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慶勇
摘 要:中國社會發展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基層治理體系及治理能力備受重視。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農村、社區基層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仍存在許多問題,不能滿足現代化建設的需要。本文提倡通過建立社區利益共同體、大力培育社會組織、實行多元化基層協同共治原則、構建“四個平臺”現代化專業治理結構解決相應問題,實現基層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
關鍵詞:城鄉基層治理 治理能力現代化 社區居委會
中圖分類號:D6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082(2020)05-0-01
前言
習近平在十九屆四中全會上提出,要鞏固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成果,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及治理能力現代化。城市社區、農村作為國家治理的基本單位,反應著我國的綜合實力及治理水平。雖我國基層治理已取得一定進展,但我國城鄉基層治理仍不到位。唯有不斷提升我國基層治理能力方可保國家有序運行,健康發展,居民安居樂業。
一、城鄉基層治理體系
城鄉基層治理體系含城市社區、農村兩個方向,但目前仍以城市社區為治理體系的核心。首先,基層社區治理結構與農村相同,可為農村治理提供經驗借鑒。其次,基層社區管理基數龐大,顯著多于農村基數。故城鄉基層治理工作仍以城市社區為導向,同時兼顧農村。目前我國城市社區基層治理過程中仍存在諸多問題制約發展,影響治理能力現代化。
二、城鄉基層治理能力現狀分析
城鄉基層治理經過多年的實踐與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治理能力也有所提高,但面對新時代新形勢新要求,其現代化的特征不夠明顯,其治理現狀不容樂觀,其中存在諸多的問題,急需解決,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社區高度分化
城市原住居民為城市化最大受益者,經濟上處于優勢地位;外來人口、流動人口處于社區底層。三類人群缺乏交流,形成了原住民相對封閉的社會系統造成組織分化。社區由黨委、居委會、社區工作站、社區服務中心、合唱團及志愿服務組織等部門構成,多與原住居民來往密切,與流動人口聯系不多,工作開展不暢。且社區干部競選中本地居民占據絕對優勢。
2.社區社會組織發育不良
20世紀90年代初我國倡導成立社區社會組織增強居民自治,逐步實現社區居民自治,爭取到“十二五”末期每個社區實現五個以上的社區組織。十三五規劃又強調,增強社區服務功能,完善城鄉社區治理體制,注冊志愿者人數占居民人口比例達到13%。但就我國目前大多數社區僅有1個社區團組織、1個社區社會組織、1個社區志愿組織。且從社區社會組織構成來看,志愿服務人數中存在1/3的大學生,本社區居民較少參與社區活動中。
3.村基層治理難度大,難以滿足治理現代化需求
首先,村集體經濟能力較弱,組織感召力不足,難以發動群眾參與到基層建設之中。其次,村集體無法支撐基礎建設需要,村內公共事業及公益服務事業嚴重落后,村自治工作無法開展。最后,村干部威望不足。貧困縣或經濟薄弱的村干部往往無法獲得村民信服,故帶頭作用及榜樣效應不到位使得基層治理效果不佳。
4.基層治理現代化手段不足,效率低下
具體表現為:第一、基層治理落實度不夠。部分部門尚未實現跨部門聯動治理,個別鄉鎮“四個平臺”未全面入駐,故難以發揮實際效力。第二、智能化治理尚未實現。鄉集體網絡信息統一平臺建設不成熟,各單位數據整合及共享存在障礙,故基層治理體系建設不全,治理案例分享不到位,基層治理效果不理想。
三、提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路徑選擇
為了扭轉城鄉基層治理的現狀,提升其現代化的水平,實踐中應結合具體的情況,采取針對性的優化路徑,具體措施包括以下幾點:
1.建立社區利益共同體
隨著我國富民政策的推行,我國居民水平得到高質量提升。城市交通發達,通訊設施便利,基礎設施不斷完善,醫療水平逐步發展,使得城市建設不斷加快,進城務工人數逐漸增多。該現象造成社區居民多樣化,社區內家庭結構易紛繁復雜,缺少共性。基于此背景,社區應建立共同體,方便基層治理。首先,可在共同體基礎上促進社區居民溝通互動,增加居民之間的信任與合作,逐步增進彼此感情及親密關系,形成社區網絡。其次,增加社區活動,提高居民參與社區公共事務的積極性與參與度,提升社區管理能力。活動以鄰里互助為主,盡量多的組織幫助孤寡老人活動,提升居民參與意識,貫徹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區共同體是社區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的過程,亦可提升社區治理能力,可充分借鑒前人經驗積極落實。
2.大力培育社會組織
社區社會組織是隱藏在社會關系結構中的社會資源,充分開發利用社區社會資源可提升社區行動力,實現社區治理水平的提高。且社區社會組織存在多元化特征,社區居民可通過社區社會組織活動實現其人生價值,提高其對社區的歸屬及認同感。故社區培育社會組織應從三個方面著手:首先,擴大組織規模。社區可通過扶持社區內社會組織實現人力資源的統一,將該組織積極運作即可提升社區組織力及歸屬感,逐步養成社區意識。如:積極扶持社區內中小公司,充分利用企業資源實現社區居民自治,提升基層治理能力。其次,積極落實社會組織多樣化原則。積極組織大學生、志愿者、隔壁社區成員、本社區成員參與社區組織活動之中,充分了解本社區文化,積極參與本社區各項活動。社區社會組織建設要堅持社區居民服務為第一原則,堅持為社區居民提供各類服務,大力滿足社區居民生活需求。最后,強化社區社會組織的管理職能。落實社區網格長的監管職能,強化社區組織內部管理,在豐富社區社會組織基礎上提升社區各組織之間的凝聚力與向心力,實現社區社會組織的可持續發展。
3.實行多元化基層協同共治原則
首先,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充分發揮區域內紀委組織部的優勢,協同治理鄉村基層。本地政府紀委組織部可協調黨對政府、市場及社會各界的力量,籌劃資金建設貧困基層,提升村集體的感召力及組織能力,發動群眾參與到基層治理之中。其次,充分發揮社群作用。堅持社區共建共治共享原則,充分發揮政府在購買服務、設立項目資金及活動補貼等方面的作用,積極為基層公共事業及公益服務事業提供經濟保障,落實村自治活動。最后,充分發揮鄉組織在重大事項協商、土地糾紛處理等領域的作用,提升村干部威望,落實村支書帶頭作用,提升基層治理效果。
4.構建“四個平臺”現代化專業治理結構
為解決企業基層治理不到位問題,需以“四個平臺”為依托,積極實現村基層數據共享,構建一張無重復、無交叉、無縫隙的基層治理網絡。首先,構建基層治理體系。積極組織基層治理的聯村干部、基層站工作人員、網格員、鎮管理員構建四位一體管理體系,形成“四個平臺”現代化治理構架。其次,充分壯大基層治理隊伍。推動網絡管理落到實處,實行“網格長、村委會、指揮室、鎮領導”效績考核捆綁,將基層治理責任落到實處,實行一事雙責原則。如有基層治理不到位現象可啟動網絡系統進行詢問處置,共同解決治理問題。最后,建立信息資源共享平臺,依托平臺將基層治理內容及政務信息上傳網絡,實現鄉鎮兩級迅速聯動。如有問題及時向上反映,啟動應急預案。積極整合各部門信息,將四個平臺與110聯動、12345熱線、信訪、網絡問政、數字城管等業務進行聯網擴展,實現信息數據網絡共享。同時該平臺需豐富資源庫建設,保證鄉鎮在聯網基礎上登錄鎮資源庫查閱相關案例,落實專業化治理,提升治理能力。
結論
綜上所述,建立社區利益共同體、實現居委會實權治理、大力培育社會組織、構建社區居民參與機制可有效解決當前基層治理不到位、治理體系不健全等問題。本文立足十九屆四中全會相關政策,就當前存在的些許問題制定相應對策,具一定參考價值。但本文亦存在對策漏洞有待讀者完善,望讀者另行補充。
參考文獻
[1]趙海江,程國偉,趙雪勝.基于物業管理的角度打造以社區為核心的城市基層社會治理體系[J].價值工程,2019,7(26):01-02.
[2]盛明科,陳廷棟.基層官員避責行為:邏輯·危害·治理——一種組織行為學的觀點[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40(5):39-47.
[3]任緒保.國家治理現代化視域下的基層治理創新——以本次機構改革為契機提升基層治理能力[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5):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