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懌 肖光睿

近日,國家發改委表示,推進基礎設施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已審議通過,將進一步強化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規劃指導,統籌推進更多新基建投資。這意味著新基建即將開始大規模落地,成為新周期中的投資焦點。
地方上應當意識到這是時代的機會,把握新基建帶來的新機遇,以新基建為切入口,帶動地區高質量發展,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動能。那么,各地應當如何參與新基建、分享新基建紅利?
新基建之“新”,除了領域新之外,還在于新模式。2013年全面深化改革后,我國開啟了基礎設施領域的市場化進程。推行更為市場化的“新基建”,將促使整個基建投資領域向更市場化、資源配置效率更高的方向去發展。
以科技、裝備制造為核心的新基建是市場化的。政府若要用好、用活新基建作為撬動地方發展的工具,需要改變自己的思維,啟動新一輪的基建市場化改革。對地方政府來說,這意味著要從兩個方面入手:
一方面盤活、升級存量資產,引入社會企業運營。如今地方政府已積累了一批存量基礎設施資產,但這些資產普遍存在權屬分散、運營效率不高等諸多問題。在如今推行新基建的背景下,將存量基建資產升級改造、實現智能化、信息化,并將存量設施的運營市場向社會開放,是投入最小、帶動效應最好的新基建實施模式。
通過這種模式,既讓政府存量資產“動起來”,發揮應有的作用;又使企業能夠打開市場,也利于信息產業與現代服務業在當地生根發展。這一發展模式對財政不寬裕的發展中地區來說,是將傳統基礎設施轉變為新型基礎設施的最佳路徑。
另一方面“以投代補”,成立政府基金來帶動產業投資。以科技為導向的產業是高度市場化的,直接向產品進行補貼會使市場出現一定程度的扭曲,并不能達到更好的效果。因此,在新基建時代,最有效的方式是用市場化的投資模式來替代直接補助,助力企業與行業的健康發展。
這種“以投代補”的模式已經被實踐多年,是政府不直接干預市場、扶持產業發展的有效方式,是比過去傳統“招商引資”模式效率更高、更契合政企雙方目標的新模式。在新基建潮流下,地方上的發展思維應當更新換代,用新時代的眼光來看待新發展契機。
傳統基建是基于國民基本需求誕生的,因此需要財政作為主力來投資。那么基于新需求誕生的新基建,還需要財政資金支持嗎?答案是需要,也不需要。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新基建是基于傳統基建之上的,因此依然需要財政支撐。
發展大數據與人工智能,需要先有產業園區;發展新能源汽車,需要先有停車場地與充電設施;發展特高壓,需要有更多的基本電力設備來支撐。從這個角度而言,新基建是基于傳統基建之上的;而這些作為新基建的基礎,必然需要政府支持、以財政資金作為支撐。
因此,發展新基建實際上也會帶動傳統基建的發展;即使新基建本身投資并不大,卻會撬動更大規模的傳統基建項目。但從新基建本身來說,新基建擁有截然不同的產出體系,應當交給市場。
政府可以通過市場化模式來給予新基建行業一定的支持,但不該是直接的、大規模發放補貼。例如,在過去的光伏、風電行業中,由于政府補貼導致市場體系被極大地扭曲,同時也造成了極大的市場泡沫,無益于促進產業的進步。
為了讓新基建進行高質量發展,是時候放手,讓新基建在市場化的環境中成長、競爭。那么政府應當在新基建中扮演一個怎樣的角色呢?
首先是發展新基建的基礎設施提供者。既然新基建是基于傳統基建才能有效發展的,那么政府應當針對新基建行業的需求做出頂層設計,為新基建提供更好的基礎設施,幫助行業發展。
這也是許多產業聚集要素較為齊全的地區正在做的事,在提供產業園區、環保配套等硬件的同時,做好企業服務、產學研基地等軟件。盡管如今新基建在全部基建中的占比依然很低,但在即將釋放的基建潮中,政府應當針對新基建的需求來“補短板”,發展新產業所需的各項基礎設施。
由于新基建概念的火熱,許多地方政府趨之若鶩;如何合理的規劃、建設配套的傳統基建、防止傳統基建的過度投入是現在亟需解決的問題。在上一輪基建投資中,大量智慧城市、特色小鎮等新基建項目存在建設與實際需求脫節的現象,造成了許多無效投資。在新基建的發展中,應當將需求的界定交還給市場,政府無須大包大攬,為企業做好配套服務即可。
其次是市場的監管者、行業的“裁判員”。政府直接投資的效率是比較低的,這一點已經得到了普遍性共識。即使在PPP模式中,也存在政府過度干預的現象,一些地方政府為了融資便利性,使用地方融資平臺參與本地政府的PPP項目,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自然無法促使基建投資的效率有效提升。

因此,在新基建領域,政府應當止步于“裁判員”,不應當直接參與、或通過融資平臺等非市場化運作的企業參與新基建項目。把市場化的領域還給市場,讓新基建以市場化的方式健康發展,政府只需要做好監督管理、政策制定等工作即可。
第三是新基建行業的“投資人”。雖然政府不應當直接參與新基建市場,但在國有資本改革后,政府可以扮演另一個角色——作為行業投資人,為新基建領域企業注資,但僅履行股東的責任與義務,并不參與具體項目的管理。
這一模式在發達國家已經非常成熟,通過政府投資基金,可以在不直接干預企業的前提下幫助新基建發展、解決資金問題,扶持行業的整體發展,也提高了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
由于傳統基建是由政府直接負責的,傳統基建的融資模式與政府信用高度相關。因此,市場化程度更高的新基建,在政府干預減少后,需要脫離政府信用,采用更為市場化的實施模式以及新的融資渠道。
針對政府負有提供責任的新基建,可以發行專項債。在新基建中,仍然有一部分基礎設施屬于政府負有提供責任的范圍,如高鐵項目的建設,這類項目可以通過發行地方專項債來解決資金問題。為新基建所配套建設的產業園區等傳統基建,也可以通過專項債資金來解決。
針對準公益性的新基建,可以通過PPP等市場化模式實施。新基建中的另一個典型——新能源充電樁的建設,就屬于準公益性的范疇,應當采用PPP等市場化的模式,由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實施,政府僅根據項目的實施效益補貼現金流的缺口部分。

通過市場化模式與政府補助,改善了項目的融資條件,可以協助解決新基建的融資問題。同時,隨著債券發行門檻的逐漸放寬,市場化項目可以發行ABS、項目收益債、綠色債券進行直接融資,有效降低融資成本。
針對市場化較高的領域,可以成立政府投資基金、鼓勵科技創投基金的設立。如果市場化程度更高一些,無須政府直接補貼現金流缺口,只是缺乏長期發展資金,那么政府可以設立政府投資基金對項目進行投資,政府不收取或僅收取很少的分紅,扶持企業的成長發展。同時,鼓勵設立更多的科技創投基金并引導相關投資基金更多投入相關領域,促進科研成果的轉化,獲得產業初始啟動和持續發展的動能。實際上,在政府投資基金和科技創投基金介入后,企業和項目能夠提高金融機構的認可度,更容易解決后續融資的問題。
同時,需要完善新基建的各項政策。當前,新基建的融資政策亟待加強。新基建的優惠稅收政策、定向的能源政策同樣應當盡快完善,配合降低融資成本、減稅降費、加大對研發成本補貼等方式。同時,堅持“政府引導,企業自主,技術驅動”的原則,統籌協調好政府和市場各方資源,特別是對民間資本參與“新基建”要從政策、資金、管理等多個維度給予足夠的引導和扶持。
(作者單位:北京明樹數據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