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


【摘 要】 目的:調查分析在職女教師乳腺的健康情況,分析影響其乳腺健康的相關因素。方法:納入2018年4月至2018年10月接受體檢的550例在職女教師作為研究對象,調查其乳腺疾病的發生情況。結果:550例在職女教師中有乳腺疾病的有183例,其中乳腺增生疾病有104例,其他乳腺疾病有77例,疑似惡性腫瘤2例。不同年齡階段的女教師乳腺疾病患病率差異較大,以上這兩項數據的統計結果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所調查的在職女教師乳腺健康情況不容樂觀,應讓她們增強乳腺的保健意識,緩解精神和身體方面的壓力。
【關鍵詞】 在職女教師;乳腺健康;乳腺疾病
乳腺是皮膚的附屬腺,為復管泡狀腺,男性乳腺在一歲半左右逐漸退變,腺體有導管,但無腺泡且不分葉,女性乳腺在青春期增生,月經開始后,乳腺發育已近成熟,乳腺的功能有賴于復雜的神經和內分泌因素[1-2]。女性疾病中乳腺相關疾病屬于多發病以及常見疾病,近幾年來的發病率呈現出十分明顯的增長趨勢,對女性的身心健康產生了嚴重的威脅[3],已經成為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并且也受到各界以及政府的重視,因此需對乳腺疾病基本情況及時進行了解,并且給予預防措施和健康指導。本文作者旨在調查分析在職女教師乳腺的健康情況,現進行如下報告。
1 資料和方法
1.1 臨床資料
本次研究納入的時間段為2018年4月至2018年10月,來自本校的550例在職女教師,女教師的年齡為22~61歲。
1.2 研究方法
所有納入本次研究的在職女教師都需要采用常規體檢以及乳腺彩超B超、X鉬靶檢查來進行乳腺檢查。具體檢查的方法按照超聲儀器的操作說明書來進行。同時還要向接受檢查的人員發放乳腺健康調查問卷,了解檢查對象的基本信息,如年齡、具體職位。收集相關的信息之后,對其進行統計和分析。
1.3 評價指標
關于在職女教師乳腺健康調查結果的評價標準采用乳腺疾病的發病類型以及乳腺疾病發病年齡段來衡量。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其中計數資料用%表示,用χ2進行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用t進行檢驗。以P<0.05表示兩組差異顯著,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乳腺疾病發病類型
表1為調查顯示的乳腺疾病的具體發病種類,可以發現乳腺增生患者的人數最多,總計183例(33.27%),其中乳腺增生疾病有104例,其他乳腺疾病有77例,疑似惡性腫瘤2例。
2.2 乳腺疾病發病年齡段
表2為乳腺疾病發病年齡階段的統計結果,發現乳腺疾病發病率較高的是年齡段在45歲以上的女教師,與25~35歲、25歲以下的女教師乳腺疾病發病率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在本次開展的關于在職女教師乳腺健康疾病的調查過程中,在職女教師的乳腺疾病發病率達到了33.27%,其中乳腺增生疾病的發病率是所有乳腺疾病中最高的。這可能是因為近幾年來大家對于教育質量和水平的關注程度不斷增加,教師需要面臨來自各個方面的壓力,有學校、家長和社會等[4]。另外,由于教師這個崗位的特殊性,教師必須要不斷充實和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體系,這樣才可以讓自己的專業水平得到提高,適應在新時期提出的新的教學要求。來自于多方面的壓力,讓教師的精神長時間都處于比較緊張的狀態,因此需要給予必要的心理干預和心理健康指導,負面情緒可能對其身體產生嚴重危害,這種狀態會干擾到人體內的內分泌系統,使內分泌出現紊亂,誘發乳腺疾病。社會以及其他的人員不應當對老師給予過高的不切實際的期望,教師應當和家長進行積極有效的溝通,加強針對學生的安全紀律教育,減少不良事件發生的比率[5],讓教師可以在一個相對寬松的環境下工作,減少她們的心理負擔,避免乳腺相關疾病發病率居高不下。
在研究中還發現45歲以上的在職女教師乳腺疾病的發病率是所有年齡階段乳腺疾病發病率最高的,而且彼此間的差距還比較大,所以應當重點關注45歲以上女教師的乳腺健康情況。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使得該年齡段的女教師長時間處于高壓力的環境下,教師便會出現強迫、焦慮以及抑郁和恐懼等癥狀,所以想要降低女教師乳腺疾病的發病率,首先應當讓她們面臨的各種壓力得到緩解,要積極指導她們樹立起正確的生活理念,采取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減少熬夜,做到勞逸結合、多做運動,保持心態平衡等,同時還要加快改進當前以學生成績作為教師教學質量的評價標準的現狀,改善不科學合理的獎懲制度和晉升制度等,對于減少女教師壓力是很有幫助和作用的[6]。
已有的研究結果顯示,乳腺疾病的發生和女性的年齡階段也有著很密切的關系,近幾年來乳腺疾病的發病趨于年輕化,應當認識到乳腺疾病的這些發生特點,針對高發人群做好提前的應對措施和健康宣教工作。還應當讓女教師們樹立起健康的體檢意識,定期接受體檢,及時發現可能存在的疾病隱患。
綜上所述,本次調查的在職女教師乳腺健康情況不容樂觀,應當讓她們增強乳腺保健意識,讓她們緩解精神和身體方面的壓力,從而降低乳腺疾病發病率。
參考文獻
[1] 曲云鋒.振腹療法配合點穴治療乳腺小葉增生36例療效觀察[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1,02(19):53-55.
[2] Page D L,Dupont W D,Rogers L W,et al.Atypical hyperplastic lesions of the female breast.A long-term follow-up study[J].Cancer,2015,55(11):2698-2708.
[3] 張永紅,張志剛,申希平,等.流動時間及自報健康與女性青壯年流動人口乳腺增生健康風險相關性分析[J].中華疾病控制雜志,2018,22(02):178-182.
[4] 邱霞,徐明英.芳香化酶抑制劑治療乳腺癌患者骨關節疼痛發生情況及生命質量調查[J].國際腫瘤學雜志,2018,45(11):657-660.
[5] 呂利明,高慧,程海英,等.乳腺癌術后長期存活者閾下抑郁狀況與生命質量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7,33(04):259-264.
[6] 李信,易軍,呂勇剛,等.乳腺癌術后患者對乳房重建認知態度及影響因素調查分析[J].解放軍預防醫學雜志,2017,20(35):1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