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浩奇
2019年底,南京市委書記張敬華的“收官調研”是專題調度“生根出訪”工作。
所謂“生根出訪”,是南京獨創的一種工作模式,目前已成為南京面向全球集聚創新資源的關鍵抓手。
“生根”,即提高出訪的目的性和實效性,變走馬觀花、浮光掠影為緊密合作、深度合作。其具體合作模式是南京全市各板塊各園區根據主導產業特點,與全球創新國家地區一一結對,積極構建國際科技合作網絡。截至2019年底,南京各區通過“生根出訪”,已在18個國家累計建立28個海外協同創新中心,這一數字在省會城市中遙遙領先。
“生根出訪”拓展了南京在海外的創新朋友圈,擴大了南京在全球的創新影響力,更重要的是為高質量發展打下了堅實的科技和人才基礎。

2019年6月,首屆南京創新周取得圓滿成功,無論規模、參會人數、活動影響力都遠超預期,正是“生根出訪”模式的具體體現和生動實踐。
有個廣為人知的寓言故事,說一個人挖井,挖幾下看不到水,就換個地方再挖,結果連挖數日一無所獲。事實上,水就在下面,每次只要再挖深一點就會有水。過去南京一些園區在出國考察、招引項目時也存在類似現象。由于準備不足、研究不深,跑的國家不少,成果卻寥寥無幾,最后反而怪出訪國“沒東西”。
2018年底,南京針對園區浮光掠影的海外調研,提出以“深耕”促“生根”,以開放促創新,以支撐南京創新名城建設。為此,南京15個高新園區根據主導產業特點,與歐美各國一一結對,主動出擊。其戰略意義,就是構建國際科技合作網絡,為南京創新名城建設打造海外橋頭堡和前沿陣地。
南京市要求,以“生根出訪”為標準,園區就必須拿出釘釘子精神,盯著一口井挖深挖透,挖出實實在在的東西來。
2019年初,溧水代表團出訪“生根國”丹麥,回來后團員們稱有兩個“沒想到”。一沒想到這樣一個高福利國家,竟然對創新如此重視;二沒想到人口不足20萬的小城歐登塞,竟然集聚了歐洲乃至全球最先進的人工智能資源。目前,溧水和丹麥通過頻繁互動,收獲了多項合作成果。而回頭審視,如果沒有足夠的調研準備,彼此就不會碰撞出火花;如果沒有充分交流來消除顧慮,雙方也沒有深入廣泛合作的可能。南京的實踐證明,只要用心挖掘,無論創新大國或關鍵小國都有可取之處,都是值得珍惜的合作伙伴。
對南京市各園區而言,深耕目標出訪國,既要鞏固原有的合作關系,維護好業已建立起來的溝通渠道,不斷增強創新工作的協作互動;同時也要拓展新的合作領域,努力與更多國際一流科技創新機構和企業建立關系,達成更廣范圍、更深層次、更寬領域的創新合作。雙方在合作過程中,既要形成框架與平臺,也要建立長效機制,持續產出成果,在締造“創新共同體”過程中,攜手提高研發水平、拉長產業鏈條、提升市場競爭力。
2019年,南京全市各有關部門各板塊各園區累計組織出訪37個組團,訪問德國、英國、法國、以色列、澳大利亞等18個創新國家,簽約合作項目109個。其中,處于籌建和運營的項目,即“實際在手”的項目達72個,占簽約項目數量的66%。
海外協同創新中心是南京不斷拓展海外創新朋友圈的重要平臺,也是2019年生根出訪的最大成果。截至目前,南京已在18個國家累計建立28個海外協同創新中心。
各區(園區)在“生根出訪”中,同步推進國際友好合作城市交往,南京友城數量持續增加,僅2019年就圍繞生根目標國新增6對友好城市。
2019年6月,首屆南京創新周取得圓滿成功,無論規模、參會人數、活動影響力都遠超預期,正是“生根出訪”模式的具體體現和生動實踐。
其間,僅來自生根國家的嘉賓就有743位。其中,包括諾獎獲得者、境外院士、知名高校校長等194位重要嘉賓。創新周共簽署573個合作項目協議,為南京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名城注入了強勁動力。通過全方位赴各大洲“生根出訪”,目標國對南京務實創新舉措充分認可。如玄武區推進中意時尚交流設計中心和建筑設計分中心落地,浦口區與墨爾本輪流舉辦“中澳元創大賽”,溧水區空港會展小鎮項目與德國漢諾威簽訂協議等,進一步擴大了南京在全球的創新影響力。
總的來看,南京生根出訪有三大抓手。
“深耕”目標出訪國,共締“創新共同體”。從“走馬觀花”走向“深耕”,“形成一個合作框架、建立一個窗口陣地、創新一類活動平臺、形成一批出訪成果、建立一套長效機制”,大力構建國際科技合作網絡,建設高水平的“創新共同體”。
打造海外“橋頭堡”,建立“創新”前沿陣地。按照“成熟一個、掛牌一個”的原則,江北新區、玄武區、鼓樓區、江寧開發區等9個區在目標國家掛牌設立“南京市海外科技創新中心”,秦淮區、六合區、高淳區設立了聯絡處。各板塊通過與目標國家共同策劃“創新周”“南京日”等活動,進一步推動雙方的交流、溝通與合作,南京直通全球創新熱點區域的前沿陣地逐步形成。
展現南京軟實力,國際創新資源落地。主動適應國際環境變化,創新交流平臺和活動形式,通過推介會、懇談會、項目路演以及參與目標國家“科技周”等活動,全面推介南京創新名城建設、美麗古都風貌、科教人文優勢、良好營商環境等。聚焦國際技術、成果、項目、資金等創新資源,對接了一批諾獎得主、國外院士、知名專家和企業家,目前合作或依托海外高校、平臺、專家團隊設立的新型研發機構,已有57家在南京落地。
一句話概括,“生根出訪”已成為南京面向全球集聚創新資源的關鍵舉措。
2019年12月5日,南京市委常委會上,“百校對接計劃”提交審議。南京市決策者表示,要借鑒“生根出訪”的成功經驗做法,與國內重點高校和大院大所建立長期、穩定、深入的合作關系,更好地推動產學研緊密結合,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形成共謀創新、融合發展的生動局面。
由此,“生根出訪”形成兩個戰場,出訪對象除了海外友好國家城市,還多了國內的院校,同步推進“生根國”與“生根院校”。
據了解,“百校對接計劃”聚焦于挖掘國內優質創新資源,服務創新名城建設。按照“分批實施、按需選派、人崗相適、服務發展”的原則,用三年時間,分批從南京各區(園區)選派百名干部,擔任科技人才專員,跟蹤掌握高校院所科研發展最新成果,與科技鎮長團互為補充,共同推進校地產學研合作。
“百校對接計劃”工作有三個特點。
首先是實現國內名校全覆蓋。在目前已經對接國內部分高校院所派出科研人員到南京,擔任科技鎮長團成員的基礎上,通過實施“百校對接計劃”,填補南京尚未建立校地合作關系的高校院所空白,推動南京與國內所有985高校、重點“雙一流”高校以及大院大所的全面對接。
其次是深度挖掘利用全國高校院所資源。積極對接引入高校院所的科技成果、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畢業生等資源,推進產學研合作,支撐南京產業高質量發展。
第三是建立長效工作機制。通過計劃的實施,推動南京與全國100家重點高校院所建立長期、穩定、深入的校地合作關系,實現“兩落地一融合”向縱深發展。
那么,人才專員從哪里來?來自園區和產業平臺,都是科技創新 “熟手”。
2019年12月10日,首批32位科技人才專員正式上崗,并接受首場針對性的培訓。這32人主要來自南京15個高新園區和相關產業發展平臺,都是科技人才崗位一線相關負責人,經各區(園區)擇優遴選產生。其中碩士以上15人、博士以上3人,平均年齡38歲。“年輕、熟悉科技創新工作”是他們的共同特點。
由此,南京“生根出訪”的兩個戰場,正式拉開帷幕。
(作者單位:南京大學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