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雪青
一團泥巴打成泥片,將泥條圍成筒,做壺蓋壺把、鉆嘴眼,添加各種裝飾和元素,干燥后進窯高溫燒制……
“在陶瓷所有的門類中,紫砂工藝是較復雜的一種。”在江蘇省宜興丁蜀鎮的工作室里,江蘇紫砂壺工藝美術大師張正中介紹,紫砂壺的制作過程需要同時具備平面設計師和建筑工程師的技能,要經歷100多道工序的打磨。
變形,是紫砂壺制作過程中經常遇到的問題。比如,蓋子會由于引力作用下凹,壺身會因為泥巴收縮后空氣膨脹而在銜接處開裂,高溫燒制過程中還會產生許多意想不到的問題。
為了防止變形,張正中有自己的絕招。壺蓋在燒制過程中容易像果凍一樣內凹,他就在制作中敲擊受力面,并向上放置,再放到平整的轉盤上摔打,讓蓋子拱起來一些。“太拱會導致開裂,因此必須把握好度。”張正中邊介紹邊演示,他在壺嘴處開個小口放氣,當內外氣流平衡后,再進行封口,用這個辦法克服泥巴收縮所帶來的膨脹開裂。
1990年,張正中開始從事紫砂創作,“當時紫砂壺的制作主流是借助模型來提高工業化生產效率,純手工的相對較少。”張正中坦言,借助模具雖然省時省力,但創造力和藝術性會受到局限,紫砂工藝的傳承和個性化創意難以得到體現。
思于此,精于斯。為了達到瓷器上釉的效果,讓紫砂壺有“玉”的質感,張正中分別使用竹片、牛角明針等工具從8個方向進行壓光,以實現紫砂壺表面光滑平整、致密細膩的效果。但是,壓光的過程有可能導致二次變形,這就要通過不斷地清理、倒角等方式進行修整。
“手工紫砂壺的制作,蘊藏著紫砂技藝的工藝精髓和工匠精神。”張正中告訴筆者,令他感到欣慰的是,目前純手工的制作團隊正在不斷壯大。同時,越來越多年輕人的加入,也給這項傳統技藝增添了活力和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