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梅


當孩子眼中的媽媽,評價如此之低時,我真的不知道,這樣的媽媽,價值到底在哪里?
這周,婆婆出國去玩。臨出門前,我順口問了一下冰箱有些什么食材。
婆婆一臉尷尬地說:“我以為你要帶他們出去吃,所以沒留下什么菜。”
我笑笑說沒關系,再去買就好了。
這一周,我幾乎餐餐自己準備,包括孩子的便當。
雖然,我不是一個廚藝很好的媽媽,不過,在網上學了幾招,問問別人、查查食譜,倒也拼拼湊湊,勉強把一天三餐弄上了桌。
在腌小黃瓜時,我腦海中想起了小時候媽媽那小小、陰暗的廚房。我努力地回想:媽媽明明教過我,那翠綠、玉笛一般細長、酸甜的小黃瓜,到底加了哪幾種配料?我絞盡腦汁卻怎么也想不起來了。
因為和婆婆一起住,平日我很少下廚,會做的菜少得可憐。但在孩子們的口中或作文里,我做的意大利面、咖喱雞,簡直是“人間美味”,值得他們稱道再三,不斷提起。因此。為了不在孩子的味覺記憶中缺席。在婆婆不在的日子里,我努力使出渾身解數,希望孩子們嘗到“媽媽的味道”。
記得前幾年,我曾經在母親節時出了一個應景題目,叫“媽媽的手”。本以為這個題目很簡單,在引導孩子們回想媽媽的雙手為我們做過些什么之后,我便讓孩子們自由創作。
沒想到,臺下一個五年級女生舉起了手:“老師,我可不可以寫爸爸的手?”
我愣了一下。這個孩子是有媽媽的,媽媽每周都陪她來上課。
“為什么?”我決定問個究竟。
“因為我媽的手每天什么都不做,我不知道要怎么寫。”
“怎么會?媽媽沒有洗衣、煮飯、打掃衛生?”
“不用啊!我家有兩個保姆。一個煮飯、打掃,一個照顧我們,她什么都不用做。”
“那……媽媽的手總教過你功課吧?”
“哪有啊?我下課就去課外班,周末還有家教。我媽從來不管我功課。”
“哦!那是因為媽媽要工作啊!媽媽的手要賺錢,養你們啊!”
“誰說的?我們家只有我爸工作,我媽只會花我爸的錢,每天逛街買東西。”
“呃……你小時候媽媽的手總幫你換過尿布、喂過奶吧?”
“我是保姆帶大的。那我可以寫保姆的手嗎?”
“啊……不行。那你媽媽平常在家都做什么?她的手總不可能什么都不碰吧?”
“有啊,她很喜歡打電話……逛街也是保姆替她提東西……啊!對了,我媽的手專門用來打我,這樣可以吧?”
對話進行到此,我為之語塞。很多人聽我轉述這段對話時,都說:“不可能吧?這小孩是故意的吧!”
這個女生,平常上課也算認真。此時,她一臉天真地望著我,等我回答。
我只好使出最后絕招:“你生病時,媽媽沒有摸過你的額頭嗎?沒有喂過你吃藥嗎?我不相信!”
她此時才恍然大悟:“哦!這個有。那我寫這個好了。”
結束對話時,我不禁為這個媽媽感到憂慮。
現在家境富裕的家庭越來越多,在家不用打掃衛生和做飯,功課有課外班老師幫忙,這樣的家庭為數不少。可是,看到孩子眼中的媽媽如此“沒用”,對家庭的付出如此“細微”,我真的不知道該怎么回答孩子,媽媽究竟“偉大”在哪里?
當然,沒有人規定當媽媽的一定要做家務、輔導孩子功課、照顧小孩,也沒有人規定媽媽一定要出門賺錢、回家做飯才夠偉大。
可是,在拿掉了一項項“媽媽”的“任務”后,很多孩子口中的媽媽,就只剩下“接送我去上才藝課”“考不好時就罵我打我”。當孩子眼中的媽媽,評價如此之低時,我真的不知道,這樣的媽媽會不會傷心?
今天晚上,我把小女兒喂飽后,又替她做好了明天的便當。為了讓上自然課的大女兒回來可以吃到熱騰騰的面,我趕著在她回來前,煮了一碗泡菜豬肉面,才匆匆忙忙丟下鍋出門去上課。
等我晚上十點回到家,竟發現一片狼藉的廚房收拾干凈了,水槽中的碗洗好放進了烘碗機,桌子上的剩菜剩面也放進了冰箱,連垃圾桶都倒干凈了!
看到還在伏案寫功課的大女兒,我問:“廚房是誰收拾的?”
“我……”
在那一刻,我覺得眼眶一陣熱。
我知道,在奶奶出國、爸爸出差的時刻,女兒知道我一個人照顧她們倆,還要辛苦工作,因此格外體貼我,自發地把廚房收拾干凈了。
我知道,在她的心目中,媽媽雖然脾氣不好,但是媽媽很努力。努力工作賺錢,照顧、教育她們,甚至努力地施展我最不擅長的廚藝。
我相信,在女兒的心目中,媽媽的手是一雙粗糙且能干的手。而這雙手,將給她留下難以忘懷的記憶。
(責編 劉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