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征

【摘 要】 目的:探究優質護理風險管理在剖宮產新生兒窒息復蘇中的應用效果。方法:將在本院經剖宮產分娩后出現窒息的68例新生兒隨機分兩組,每組各34例,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流程進行新生兒窒息復蘇搶救,而觀察組在新生兒窒息復蘇中實施優質護理風險管理,比較兩組新生兒窒息搶救效果。結果:觀察組新生兒窒息搶救成功率較對照組明顯升高(P<0.05);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新生兒家屬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為97.06%,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2.35%(P<0.05)。結論:在剖宮產新生兒窒息復蘇中實施優質護理風險管理能夠有效提高窒息搶救成功率,減少相關并發癥發生,改善患者的預后,而且其還能夠顯著提高患兒家屬的護理滿意度。
【關鍵詞】 新生兒窒息;復蘇;優質護理風險管理
新生兒窒息主要是指新生兒從母體娩出后的60s內僅僅表現為心跳但存在呼吸抑制或無自主呼吸的一種缺氧狀態[1]。在臨床上,剖宮產兒無需受產道擠壓,其胎肺組織內含有的水分相對較多,同時呼吸道也有羊水、黏液等分泌物,故極易因液體潴留而發生新生兒窒息[2]。新生兒窒息發生后若不及時實施復蘇搶救或采取不當的護理干預措施會直接影響新生兒的成活率。因此,臨床采取有效、合理的護理措施對于保障新生兒窒息搶救成功具有重要的意義。本院產科對剖宮產新生兒窒息予以優質護理風險管理,并將其與常規護理效果作對比,具體過程及結果論述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在本院經剖宮產分娩后出現窒息的68例新生兒為研究對象,以隨機數表法將其分成兩組,每組各34例,對照組有19例男嬰,15例女嬰,娩出孕周35~40周,平均(38.66±0.89)周,包括26例輕度窒息,8例重度窒息;觀察組有21例男嬰,13例女嬰,娩出孕周35~41周,平均(38.31±0.84)周,包括29例輕度窒息,5例重度窒息。兩組基線資料對比無明顯的差異性(P>0.05)。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流程進行新生兒窒息復蘇搶救,即護理人員遵醫囑根據“ABCD”流程進行新生兒窒息搶救,主要包括初步復蘇(A,氣道)→正壓通氣(B,呼吸)→胸外按壓(C,循環)→藥物治療(D,藥物)。而且在新生兒救治全過程注意保暖,將新生兒放置在32℃~34℃熱輻射臺上。在此基礎上,觀察組實施優質護理風險管理,具體為,1)加強搶救演練:護士長定期開展新生兒窒息醫護協作的搶救演練,全面提高醫護人員的應急能力。同時對演練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或搶救流程作進一步的優化改進,減少護理措施。2)復蘇前評估:護理人員加強孕產婦身體狀況的檢測與評估,在孕產婦分娩前、產時根據其是否伴有妊娠合并癥、產程進展等因素進行新生兒窒息發生風險的評估,做好新生兒窒息藥物以及T-組合復蘇器、面罩、氧氣等設備的準備工作。3)明確醫護人員崗位職責:對于評估為新生兒窒息高風險的孕產婦,在其分娩時必須保證至少4名醫護人員在產房,且其中至少有1名兒科醫師,且各個助產士、護理人員的職責需明確分工,保證窒息救治工作順利開展。4)縮短外周靜脈建立的時間:對窒息新生兒斷臍時,盡量保留臍帶的3~5cm,以用于臍靜脈插管,快速建立外周靜脈通路。5)加強新生兒保溫:窒息的新生兒娩出后將其放置在已預熱好的輻射保暖臺上,用預熱毛巾清理干凈新生兒的體表,并將其臍部溫度保持在36.5℃~37.5℃,使機體保持在最低耗氧量。6)加強新生兒監護:新生兒窒息復蘇成功后,仍需加強其意識、體溫、皮膚顏色、肢體肌張力、尿量等癥狀體征的監測與記錄,了解新生兒的預后轉歸以及相關并發癥發生風險,一旦發現異常及早配合醫生處理。
1.3 觀察指標
1)對比兩組新生兒窒息搶救成功率。2)對比兩組窒息新生兒相關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呼吸暫停、腸炎、缺氧缺血性腦病、低血糖等。3)對比兩組新生兒家屬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主要包括工作態度、儀容儀表、專業技術、護患溝通等方面的內容,共20個條目,總分100分,>80分滿意,60~80分基本滿意,<60分不滿意。
1.4 統計學方法
選用SPSS 20.0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經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窒息搶救成功率及并發癥發生率對比
觀察組新生兒窒息搶救成功率為100.00%(34/34),較對照組的88.24%(30/34)明顯升高(χ2=4.250,P=0.039)。經救治后,觀察組發生1例腸炎、1例低血糖,并發癥發生率為5.88%(2/34);而對照組成功救治的30例新生兒中有2例低血糖、3例腸炎、1例缺氧缺血性腦病、1例呼吸暫停,并發癥發生率為23.33%(7/30)。兩組并發癥率對比,χ2=4.016,P=0.045,差異明顯。
2.2 兩組護理滿意度對比
觀察組新生兒家屬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97.06%,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2.35%(χ2=3.981,P=0.046)。見表1。
3 討論
近年,剖宮產率不斷上升,剖宮產通常存有胎膜早破、前置胎盤、高齡產婦、早產等高危因素,這些成為了新生兒窒息發生的前驅因素,特別是選擇性剖宮產的胎兒未曾進行宮縮,也沒有經過產道擠壓,極易影響胎兒肺內液體排出或其娩出后的呼吸啟動,出現新生兒窒息。因此,積極預防及救治剖宮產新生兒窒息對于挽救新生兒的生命及健康具有重要的意義[3]。
護理風險管理是指護理人員在護理工作中對高風險事件或潛在的隱患進行原因分析,并制定針對性預防干預以使護理風險降到最低,減少不必要的危害[4]。目前有大量的研究證實[5],在新生兒窒息復蘇救治過程中加強護理風險管理,能夠最大限度保障新生兒健康,減少致殘、致死率。本研究結果也顯示,觀察組新生兒窒息搶救成功率和護理滿意度均較對照組明顯升高,且相關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表明了在剖宮產新生兒窒息復蘇中實施優質護理風險管理能夠有效提高窒息搶救成功率,減少相關并發癥發生,改善患者的預后,而且其還能夠顯著提高患兒家屬的護理滿意度。
參考文獻
[1] 陳自勵.從循證角度審視新生兒窒息診斷和分度標準[J].中國當代兒科雜志,2019,21(01):16-17.
[2] 賈曉慧.高齡產婦分娩方式的選擇對新生兒窒息的臨床影響[J].航空航天醫學雜志,2017,28(05):547-548.
[3] 楊佩.剖宮產新生兒窒息患兒手術室搶救中應用護理干預的效果評價[J].中國醫藥科學,2016,09(09):100-102.
[4] 李鳳杰.護理風險管理在新生兒窒息復蘇護理中的應用價值研究[J].中國醫藥指南,2018,16(30):278-279.
[5] 童智洪,蔡小芬.護理風險管理在新生兒窒息復蘇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8,16(03):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