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燕
摘 要:本文認為,首先,培育規則意識、形成對法律權威的尊崇是實現“法治中國”的更基本的要求;其次,建設法治中國,要處理好道德與法律的關系;第三,探討了社會主義民主與法治的問題;最后,在上述探討的基礎上提出,應正確認識法治治理方式,要有對法律、法治的基本信仰。本文討論的重點,在此只就維護法治、實現法治過程中的一些更底層的問題展開討論。
關鍵詞:規則 道德 法律 權力 民主 法治
中圖分類號:D2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082(2020)05-0-01
在中國特殊的歷史文化傳統以及現實社會的發展狀況下,在法治中國的實踐中、在推進法治中國建設的過程中有許多亟待面對和解決的問題,這些問題絕非無關緊要、更非隨著社會的發展就必定可以自然消解的問題。在某種意義上,這些問題的妥善解決,是建成法治中國的先決條件。
一、培育規則意識
規則意識是法治中國建設的首要任務。歸功于普法教育的開展,人們在處理日常問題時,通常能顧及到法律紅線,控制自己的行為在法律、法規允許的范圍內。但對于法律之外,其他維護公序良俗的規則,人們則常常采取實用主義的態度:合則用之不合則廢之,有利則取之不利則棄之。對規則的這種認識誤區,不僅為“潛”“隱”規則的盛行提供了生存的空間和土壤,也造成了規則意識養成的艱難,這已然成為中國步入法治國家的嚴重阻礙。
這一困境,與規則(法律除外)自身的特點密切相關。一方面,規則不同于法律,它的推行不是也不能依靠國家機器的開動,因而其運行、作用的發揮就缺乏可靠的保障,更多是基于個人的認識。另一方面,規則意識難以養成,還在于一些規則的提出、制定,與現實脫節。對個體而言,守規并得到體制認可是自然選擇,正常人的合理選擇、第一選擇通常都是遵守規則,當人們紛紛選擇拋棄規則時,就需要對規則本身的合理性進行反思。如果規則本身不合理,執行難度大,會造成遵守者的重大利益損失,在此情境下,放棄規則或者選擇“潛”“隱”規則,也是人之常情。這是當前建設法治中國的嚴峻現實問題,解決與否直接關系到法治中國建設的成敗。
二、正確處理道德與法律的關系
胡適曾經談到,“一個骯臟的國家,如果人人都開始講規則而不是談道德!最終會變成一個有人味兒的正常國家,道德自然會逐漸回歸!一個干凈的國家,如果人人都不講規則卻大談道德,人人都爭當高尚,天天沒事兒就談道德規范!人人都大公無私,最終這個國家會墮落成為一個偽君子遍布的骯臟國家!”先不談論述本身是否正確,只看其中對道德與法律關系的論述,就足以引起我們的深思。
法律從道德層面來看,是底線道德,所謂底線道德,一方面,它是維持社會正常運行的最基本道德,無之則社會難以正常運作;另一方面,它是國家會不惜動用暴力手段加以維護的道德,無它將是整個社會體系的崩解。道德從法律層面來看,是法律的未來形態,是法律發展的方向,是支撐其發展的基石,沒有道德,法律難以發展,自身會失去合理性。法律用外在的約束,為人道德水準設定下限;而道德建設,目的在于實現人的道德素養的提升,使人們道德水準的下限不斷提高,以此推進法制的建設與完善,并以之鞏固道德建設的成果。
因而,在社會的法律體系、制度建設完善的前提下,重視道德是恰當的,因為道德進步才能推動它們的發展。在此之外,過度強調道德,最終難免會如胡適先生所說:社會道德淪喪、法律崩解。
以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是實現法治中國的基本原則,需要辯證處理好二者的關系。
三、處理好民主與法治的關系
正確處理好社會主義民主與法治的關系。社會公平正義,離不開善法、良治。這就必然要求法律的制定、施行、修正等方面的民主化。首先,法律的制定需經過必要的程序,但按程序制定的法律不必然具有正當性,只有程序的確定是民主的,經其確立的法律才是正當的;其次,法律的權威在于有效的施行,執法要接受人民群眾的監督,且人民民主監督的權利受法律保護;最后,法律的完善離不開人民群眾廣泛、平等的參與。
民主保證法治的實現。同樣,民主的實現與發展,也需要在法治的框架下,才能獲得根本的保障。首先,對社會事務管理的民主參與權,必需法律的確認與保障;其次,民主內含個體獨立、自由、權利平等,要協調獨立個體的行為、意愿,在人越來越“碎片化”存在的現代社會,沒有法律、制度的設定難以達成;最后,人民群眾能夠自由、平等、獨立地表達意見是民主的標志,但民主不止于此,人民表達的意見還要受到重視。
民主與法治相輔相成,無民主的法治不能稱為法治,離開法治的民主也不能久存。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尤其要處理好民主與法治的關系。
四、正確認識法治治理方式
人類文明產生以來,依然可見的社會治理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人治、神治、法治。國家對社會文明秩序的選擇,不是主觀的決定,而是社會的歷史文化傳統、發展狀況等決定的。進言之,三種社會文明秩序對應于人的三種秉性,即人的心性、靈性及智性,道德文明秩序對應于人的心性發展,宗教文明秩序對應于人的靈性發展,法律文明秩序對應于人的智性發展。前兩種社會文明秩序在本質上是有關于人生意義的追問和解答,而法律文明秩序在本質上有關于生命存在的需要有什么的解答。關注點不同,發展的側重點就有不同,三種社會文明秩序并無高下、先進與落后的絕對區分。要強調的是,現代文明的發展是以人類智性的發展為標志的,因此,在當下模式的現代文明發展中,法治、法律文明秩序就成為了人類文明發展的必然選擇。
現代化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人們可以選擇不同的途徑實現國家法治化、社會現代化,但終究會殊途同歸。針對中國社會發展的現狀,首先,規則意識的培育與形成是建成法治中國的前提條件。其次,要處理好道德尤其是官德、法律與權力的關系。第三,民主、法治相應相生,相輔相成,法治中國的建設也是民主中國的實現。只要我們能夠用好法律鑰匙,妥善處理上述問題,法治中國就是可期的。最后,要指出的是,盡管我們當前的任務是建設法治中國,但法治化的國家遠不是完美的社會文明狀態,建設法治國家是國家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卻決不是國家治理的最終選擇,充分發揚中華傳統心性文明的優勢,融合其他文明秩序的優勢,才是實現國家良治的未來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