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瑞依
摘 要:詩詞的“古為今用”已然成為一種無處不在的風行手段。大眾對其褒貶不一:有人熱捧,有人痛斥。從羅蘭·巴特結構主義的角度辨析這一現象,可以看出:合理化用的前提是對原詩詞作品的正確、深刻理解。
關鍵詞:結構主義 詩詞 古為今用
中圖分類號:I10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082(2020)05-0-01
“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是你,冰河也是你。”
“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致我的摯愛。”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微博段首,情話開頭,盛行這樣一種詩詞的“古為今用”。
它們被追捧者大肆引用,也被批評者冠以“篡改詩詞”的罪名。有人趨之若鶩,早已不記得上下句是什么、原作者是誰、典故是什么就瘋狂任其流傳于網絡;有人嗤之以鼻,搬出原作者、典故以及原句的思想感情,大加奚落改編版小家子氣,或是無病呻吟。
一名網友說:“‘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一句本是表達陸放翁壯志未酬的一腔豪情熱血,而今卻成了你們談情說愛之語,用這句話的人,你男(女)朋友起碼得兩噸吧!”,話糙,理不糙但也著實有點偏激;據說王維的《相思》詩句也有曲解誤用之嫌,被批本是他因思念友人所作,而今卻成了大多數人談情說愛的精神寄托。
而我啊,想站在分界線上,當一個和事佬,去辯證的對待。
如何辯證的看待呢?“誤用”、“濫用”、“曲解”,顧名思義,已是對其嚴厲的批判了,而我想強調的,是為何要對其持有肯定的態度。
1967年,法國結構主義思想家羅蘭·巴特提出了“結構主義”這一概念,一度風靡于西方(鄧寧,2015)。巴特提出了“作者已死”的觀點,即“當作品被公開發表的那一剎那,作者就已經宣告死亡了。”(卡勒,2014)也就是說,當一句詩、一篇文章、一首歌、甚至一個人所代表的由猜想、文本、審美等構建的思想世界的“江湖”,在受眾接受時,作品與作者已相互剝離。當一個讀者完全遵循理想化的結構主義時他看這一句詩時,他不會去刻意聯想作者的身世背景、寫下這一句詩時的心情,結合這些去理解這首詩,而是依據自己的感受闡發自己對這句詩的理解。
物是死的,文本也是死的,人卻應該是活的,讀者的理解也許不一定要和作者吻合。你可以說這位讀者的理解根本不是作者的原意,但你不能否認這位讀者的情感是真實的,他從死的文本中看到的自己,也是真實的。
這一定是一種理想化。那為什么這個巴特要提這么一個理想化的后現代風的結構主義呢?因為這是一種“評價的民主”,我們有時也需要這種評價的民主。但當我們遇到讓我們賞析作者思想感情的閱讀題的時候,結構主義就要不得了。然而我們每個人還是有各自的想法,面對“參考答案”時,或許會憤然道:“我怎么知道他怎么想的,憑什么答案是權威?”而巴特估計也是做閱讀題做多了才提出這樣一個主義的概念。這是一種評價的民主,沒有權威、沒有標準答案,每個人都有這部作品的解釋權。這根本上存在挑戰與消解權威的后現代底色,賦予了質疑與批判價值,這應當被視為一種進步思潮。
那么,我們如果用這種進步思想來解讀這些所謂誤用的詩句呢?其實早就有這樣的“古為今用”:“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本是指戰場上英雄惺惺相惜的友情,但多數人用其形容愛情。我以為,這不叫濫用,而是讀者自己的闡發。翻譯成白話文是:牽起你的手,與你一同老去。當我們單單看到這一句話時,必然大都想到的是愛情,王維的《相思》也同理。
“化用”也理應如此被看待。它實際上是古人時常運用的寫作手法。由曹操帶火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就是化用了《詩經·鄭風·子衿》中表達對愛人思念的句子。曹孟德渴望賢才的愿望,正是借古人之語闡發得更為博大。因而我們可以評判一句詩化用的好不好,但評價它對不對,是不行的,因為,作者給予我們的江湖之中,人人皆平等。
但是,大多數引用、化用詩詞的人都忽略了一點:片面。他們并不了解一首詩的背景,甚至不知道這首詩叫什么就大加轉發、引用、添枝加葉……浮躁所致,我們讀書太少。誠然,我們要看得懂“鐵馬是你,冰河也是你”一句的前提,是知道“鐵馬冰河入夢來”這一句詩,這其實也需要一定的文學素養的積累。只是,與曹操相比,我們的積累也太過淺薄了些。從古至今,圣益圣,愚益愚,其皆出于此乎?要是我們在知道本義的基礎上,闡發引申義還好,若是不知其根源,為愛人留一句“春水初生,春林初盛,春風十里不如你。”,卻不屑杜牧的“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留“玲瓏骰子安紅豆,入骨相思君知否”,卻不知道溫庭筠和《楊柳枝》……引人發笑之余,也令人悲哀。連傳統文化的精華都不繼承甚至未曾了解,何談打著后現代結構主義思想的旗號創新?
江湖,因文章面世時結構主義上的作者之死而生,卻不會因其肉身逝去而不在。作者留給讀者的江湖,便是爭鳴的思想世界,我們對于他們的詩句有著各種各樣不同的理解,不同的化用,但前提是我們真的看清楚了這些詩詞的全貌,總覽了他們的創作背景,看到了他們的根。若是連這些基礎我們都做不到,五千年文化傳承就只剩了網絡上走紅的只言片語。如此說來,他們不是被濫用了,而是被用爛了啊!化用詩句的質量高低是一回事,百家爭鳴反被演繹得支離破碎,才是最令人痛心的!
是那江湖已經荒蕪了嗎?不是的,鐵馬冰河那塊一畝三分地是被文藝風學術派啃食得一毛不拔了,但那片熱土在,還有大片大片的錦繡山河等著疲于快餐式生活的我們去涉足、去領略、去創造,去百家爭鳴,去百花齊放。
作者已死,朱青筆墨落下,字字句句,皆是江湖。
參考文獻
[1]喬納森·卡勒.羅蘭·巴特[M].南京:譯林出版社,2014.
[2]鄧寧.淺析羅蘭·巴特的結構主義[J].北方文學,2015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