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nri Suzeau 吳波

曾作為汽車運動記者先后供職多家知名汽車雜志及電視臺,報道了超過200場F1大獎賽及其他國際性賽事。熱愛經典車的他目前供職全球最大經典車活動主辦公司之一,擔任收藏級汽車的拍賣與鑒定專家。

旅居法國多年,深深被歐洲繁榮的經典車文化所吸引,成為了一名經典車歷史、文化愛好者與研究者。七年前開始與多家頂尖中文傳媒合作撰寫有關經典車內容的專欄,同時還從事經典車收藏與投資顧問的工作。
在上一期專欄和大家聊了聊經典汽車電動化的爭議,在我看來還有必要深入探討一下當今及可見的未來大多數機動車輛電動化的問題。因為意識到石油能源的不可持續(xù)性,以及對二氧化碳排放導致氣候變化的更深認識,近年來,低碳汽車在成為越來越多人追趕的時髦的同時,也似乎在演變成一種政治正確。在這類低碳汽車中,目前來看電動車似乎已經贏得了所有制造商的青睞。而在所有電動汽車廣告中,“清潔”無疑是它們最重大的優(yōu)勢之一,而這一印象又隨著制造商在公關宣傳費用上不斷地投入而被植入更多人的腦海。但對于制造商而言,這只不過是一塊競爭激烈的新興市場,為了迎合公眾的需求,它們僅展示了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因為如果仔細審視一臺電動汽車在其全壽命期的各項參數,我們不難發(fā)現,電動汽車,這位制造商包裝出的“新女王”的清潔度并沒我們想象的那般清澈透明。
電動汽車,這項新瓶裝舊酒的技術依然面臨若干問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電力的生產、存儲與分配。當這些電動汽車在宣稱自己“零碳排放”之際,其實指的僅是對當地而言零排放。因為要為這些車充電意味著必須首先產生電能,而只有產自可再生能源的電力才有資格成為清潔能源。但是就目前而言,大部分電力仍然來自燃燒化石類能源或者核能,因此它們依然會產生污染物,以及二氧化碳。
電是一種難以存儲的復雜能源,這一屬性對電動汽車在平衡續(xù)航里程、尺寸和成本等方面構成了很大挑戰(zhàn)。目前,鋰電池技術可提供平均大約200公里的續(xù)航里程,充電時間則介于半小時到幾小時之間。某些具備快速充電功能的車輛可在半小時內充電至八成,而另一些同樣的過程可能需要八小時。盡管與鉛酸電池相比,鋰電池算是不小的技術進步,但其壽命依然非常有限,為避免污染環(huán)境需要對報廢電池及時并妥善地進行回收。但是,如果電動汽車在使用過程中是真正清潔的,則從制造到回收的整個生命周期都不會對環(huán)境造成任何負面影響。然而現階段電池的生產必須使用鋰和鎳,可開采這些礦物勢必會帶來對礦藏周圍生態(tài)環(huán)境和自然景觀的破壞,而以目前的趨勢看只會愈發(fā)嚴重與惡化。更不用說對報廢鋰電池進行回收利用,這一復雜的程序依然需消耗大量能源。
與電動汽車能源供應有關的另一個問題是將越來越多的來自電動汽車的電能消耗整合到現有的輸配電網絡中。首先,鑒于目前電動汽車較低的續(xù)航里程,因此有必要興建足夠多的基礎設施,讓電動汽車充者有其樁。其次,愈發(fā)增多的電動汽車保有量將在特定時段為電網帶來巨大用電負荷,而在日照時間較短的季節(jié),這一問題還將更加復雜。增多的城市、生產、生活照明用電的需求,如果再疊加上供暖季對供暖用電的需要……就像我們前文所說,目前電能的主要來源依然是非清潔的,盡管我們在努力開發(fā)使用風能、太陽能和水力等更清潔的方式發(fā)電,但目前其產量僅能滿足人類活動所需的很小一部分。隨著電動汽車市場的不斷增長,有些地方甚至可能會出現電力供應困難,這無疑需要生產更多的電力并開發(fā)智能電網一類的輸配電系統。但是,即便電動汽車所充的電都是清潔的,也將出現很少有人提及的另一個問題:制造產生清潔能源的發(fā)電機不可或缺的線圈的材質——銅。早有專家斷言,以現有技術根本無法實現“清潔能源”,因為銅的儲備和石油一樣是有限的,如果用風力、水力等“清潔能源”100%替代石化燃料的話,我們根本沒有足夠的銅來制造這些發(fā)電機的線圈,更不用說當這些發(fā)電機退役之后要面臨的回收利用對環(huán)境的負面影響了。
應該指出的是,鑒于目前大部分電力的生產方式,電動汽車就污染的程度而言與傳統的化石燃料車輛并無二致:使用石化燃料的發(fā)電廠以及會產生核廢料的核電仍占到總發(fā)電量的85%以上。當然,因為電動汽車的普及,城市中的空氣質量將獲得不小改善,但這僅僅是污染物排放的轉移而決非減少。別忘了,不久前我們還將石油付之一炬并充斥大氣,現在又開始破壞地表以尋找那些生產電池所必須的稀有金屬了……
在此引用一句法國諺語:il ne faut pas changer un cheval borgne contre un cheval aveugle,別用獨眼馬換了瞎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