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香梅 孫翠芳 張秀欣

【摘 要】 目的:分析新生兒疾病篩查足跟血采集應用不同護理管理措施的效果。方法:選取本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114例疾病篩查足跟血采集新生兒,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57例,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管理,觀察組接受針對性護理管理,對比兩組護理人員專業能力得分、平均采血次數、一次采血成功率、血樣合格率。結果:觀察組護理人員專業能力得分、一次采血成功率、血樣合格率較高,平均采血次數較少,與對照組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針對性護理管理有助于提升新生兒疾病篩查足跟血采集效果,包括一次采血成功率、血樣合格率,也能提升護理人員專業能力,減少采血次數。
【關鍵詞】 新生兒疾病篩查;足跟血采集;護理管理措施;采血次數
足跟血采集可用于新生兒疾病篩查等工作,因新生兒依從性普遍較差,需要通過高質量護理保證采血工作質量,提升血樣合格率和采血成功率[1]。分析認為常規護理管理模式下,工作人員的能力、管理措施等存在不足,可能降低足跟血采集工作質量,給予高質量的護理管理可應對上述問題[2]。本院選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114例疾病篩查足跟血采集新生兒進行研究,結果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于本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疾病篩查足跟血采集新生兒中,選取114例,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另選取36例護理人員,隨機分為兩組,負責觀察組和對照組的足跟血采集工作。觀察組18例護理人員均為女性,年齡22~37歲,平均(28.5±2.6)歲,護齡1~12年,平均(5.0±0.7)年。對照組18例護理人員均為女性,年齡21~38歲,平均(28.6±2.4)歲,護齡1~13年,平均(5.1±0.6)年。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納入標準:護理人員和新生兒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中途退出。
1.2 方法
對照組行常規護理管理,包括病房管理、病歷管理、用藥管理等,以基礎性措施進行護理管理工作。觀察組在常規護理管理的基礎上,擬定PDCA管理計劃并推行:
1)計劃(P):結合新生兒特點、足跟血采集要求,擬定工作計劃,要點為加強人員培育、加強工作信息收集、分析工作難點等。根據現有學者研究成果以及我院信息資料,具體確定三個工作計劃,即培訓計劃、訴求高速反饋計劃、細節護理計劃。2)執行(D):培訓計劃的執行方面,確定周期理論傳遞制度和碎片化指導制度,每周進行一次結構化知識傳遞,告知護理人員進行足跟血采集的方式和各類技巧,應對新生兒哭鬧的方法、與家屬溝通的原則等。日常工作中以老帶新模式提升工作人員能力,鼓勵低年資護理人員積極學習,高年資護理人員則應實時進行指導。訴求高速反饋計劃強調護患之間的溝通,建立完善的物聯網系統,新生兒家屬可在采血前通過物聯網與護理人員交流,獲取各類采血信息、注意事項等,護理人員也可借助物聯網獲取已完成采血人員的反饋,如護理建議、投訴信息等,選取其中的積極部分予以應用。細節護理計方面,加強護理人員對各類細節的分析應對能力,如新生兒哭鬧不止應避免強行采血,可請家屬進行安撫后,再行采血。3)檢查(C):建立以護士長為核心的檢查小組,了解各項計劃的執行情況,收集主要問題,并進行記錄。收集新生兒家屬的反饋信息、鼓勵家屬當面提出意見。4)解決(D):1個月后根據檢查結果進行問題分析和處理。如新生兒家屬希望能夠提供鎮痛服務,可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選取對新生兒副作用較小的藥物,酌情提供。未能解決的問題,于下一工作周期持續進行處理。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護理人員專業能力得分、平均采血次數、一次采血成功率、血樣合格率。護理人員能力以100分制問卷進行調查,得分越高表明人員能力越理想[3]。血樣合格率指單次采血完成后能夠用于分析的血樣占比。
1.4 統計學方法
統計學軟件為SPSS 21.0。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s)表示;計數資料以χ2檢驗,以(%)表示。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護理人員專業能力得分、平均采血次數比較
觀察組護理人員專業能力得分較高、平均采血次數較少,見表1。
2.2 兩組一次采血成功率、血樣合格率比較
觀察組一次采血成功率、血樣合格率較高,見表2。
3 討論
新生兒疾病篩選的過程中,需借助足跟血提供樣本,采血過程中則面臨新生兒依從性差、反復采血等問題,這對護理管理提出了高要求。此前學者研究發現,常規護理管理下,一次采血成功率大多不超過50%,采血次數較多[4]。給予針對性護理管理則能改善工作質量,一次采血成功率、血樣合格率可提升10%以上。平均采血次數降低,護理人員專業能力更高[5]。本院研究結果與此類似,觀察組一次采血成功率為57.89%,血樣合格率為78.95%,護理人員專業能力得分為(89.1±4.6),平均采血次數為(1.8±0.4)次,各指標結果均優于對照組。從措施上看,PDCA管理模式適用于各類質量提升工作。本院在實際工作中,結合新生兒足跟血采集的一般要求和常規護理管理的不足,擬定了培訓計劃、訴求高速反饋計劃、細節護理計劃。培訓計劃提升了人員的工作能力,訴求反饋有助于護理人員和管理人員實時了解新生兒家屬的需求,分析其建議。細節護理則強調根據護理需求靈活給予對應服務。執行、檢查和解決三個環節工作依次開展,有助于持續發現和解決問題,并在下一階段工作中繼續完善護理管理的效果。
綜上所述,針對性護理管理有助于提升新生兒疾病篩查足跟血采集效果,包括一次采血成功率、血樣合格率,也能提升護理人員專業能力,減少采血次數。
參考文獻
[1] 陳惠萍,史麗峰.新生兒篩查足跟血采集護理要點分析[J].中外醫療,2018,37(30):116-118.
[2] 黃鳳云.新生兒疾病篩查足跟血采集的不同護理管理措施應用效果探討[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8,09(11):66-67.
[3] 張麗沙.新生兒篩查足跟血采集護理要點分析[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7,17(49):181,183.
[4] 蘭芬芬.新生兒不同足跟血采集方法的臨床效果及分析[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7,17(46):159,161.
[5] 陳燕霞.新生兒疾病篩查足跟血采集的不同護理管理措施效果比較[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6,09(22):13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