜂
為了保障蔬果帶動的經濟發展,穩定提升蔬菜產業量供給人們日常生活需求。保證蔬菜的生產量至關重要。而病蟲害問題一直是影響蔬菜產業量的主要問題之一,因此,便介入生物技術來提升大棚蔬菜病蟲害殺滅防治效果,保障食用安全性。例如蔬菜中常出現的白粉虱可以使用麗蚜小蜂,它屬于節肢動物門的一種昆蟲,體型較小,總長約為0.06mm,頭胸呈黑色,腹部呈黃色,多為雌性成蟲,雄性成蟲較罕見。此種生物技術已經被引進至商業化工作中,主要用來控制在室溫下寄附白粉虱數量。產生作用的生物原理即為麗蚜小蜂存在于白粉虱若蟲的身體里,讓被寄生對象白粉虱可在十天之內出現發黑,導致若蟲死亡。經使用實驗表明此技術下,平均有120只左右的粉虱若蟲會被一只麗蚜小蜂寄生,使病蟲死亡加速。但在殺滅與控制白粉虱數量時,使用麗蚜小蜂應掌握好其生存時間,因為只有白粉虱處于生長中期時使用麗蚜小蜂效果最佳。釋放面積應保證每公頃會有三千只麗蚜小蜂,每次釋放應維持八天左右且釋放的次數不得高于四次,便可維持每天大棚內均有殺滅病蟲的種群。對于氣候分明的地區使用麗蚜小蜂方法不同,例如春季時大棚蔬菜病蟲數量過多,可在蔬菜栽培后立即使用麗蚜小蜂保證殺蟲效率;夏季與春季環境相似,施以同樣方法;而秋季溫度適合麗蚜小蜂繁殖,因此釋放的麗蚜小蜂可直接經過冬天作用到明年春天。
2.蚜蟲防治使用食蚜癭蚊
大棚蔬菜中病蟲害種若為蚜蟲,使用食蚜癭蚊最合適,此為蚜蟲天敵。所屬雙翅目癭蚊科,外觀呈桔紅色橢圓形長約0.3毫米、寬0.1毫米,生長為成蟲時外觀有所變化,放在大棚蔬菜中防治病蟲害可取食范圍非常廣。食蚜癭蚊的體型和蚊子非常相似,且自我捕食能力非常強可在大棚中自我繁殖。因此在培育食蚜癭蚊時應注意溫度控制,保證環境的密封性。經研究發現,食蚜癭蚊的使用應在蚜蟲初見時便投放,平每公頃應有七千五百只且分布五處位置,每次經時使用八天左右。可將混合在蛭石里的食蚜癭蚊直接放置在大棚內,或是將小麥培育為介質,將幼蟲和麥蚜直接放置在大棚中,防止蚜蟲出現。
結語
自經濟體制改革以來,國內的經濟水平正隨著農業、科技等方面的運行水平提升,人們自然會對日常生活、飲食、出行、穿著等有了更高的要求。為此需要農產品種植者提升對蔬菜的病蟲防治的重視程度,增加農產品的價值間接使得此方面經濟活躍起來。若要完成此項任務,最重要的還是應保證果蔬農產品的質量和生產率。治療病蟲害近些年國內多采用生物技術,以此代替傳統農藥治蟲,并有效減少農藥化學殘留對大棚蔬菜與食用居民的影響,可保證蔬菜健康性。
參考文獻
[1]茌良艷.大棚蔬菜病蟲害防治技術[J].吉林農業,2019,(24):74.
[2]馬建國.大棚蔬菜種植技術與病蟲害防治措施研究[J].農業與技術,2019,39(23):94-95.
[3]徐如民.生物技術在大棚蔬菜病蟲害防治中的應用[J].農業工程,2018,8(5):128-130.
[4]韓玉娟.生物技術在大棚蔬菜病蟲害防治中的應用探討[J].現代農業,2019,(1):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