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成二
捷報頻傳。
4月1日,安徽公布《2020年重點項目投資計劃》,億元以上項目投資總數達6878個,全年計劃投資13054.6億元;3天前的3月28日,2020年合肥高新區重大項目集中開工儀式舉行,36個項目總投資238億元;此前3月25日,2020年安徽省第三批貫徹“六穩”重大項目集中開工現場推進會舉行,270個項目總投資1325.5億元在全省開工。
梳理項目名錄發現,以5G、網絡、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為基礎的新基建項目是“重頭戲”。新基建項目的密集上馬,凝聚著安徽積極搶抓新基建的戰略謀劃。“要千方百計把項目的質量提上去,聚焦國家政策導向,突出以‘新基建為重點的基礎設施類項目投資,加快布局5G網絡、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安徽省委書記李錦斌強調。
察世者智,馭勢者贏。新基建大潮已起,乘勢提振區域競爭力,安徽有著怎樣的“方法論”?
與往年相比,安徽2020年重點項目投資的總數和總額大幅上升,突出表現在新基建的謀劃上。
“大規模投資對安徽經濟的影響不僅僅是投資規模擴大,還要考慮到其他省份投資對安徽形成的影響,因為全國經濟是聯動的市場,會有派生需求和乘數效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劉志迎對《決策》分析說。在疫情防控的特殊背景下,項目投資特別是新基建正承載著安徽經濟穩增長的更多期待。
首先,從安徽近10年來的增長動力機制來看,投資作為安徽經濟增長主引擎地位不斷提升,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優化經濟結構的重大舉措。
統計數據顯示,2010-2019年,安徽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速達到17.95%,位居全國前列。特別是以制造業為主的投資,始終保持2位數的增長態勢,帶動了安徽工業投資增速的加快,成為安徽經濟結構優化的主要驅動力。
其次,從安徽在全國所處的地位來看,穩投資、搶抓新基建機遇,具有戰略性意義,是事關安徽爭先進位的重要部署。
2019年,安徽人口數量居全國第8位,經濟總量居第11位,人均生產總值居第13位。抓新基建投資項目增動能,有利于激發安徽2020年經濟總量和人均水平更大的潛力和空間。

再次,穩投資、搶抓新基建機遇,有利于重塑安徽新增長力,催生新興產業、孕育未來產業、賦能傳統產業,提升發展能級、塑造新競爭優勢。
“今天的投資總量事關明天的發展能級,今天的投資結構事關明天的經濟結構”。發力今天,是為了著眼更好的明天。近十年,安徽主抓戰新產業投資,結出了豐碩的產業之果,便是最好的佐證。通過多年的狠抓不懈,以“芯屏器合”為代表的安徽戰略性新興產業厚積薄發、一舉成名;圍繞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綠色制造、精品制造、服務型制造“五大制造”方向,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不斷加速。
最后,在現階段下的安徽,迫切需要發揮新基建為主要投資的牽動性作用,恢復經濟元氣、穩定市場預期、保障改善民生。
2020年1-2月,安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下降12.1%,固定資產投資下降24.9%,要盡快降低疫情對經濟的負面影響,需要狠抓新基建,給予投資一個回彈力,進而通過投資端的率先復蘇,帶動生產端走出困局。
安徽早已“春江水暖”,超前布局。2月25日,在合肥舉行2020年重大產業項目集中(云)簽約儀式,以色列高塔(TowerJazz)、蔚來汽車等8個項目總投資額達1020億元,7個是新基建項目。新基建打頭陣,顯示了安徽搶抓機遇的雄心。
在安徽2020年重點項目投資計劃中,為應對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保障和改善民生,新增安排公共衛生類項目共168個,年度計劃投資213.6億元。
2020年是“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十四五”謀劃之年。一定意義上來說,穩投資、搶抓新基建機遇是為安徽下一個10年的大發展夯實基礎。“安徽要以項目為抓手,實行跨區域聯動,實現網絡化體系,為安徽經濟未來發展打好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這一攻堅戰。”劉志迎告訴《決策》。
新基建更強調5G、物聯網等信息化技術,不僅加速釋放經濟增長潛力,也為地方產業升級發展提供新空間、新動能。
“‘新基建不是簡單的基礎設施建設,而是與產業化應用配套推進的體系化存在,背后是產業的迭代與核心競爭力的重塑,關系到在新一輪產業革命中的主動權。”安徽省經濟研究院投資所所長夏興萍對《決策》分析說。
在新基建這輪競速中,安徽已經全力起跑,并有望在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等領域實現領跑。
先看人工智能,這是安徽一張靚麗的名片,產業基礎最為雄厚。作為全國在人工智能全產業鏈上具有競爭優勢的省份,安徽形成了以科大訊飛為龍頭的人工智能上下游產業生態。在新基建布局下,產業的集聚效應和應用紅利都將更加明顯。2020年,安徽人工智能產業規模將超過150億元,帶動相關產業規模達到1000億元。
最耀眼的是合肥。作為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合肥是全國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水平和集聚度最高的區域,擁有安徽人工智能產業兩座重鎮——科大訊飛和“中國聲谷”,位列賽迪顧問發布的中國人工智能城市榜單第五位。
工業互聯網上,安徽也鉚足了勁。目前安徽已初步形成工業互聯網平臺體系,2025年將形成1至2個達到國內先進水平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實現萬家企業上云,形成建平臺和用平臺雙向迭代、互促共進的產業生態。乘著新基建的東風,安徽工業互聯網將成為轉換新舊動能并拉動投資的強勁力量。
更大的爆發是在5G上,安徽也做好了領跑的準備。安徽賦予5G“為經濟高質量賦能”的戰略性定位,出臺了《安徽省5G發展規劃綱要(2019-2022年)》《支持5G發展若干政策》,從夯實網絡基礎、培育產業生態等四個方面,十類政策“真金白銀”支持加快發展,未來將率先在合肥全域和其他長三角中心城市建成區實現全覆蓋。
“抓住這一輪5G發展機遇,將給安徽帶來更多的新興技術和產業形態,開辟一片新的藍海。”合肥數據資源局局長陳睿告訴《決策》。截至2019年底,安徽已建設了24個重大新興產業基地,形成電子信息、智能家電、新能源汽車、工業機器人、人工智能五大新興產業,在5G的催化和帶動下,將釋放出爆發式的能量,未來不可限量。

現有產業借力新基建做優做強,地方上也可以發展新基建無中生有新產業。這方面,淮南和宿州做出了很好的示范。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淮南和宿州給人的印象,是一座與新興科技沾不上邊的城市,然而當人們走進才發現,兩城悄然華麗“轉身”。
淮南已形成大數據存儲、交易、應用三大體系產業鏈,一躍成為安徽省內領先的大數據資源中心;宿州已成為華東地區最大云計算數據中心、亞洲CG動畫集群渲染基地、中國量子通信五大節點城市、國家智慧城市試點……打造出一張“中國云都”的響亮名片。兩地以大數據中心為依托,帶動當地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發展。
時來易失,赴機在速。在專家看來,安徽有著發展新基建的肥沃土壤,一些領域擁有其他省份無法比擬的優勢,要善于發揮好“長板優勢”,乘勢換道超車。
啟動新一輪新基建,關鍵在“新”。這要求地方有改革創新的魄力,考驗地方政府的統籌規劃能力,其中最大的難題是,新基建的錢從哪里來?
“地方政府獲取項目資金的方式一般有兩種,一是財政撥付;二是通過多種渠道籌措,大概占到45-50%的比重,包括一般債、專項債,平臺債、平臺貸,PPP等。”夏興萍告訴《決策》。
以5G來看,各省資金由移動或電信集團公司統一撥付,省內負責實施。由于5G基站覆蓋范圍小,同樣覆蓋率需要的站點數是2G3G的9倍、4G的3倍;5G網絡設備單價約是4G的2-3倍、設備功耗約是4G的3倍,建設與運營需要海量資金支持。
“特別是疫情從收支兩端對財政空間產生影響,造成減收增支,后續財政政策空間是新基建發力的重要掣肘。”夏興萍告訴《決策》。龐大的資金使得一些財政壓力大的地區“望而卻步”,同時新基建一些技術、模式尚處于不斷探索階段,一些后發地區無從下手。
“后發地區不是沒有新基建積極性,而是不知道如何做新基建,不知道錢從哪里來,解決了這兩個問題,事情就好辦了。”在劉志迎看來,后發地區要學習先進發達地區好的做法,他們走在前列,后發地區處在跟隨和學習階段。
采訪中,地方政府相關負責人和專家一致認為,資金來源“要善于利用金融手段,積極爭取中央預算內投資、特別國債和地方政府專項債券,引導社會資本投入,算好用好每一筆賬。”
“以需求為導向,不搞大水漫灌,安徽應面向重點區域,率先推進新基建試點示范應用,確保新基建投資效益的發揮。”劉志迎分析認為。從區域層面來看,安徽“一圈五區”發展新格局是新基建落子的重要載體,要將安徽的人口流動關系和城鎮化潛力,納入空間布局統籌范圍。
合肥作為合肥都市圈的核心和省會,是人口凈流入大市。2019年常住人口818.9萬人,增加10.2萬人,對新基建需求越來越大。亳州、宿州、阜陽、六安和安慶目前城鎮化還沒有突破50%,人口基礎大,城鎮化處在加速階段,新基建面臨短缺。
但發展新基建的著力點還不僅于此,一些項目在落地上遇到了痛點,急需破解。以5G基站和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建設來看,個別地區存在“雷聲大、雨點小”的情況,各項政策與支撐保障難以落實下去。
“5G基站布局密集且設備能耗大,建設中的進場協調、電力引入等問題凸顯,部分企事業單位及個人對于通信網絡建設仍存在偏見,有‘恐輻感,現有通信設施保障政策在落地實施時,存在一定困難。”安徽電信負責人告訴《決策》。
從政策背景來看,新基建實施將更偏重于“穩”,更加精耕細作,不再是“鐵公基”粗放式似大干快上。“這是一項龐大的基礎設施工程,不是某一家或幾家企業的任務,需要全社會的積極參與和配合。”
盡管新基建有著巨大的潛力空間,但從目前來看,一些領域仍處于早期發展階段,現在談風口為時尚早。以新能源汽車充電樁為例,市場尚處于發展初期,一些實力偏弱的制造商生存比較艱難,同時運營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機遇和風險并存。
風物長宜放眼量。“短期來看,一些新基建項目可能不盈利,但這是面向未來的關鍵基礎設施,也是各城市之間競爭的關鍵領域。即便目前面臨著一些困難,但還是應該咬緊牙關迎難而上。我們必須要抓住這個機遇,不然會被無形地拉大差距。”陳睿告訴《決策》。
上一個十年的高鐵建設,安徽成功地走過了骨干線—聯網—加密三個階段,躍升成為全國第2個市市通高鐵的省份,拿下全國高鐵總長度第1名。在這一輪新基建機遇中,安徽各地如何順勢提速,考驗著決策者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