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影
摘要:前現代時期,人們通過既定空間關系來規范社會行為、塑造社會觀念。而在數字時代,數字技術引發人們行為方式的變化,改變了空間要素的組織方式和設計成果的評價標準。物質世界被梳理、揀選,并重新賦予功能和意義,再被編織到新型社會關系網中。計算機繪圖和互聯網技術徹底改變了設計表達方式;互聯網思維改變了設計團隊的結構和工作方式;設計師工作被進一步工具化和碎片化;設計產業同時面臨設計類別分化和產業鏈重構的挑戰;設計學的教學內容和結構面臨重大調整。
關鍵詞:室內設計 數字化 設計行業 設計理論 設計教育
中圖分類號:TU2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2020)06-0108-04
Abstract: In the pre-modern period, people regulated oocial behavior and shapedsocial concepto through eotablished spatial relations In the digital age, manykinds of technology lead to the change of people's behavior, which changes theorganization of spatial elements and the evaluation standard of design reou}ts All theobjects are classified, selected, re-endowed with functions and meaningo, and thenorganized into a new social network Computer graphics and Internet technologyhave completely changed the way of design expression Internet-thinking-way haschanged the otructure and working mode of design teamo. Designers' work has beenfurther instrumented and fragmented Design industry faces two challenges at thesame time: deoign category differentiation and industrial chain reconstruction Theteaching content and structure of design are facing great changes
Keywords: Interior design Digital era Deoign industry Design theory Design education
一、重新看待經典設計理論
(一)經典設計理論與社會背景
人類在相當長的時間里,都是通過對實體空間的占有、分配和區隔來管理社會、行使權利,并進行倫理教化的,而那些勇于開拓的名人和事件,無一不是在突破空間障礙,讓人類的夢想超越實體空間的邊界。
前現代時期社會秩序的建構主要有三種方式:(1)修建高大圍墻和建筑群,顯示威嚴、制造隔離,達成神秘感和崇高感;(2)控制信息的生產和分配,便于特定信息交換,又可控制知識階層;(3)綜合以上方法,制造心理隔閡,達成社會區隔,便于分而治之。相應地,改變地區現狀最直接的辦法就是戰爭手段,改變空間屬性,形成絕對控制,各國版圖的歷史變遷便集中說明了這一點。
在西方社會的現代化過程中,印刷業使報紙雜志大量普及,與新出現的城市資產階級共同打造了西方民主制度和國家;各種新功能新空間用來調整社會資源、重塑社會關系、促進共同理想:火車站、醫院、學校、劇院、百貨商場、工人新村、兒童房、廚房、衛生間、四輪轎車、高樓大廈……都是這一階段的新產物。事實上,我們今天習以為常的社會生活場景大多源自現代化以后的西方國家,并逐漸形成了設計界所熟知的各項設計原則,他們規定的空間功能和劃分方式便成為現代社會的標準模板,遂成為現代城市規劃、建筑和室內設計的理論基礎。
另一條社會線索也同時存在。早期殖民者為了獲取最低成本的生產資料、勞動力、形成全球市場,遠洋貿易或海洋戰爭帶來的殖民地往往成為宗主國的“飛地”。版圖接壤不再重要,但獲利高低嚴重依賴土地和資源的占有這一點并未改變。這一時期,處于社會激烈動蕩中的建筑形象既多彩紛呈又混亂不清,巴洛克及其后的浪漫主義、古典主義、復古主義等均與之相應和。
隨著反殖民運動的擴大,資本主義世界也走出了原始積累階段,殖民地統治在經濟成本和公共道義方面不劃算了。發達殖民國家便放棄了對海外殖民地的實際控制,通過把持大企業、產業鏈、流通渠道等方法來繼續攫取利潤。這樣,國家經濟體的獲利空間與其占據土地面積之間不再必然正相關,而與科技發展、管理水平、資本控制和法律制度的關系更緊密。同時,專利版權這類被節制的“壟斷”方式被宣稱為正常社會必須尊崇的正義準則。這正是經典現代設計理論的生成和完善時期,也與其價值觀相匹配。
全球化時代的全球發展不均衡也在加劇。高利潤行業都存在于發達經濟體中,貧困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獲利常遠遠不能填補其在健康、環保和國家產業結構方面的損失。截至這一時期,資本主義經濟邏輯已成為全球通行的公理,所有“落后”地區都被建構為全球資本主義框架的“外圍”要素[1]。這個系統是保證發達經濟體長遠利益的最大倚靠。設計界中后現代主義的興盛可被視為這一時期的典型文化現象。
(二)經典設計理論對照當代中國
一直以來,中國設計界鮮少對西方經典設計理論的形成原因、時代背景和文化傳統有深入分析,更缺乏將其與中國歷史文化發展軌跡相對比的文化自覺和有效成果。西方殖民和全球化的過程恰是近代中國固步自封之時,自然便喪失了與經典設計史中相應時代設計風格對話的機會。
隨著改革開放近四十年的快速發展,我們發現西方世界中曾經存在和變化著的設計風格、設計理念在中國設計領域中也自然生發出來;不同之處在于這些風格的形態與西方設計史中的相應風格常存在差異;而且這些在西方世界“依次出現”的風格形態,在當代中國幾乎同時迸發,舉例來說:
1.英國藝術與手工藝運動發生在第一次工業革命近百年之后。當時英國傳統手工業已不存在,手工藝運動的本質其實是觀念和情感上的反思。與英國不同,藉由新中國以來的工藝美術行業體系,許多高水平的工藝美術門類留存至今。另—方面,中國傳統工藝美術在市場經濟初期曾一度被冷落,但在中國全面工業化之后又掀起文化熱潮,這與英國的發展規律又甚為一致。
2.經典現代主義的盛行絕非單純的風格或美學現象,而是整個西方社會對技術水平和生活方式極為自信的直接反映,如密斯巴塞羅那亭的設計初衷就是為了展示德國制造的高品質。看看今天國產手機和高鐵車廂的設計,甚至鳥巢和水立方外露的結構和高新建材,我們便很容易理解其中奧義了。
3.后現代主義及其相關聯的反叛或犬儒思想,其實都是制造業大發展、城市生活日漸豐富、地價不斷上揚、社會資本愈發充裕的后果。后現代主義在美國最盛,絕非偶然!
隨著中國各行業的快速發展和國際局勢的愈發不確定,我們倏爾發現,在數字技術引發的重大變革中,當代中國正與發達國家共同面對著科技和社會轉型的重大考驗:物質世界和社會關系都在被重新定義,設計行業的轉型也迫在眉睫!
二、數字中國的社會生活與空間形態
(一)數字中國空間形態的重大變化
當空間分隔已經不是社會管理最有效的手段時,中國設計師已與設計理論和設計史中均未系統闡述過的新型社會空間組織方式正面碰撞,設計師的關注點、出發點和成果評價方式將有重大轉變。
首先,“功能空間”需被重新組織或定義。新媒體情況下,空間的使用功能常有增減,且因圖像自媒體的泛濫要求其精致度更甚從前。雖然幾乎所有的實體空間設計仍遵循“形式追隨功能”原則,但我們也常發現,建成空間的真實使用情況往往并不完全按照設計師們的最初設定。無處不在的互聯網更加劇了空間功能的碎片化傾向。
其次,在當代中國,無論是個人還是機構企業,其實都已有兩套“身份”:線上系列(如網站、官微)和線下系列(如身份證、銀行賬號)。當社會生活、信息交流和商務運轉都可線上線下互動時,室內設計師自然無法僅依靠“實體”形態分析來開展工作。更何況長遠看來,線上系統顯然力量更強大、成長更自由;而線下部分無論在使用方式還是形式表達上,都不得不遵從線上操作的習慣和審美方式。因此室內設計師不僅需要對以往同類空間有更深入的理解,還必須對項目未來的空間和技術發展要求留有余量。同時,設計師不僅要處理更復雜多變的功能布局,還需熟練地通過有特色的、可識別的、利于網絡傳播的空間形象來強化空間的社會和文化屬性。
第三,室內設計師一直通過塑造物質形態的方法來開展工作,但現在我們發現在業主和室內設計師之間,硬生生地插進了一個網絡工程師團隊,甚至還有信息設計、動畫設計等其他專業的設計師。那么,室內設計師是否還應固守在物質形態的塑造領域,或者必須不斷拓展職業領地?這不僅是職業發展問題,也是專業立場問題。
第四,網紅人物、網紅打卡地不斷涌現,甚至能成為官媒宣傳的熱點,那種更易引發媒體關注的室內空間顯然更受歡迎,也是年輕設計師出人頭地、揚名立腕的好機會。三維空間體驗迅速被二維圖片所覆蓋,空間體驗的“(入口”不再主要依賴城市功能和建筑造型,而是更依賴于視覺傳達效果。過于豐富的網絡信息內容也使人們幾乎喪失了空間體驗的新鮮感或震撼感,而是在此前就被網絡圖片和網上評論所塑造過了。
最后,設計策劃和咨詢工作的重要性顯著提升。在策劃階段,空間組織方式會被不斷優化,其基礎是對使用、資金、技術和運營的通盤考慮,必要時還要與網絡推廣和電子營銷形成配套方案。在整個過程中,室內設計師自有成長機會,其工作方法和人才培養值得我們深入研究。
(二)數字化中國空間功能的不斷更新
1.現代設計與空間功能
在“形式追隨功能”這一口號提出前的至少一百年間,西方國家的工業革命引發了人類生活的巨變。隨后產生的“花園城市”1理念力圖把工廠區、居住區用花園區分開來,營造出白天上班、晚間歸家、周末進教堂的生活方式。隨著歐洲和北美新型城鎮的不斷涌現,先是工作場所、隨后是城市空間,進而是社會組織邏輯,泰勒式管理和福特制思想不斷延伸。發源于歐洲的現代主義和包豪斯設計理念為功能化的空間設計和工業設計提供了一套極具吸引力的理論原則和教育體系。時至今日,經典設計原則和設計教育都帶有“工業時代”的印記,而現代建筑和室內設計在本質上即是“工業文明”的空間表達。
從城市到廚房的所有空間設計都按照功能流程來布局,對一些功能屬性較強的建筑(如醫院、火車站等),這一點尤為重要,因為其在提升空間使用效率方面的優勢非常明顯。一旦空間被限定,現代生活和文化邏輯自然按照這一邏輯被安排。比如在博物館設計中,人們嚴格區分了展區和儲藏區,二者有不同的工作流線和設備要求,分別滿足參觀者、研究者和管理者的不同要求;百貨公司也照此原則來布局,售賣區中的商品貨柜類似于博物館中的展柜,而商品倉庫則約等于博物館藏品庫。
2.生活場景和空間變化
超級市場2的出現在本質上是對這種劃分方式的挑戰,打通倉庫和貨柜的隔絕,共享同一空間,能增加銷售空間和顧客選購的樂趣,還能減少用人成本。“便利蜂”可算是在此基礎上的進一步升級。這種設置于小區周邊或寫字樓群中的小型便利店,通常面積不大,貨架之間距離較近,以自選方式為主,以年輕人為目標顧客,有可即食的熱餐飯,還有簡單的等候和進餐區,自助網絡結賬……它已超越了原有超市空間的優化過程,而已是互聯網消費的實體網店,這也使其與其他小型便利店有本質不同。
中餐廳的演變過程也有類似經歷。最初的所有餐廳也遵循廚房和餐廳分離的原則。后來出現的快餐3和自助餐4方式也是在餐廳內部進行功能整合和商業行為重組的重大變化。這一過程恰與超市的出現時間大致相當,這恐怕并非偶然。明廚亮灶是更進一步的突破——功能的分隔、人員的分開、視線的連通。“盒馬鮮生”又繼續革新,其在本質上是生鮮市場、超市和餐廳的混合體,讓功能變換、空間體驗和消費方式更加豐富。
居家生活中,起居室、餐廳、臥室和衛生間的分離,是現代住宅的典型特征,在提升現代生活品質方面有突出貢獻。然而在互聯網時代,我們愈來愈發現居住空間的功能分隔不再那么明顯:起居室中亦可睡覺和工作,臥室中也可讀書辦公,沙發的功能不僅可坐,還可躺、可靠、可儲物,并滿足不同方向的就坐要求……loft或開放型居室空間廣受歡迎,更明確地說明中國人住宅空間中功能的劃分與房間的分隔都在消解中。
各地涌現的“創客空間”也是一種值得深入觀察的空間形態。許多創客空間的“基底”都是咖啡廳,但在空間布局和設施配置中也注重滿足授課、會議、甚至舉辦公司年會等多種需求。“創客空間”或“眾創空間”的價值不僅在于功能重構或商業形態革新,其對現有空間形態賦予新名稱和新內涵的過程也是社會變遷的一個觀察點。
依托數字技術,今天中國人的生活習慣增加了許多新內容、發展出許多新模式,一些文化和科技園區的整體布局和建筑空間設計也悄然發生變化。過去那種“一個中心區、一個主人口、一條主軸線”的設計原則已受到嚴重挑戰,而一種“區塊鏈”式的設計原則正逐步成型:大集群、小分散的布局原則更受青睞;新功能新空間迅速成長,像馬賽克一樣嵌入實體空間中。
三、數字時代的室內設計行業
(一)從三個網絡平臺說起
1.豬八戒網
從豬八戒的網頁可見:(1)網絡入口有效區分了多種設計門類,便于客戶查找;(2)商業模式能非常有效地服務于中小微企業,這是傳統設計業因設計費額度和項目文化品質等限制而常被忽略的一個群體,在快速發展的中國經濟中,這些企業的專業服務需求量反而更大,這也是豬八戒網得以生存發展的最重要基礎;(3)但豬八戒網的業務交易方式顯然很難應對較復雜的設計項目,因此必然對網站服務的升級形成阻礙,且大部分服務內容也容易被人工智能所取代;(4)當裝配式建筑的工廠化生產形成規模時,網站上的室內設計板塊將受極大沖擊。
2.酷家樂網
與豬八戒網不同,酷家樂的主要服務對象是室內設計師,而且通過效果呈現的快速、精準而能為客戶們提供了更友好地定制化服務體驗。同時,其多樣化的技術平臺也與虛擬技術和數字技術的升級有更長遠、更有機的關聯性。酷樂家的專業兼容性也值得稱道,能讓室內設計師的工作更高效。
3.“魯班”和“鹿班”
“魯班”誕生于2015年底,阿里通過對大量人類數據的學習,“訓練”出了設計大腦“魯班”。2016年天貓雙11,魯班制作了1.7億張廣告Banner(橫幅廣告),相當于100個設計師連續300年的工作量。2017年雙11,魯班再次提速,平均每秒能設計出8000張海報,總量達4.1億張,且質量也顯著提升。阿里認為2018年魯班的設計水平已可與有著十年從業經歷的設計師相匹敵。
2018年4月,阿里宣布:“魯班”更名為“鹿班”,并首度開始向外提供設計服務;同時還推出了首款“懂感情”的視頻生成機器人Aliwood。阿里希望將智能技術與UED(用戶體驗設計)的交互、視覺、信息架構等深度結合,催生具顛覆性的產品;未來人機協同、相互增強的智能設計將成常態,而“AI+UED”將擁有無窮想象力。
阿里的聰明之處在于其服務對象首先是淘寶店家;同時其測試版也極易從淘寶賣家那里獲得基礎數據和使用反饋。當產品經過多次優化后向社會開放時便已是一款成熟產品,自然極具市場競爭力。
比起智能設計,阿里的另兩個方向的探索,更值得稱道:第一,阿里認為在新零售時代,設計師要以消費者體驗為中心,線上線下深度融合,賦予用戶全新的場景、全新的體驗;同時注意在創意設計、產品設計、人機交互設計、空間設計等領域產生交集的時候,將誕生新的分析方法和工作方法。第二,阿里提供的魯班軟件自稱是“BIM平臺領航者”。從總體布局來看,這一軟件應是阿里在實體產業中的重要一步棋,當市場端消費體驗的數字化和智能設計系統日趨完善后,通過BIM平臺,其向實體產業的滲透將勢不可擋。
4.對比簡析
通過對比我們發現:
第一,這三個平臺的創始人或聯合創始人均以互聯網或市場開發團隊為基礎(幾乎沒有專業設計師),所以他們在本質上是互聯網企業,而非設計單位。
第二,隨著成立時間的推進,我們能清晰地看到互聯網企業對設計行業理解的不斷深入,而且愈發有意識地把互聯網思維植入設計領域,并重構相關產業。
第三,這三個網絡平臺還給經典設計教育和設計理論上了精彩一課:(1)中國大多數中小微企業“購買”或“消費”不起職業設計師的創意,而這些企業對設計服務的需求卻如此之大,完全可支持起不斷成熟的智能設計網絡平臺。兩者不斷滲透融合創新,將給我們帶來驚喜。設計教育若固守精英設計師觀念,恐將遲早被拋棄。(2)現代設計理論、教育和設計方法的不斷成熟,與西方世界的工業化過程相匹配。不同設計專業被從產業和商業系統中抽離出來,再放到大學中集中培養專業人才、打造專業理論,設計師群體們互相支撐、互相參照形成一個相對松散但又志趣相通的學術群體。但資本運作和數字技術又把設計師們重新召回并嵌入到龐大的產業鏈條和社會網絡中,設計業又回歸了其產業和商業本質。這將對現有設計理論、教育體系的價值觀有顛覆性影響。(3)許多資深設計師和教師們擔心數據生成的設計作品水平不佳,不過人工智能的發展潛力可能遠超設計師的想象,只要有足夠數量優秀案例的不斷補充,智能設計的水平將至少不低于常規設計師。因此設計師們現在更應擔心的不是設計品位問題,而是設計專業的發展方向和自己的飯碗問題。
(二)網絡信息的影響
1.ins風的影響
“ins風”本指Instagram 5上的圖片風格。由于Instegram在國內并未開放,所以我們常見的ins風其實是種“二手貨”,包括三種風格:韓系、日系、歐美系。ins風的設計風格涵蓋范圍很廣,包括服裝、飾品、彩妝、家居等。其總體風格有如下特征:
(1) ins風的色彩特征最為明顯,明亮干凈的、飽和度不高的暖灰色系最受歡迎,具夢幻色彩。(2)裝飾要素往往同時具獵奇性和熟悉感,如火烈烏、龜背竹、仙人掌等,造型可識別性強,線條柔和,既可用作壁紙、地毯或窗簾,也可用作裝飾畫;色彩可與暖灰色背景相一致或形成撞色。(3)ins風的“擺拍”痕跡甚重,對賣家來說,主要用家具和裝飾品來構建空間關系,既能降低成本又有市場前景,而買家則整體化地購買了一種生活環境、生活方式,且性價比相對較高,更可自拍發到朋友圈來獲點贊。
2.微信公眾號的影響
許多資深設計師對微信公眾號曾持懷疑態度,然而因微信的影響力實在太大,一旦某設計成為“爆款”則會使設計師的社會認知度大漲。社會輿論,特別是潛在客戶也可通過網絡平臺或公司官微來對公司和設計師水平進行初步了解的,而不再一味迷信于設計單位的級別和資質。微信公眾號甚至成為民眾了解設計行業的最重要“入口”。
目前的微信文章大致有幾條必備內容和形式:一個吸引眼球的標題(這是文章品質和吸引目標讀者的最主要途徑),一張漂亮的壓題圖(也可能是GIF動圖,色彩、細節均很出色,藝術品質應與標題和文章相匹配),一般不少于10張特色鮮明的圖片(照片、平立剖面圖或動圖,甚至動畫鏈接等),當然還需要有邏輯清晰、小標題出色的文字介紹。最初讀者們未必理會文字,但當文章廣泛傳播時,微信文字的價值才凸顯,因為其中會把項目名稱、設計單位、設計師名字等逐一列出,達成有效的商業推廣目的。
然而,微信推廣方式可能很快會落伍。自2017年起,隨著快手、抖音等短視頻平臺的迅速普及,網紅打卡地和場景化空間的網上呈現,將更迅速占領年輕人的世界,多種設計門類均需在這一領域做好準備。
3.家裝模版化設計的啟示
最近幾年來,家裝市場在室內設計行業的重要性不斷提升,原因在于:(1)房地產業的發展使家裝市場量級迅速提升,而且對設計、建材、家具、電器等行業的發展有強大驅動力,這些領域的充分市場競爭又反過來提升了普通中國人的生活品質。(2)隨著一些豪宅和別墅項目的興起,大戶型、高投入的家裝項目使設計師的創作自由得以施展;新農村建設中的一些特色民宿和別墅改造項目,又進一步擴大了這一市場的占比。(3)-些家裝公司的業績不斷累積成為上市公司,又使家裝業進入了投資商視野,進一步引發社會關注。
然而,我們討論家裝市場的原因不止于此:(1)家裝市場涉及到的上下游產業與整個建筑裝飾行業并無太大差異,所以觀察研究家裝市場是一個極好的“解剖麻雀”過程。(2)自1990年代中國商品房市場的快速發展,家裝設計施工及配套產業共同成熟起來,至今已形成一套非常完整、不斷升級的龐大產業體系。(3)家裝風格受流行趨勢和客戶偏好的影響很大,家裝設計必須適應多種風格、多種布局、多類產品、多重工藝……且成本還須嚴格可控、性價比高。家裝市場經過多年錘煉,設計師已逐漸摸索出一套“模版化”設計施工經驗,互聯網平臺、微信文章等的推廣,則讓這一套辦法愈發高效。
在設計施工一體化的家裝公司中,設計師更像業務員,施工隊更像是集成商,他們依托家裝公司這一平臺來共同開展業務;與平臺長期合作的供貨商即是家裝公司的下游企業。完整的室內施工團隊包括多個工種,但依據工序各專業進場時間不同。21世紀以來,市場競爭加劇,家裝公司繼續優化設計施工流程。每有新樓盤落成,各大公司都會想辦法進駐。每個施工團隊可以同時服務于多個戶主。一位工長可近便地在小區范圍內分時調配團隊工人,讓每—工序的工人都有活干。而每戶業主都在事實上與小區中的其他業主“共享”了一個設計施工團隊,使設計施工成本得到較好控制。
針對此工作流程,公司會設計出一些單價不等的“套餐”選項,以適合不同的客戶要求。每個套餐中的裝修材料、配套廚潔具和家電等也有相應的品牌、規格和價格差異。這種可選擇的套餐設計得非常巧妙,—方面因為不同材料、色彩、型號都可有多個選擇,客戶的消費體驗較好;另一方面,在裝修公司的平臺上,因有對材料型號、規格等的限定,材料的造價和運輸成本均較可控。于是設計師的主要工作是聽取客戶要求,然后根據公司的施工工序和供貨情況做出設計方案,或者說做出家裝實施的商業解決方案。此前設計師與缺乏設計專業背景的客戶討論方案時難免捉襟見肘,畢竟大多數客戶看不懂圖紙也缺乏空間想象力,而制作效果圖的成本太高。理解的偏差難免導致后續施工和交工后的齟齬。而通過一些網絡圖片或依托簡易網絡工具軟件,設計師在向客戶描述設計方案和完工后效果時,有了更加直觀的“表現圖”,甚至可以據此討論設計風格等更個性化的內容。總之,這個辦法能有效地節約時間、降低成本,現已幾乎是所有家裝設計項目的常規模式了,形成“模版化”設計的工作方法。
大多數家裝設計師的工作難稱“創作”過程,而更接近“制造”過程。如何取舍和評價,值得深思!
(三)數字化設計引領數字化產業
建筑設計和室內設計的業務關系緊密但運作模式一直有較大隔閡,其成因頗耐人尋味。
在建筑設計行業中,造成二者連接不順暢的主因是制度層面的。幾乎所有其他的藝術設計行業均為完全的市場經濟模式,各設計公司是獨立經營實體,但各建筑設計院的屬性和運作模式卻復雜得多,而且越是高水平、歷史長的建筑設計院,其運作越具“雙軌制”特征:項目運作的市場化和行政人事管理的計劃經濟色彩。單位屬性和運作模式的差異,往往使建筑設計與其他門類設計單位的充分合作難以有效達成。
在室內設計行業中,造成二者連接不順暢的主因是操作方法上的。室內設計師的培養路徑和工作方法與建筑師完全不同。建筑學專業大多設于工科院系中,有一套完整的圖面表達方法。計算機繪圖以來的天正CAD和BIM系統,使各建筑設計單位的工程圖紙基本“長得一樣”。而室內設計師大多畢業于美術學院,甚至還有非環藝設計專業背景的設計師,大多對空間、數據和圖紙的理解與建筑師完全不同,其手繪內容和繪圖軟件也與建筑師有較大不同。而且不同室內設計公司的制圖規范常有較大差異,甚至圖面內容都有參差。
同時,建筑業和室內設計施工行業的主管部門不統一、邊界不清晰,卻一直是制造隔閡的原因。建筑設計和建筑開發業隸屬住建部理所應當,主管領導大多有建筑師或工程師專業背景。室內設計行業前后曾隸屬手工業管理局、輕工部,之后才是住建部等不同部委,且專業內部情況復雜、事務細碎,許多相關支撐行業又隸屬于工信部或文化部,也非建筑師和工程師背景的管理者所能完全掌控。更何況其與建筑業的資金、規模和社會影響力相比,明顯不具優勢,自然難以對室內設計施工行業形成有效的管控模式。
最近幾年國家一直在推動“裝配式”建筑的發展,也積累了許多技術專利和工程經驗,但仍處于以公司為主體的“封閉系統”中。其在市場上的推廣效果也遠不如人意。直接原因應是工藝水平要求高、投資成本也偏高;但根本原因卻是建筑和室內設計施工行業間的長期隔閡不利于多專業的協同合作、控制成本、提高市場適應性。今年春天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期間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史詩級的建設完成,可能已引發了行業發展的重大轉機。設計、施工、材料、信息、設備、家具等全產業鏈的徹底打開、完整集成和迅速完工,預示著中國建筑設計和室內設計的行業重構,已箭在弦上!
結語
數字時代,室內設計的行業變革不再是局部完善的,而是結構性的、甚至顛覆性的。室內設計師群體不得不迎難而上、勇往直前。必須明確:人工智能代替大量設計工作難以避免,這并不遵循設計邏輯而是產業邏輯;才華橫溢、創意十足的設計和設計師將更受歡迎,既因其珍貴罕見也因社會日趨富有;室內設計師群體恐將不斷分層、分類,甚至分裂,以因應不同的產業、商業和技術變遷;設計教育的變革恐怕不應局限在原有體系的修修補補,而需展望未來、大破大立!
注釋
1“花園城市”的思想從萌芽期起就表現出強烈的政治性、思想性和社會性,也因其歷史發展階段、國家和地區、民族與文化的不同而呈現出不同的時代觀念、文化內涵、民族特征和地域風貌。這一概念最早在1820年由空想社會主義者羅伯特歐文提出。在經歷了英美工業城市的種種弊端后,英國著名的規劃專家艾比尼澤霍華德于1898年發表了名為《明天的花園城市》的專著,中心思想是讓人類生活在既有良好社會經濟環境又有美好自然環境的新型城市中。
2.1930年8月,美國人邁克爾庫侖(MicbaeICulleu)在紐約川開設了第—家——金庫侖聯合商店。大蕭條時期,庫侖根據幾十年食品經營經驗精確設計了低價策略,平均毛利率僅9%,而當時美國—般商店的毛利率達25-40%。為了保證售價低廉,必須大量進貨以控制進價。庫侖就以連鎖的方式開設分號建立起保證大量進貨的銷售系統,首創了自助式銷售、集中結算的方式。二戰以后,特別是1950 1960年代,超級市場在世界范圍內得到較快發展。
3現代商業模式的快餐店,據說是1921年即開始營業的美國快餐店White Castle(白色城堡)。但真正有影響力的還是麥當勞,1955年創立于美國芝加哥,現遍布全球六大洲119個國家,擁有約32000間分店。
4自助餐的就餐方式起源于8-11世紀的北歐海盜,“自助餐”一詞最早出現在日本,于1958年的東京帝國酒店首創先例,將所有料理放在一桌,客人依據喜好取食,這種樣式十分流行。
5.instagram(照片墻)是一款運行在移動端上的社交應用,以一種快速、美妙和有趣的方式將抓拍下的圖片彼此分享。創始人Kevin Systrom提供了11種經典有趣的特效風格,足以讓用戶創作出“驚艷”作品。
參考文獻
[1][埃及]薩米爾阿明著,楊明柱,楊光李寶源譯,世界規模的積累[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11
[2]宋宇豪,范旭東淺析室內設計中“虛”空間意境的營造[J]設計2016,29(11):66-67
[3]蔣小汀,吳美玲探究虛擬現實技術及其在室內設計中的運用[J]設計,2016,29(13):56-57
[4]孫遲,李梓赫探析室內設計色彩的運用[J]設計,2016,29(19):144-145
[5]張麗普及設計教育對于當代中國的意義[J]設計2016,29(17):98-99
[6]彭嬡嬡.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在現代室內設計中的運用[J]設計2017,30(3):152-153
[7]雷鋒鈺談室內設計中界面的創新[J]設計,2017,30(4):13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