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海
為人父母的工作,不是要創造一個特定的孩子,而是要提供一個充滿愛且完全、穩定的保護空間,讓充滿無限可能的孩子可以蓬勃發展。這樣的父母,就是“園丁式父母"。
“你覺得對孩子來說,童年最重要的是什么?”
“孩子驚恐萬狀地說:‘媽媽,壁櫥里有一只可怕的妖怪!你會怎么做?”
“孩子在家里和一群小伙伴玩警察抓小偷,把屋子搞得一團糟,你看見了會怎么做?”
那天,我拿到《園丁與木匠》這本書,真的掩飾不住心頭的迫不及待。帶著幾分饑渴和好奇,我悄悄地先行用扉頁上的“測一測”對自己進行了“園丁與木匠”的測試。不怕大家笑話,4道題,只答對2道。帶著幾分尷尬,我一口氣讀完了這本非同尋常的育兒書。
都知道,生養孩子既不容易,又累得要命,可大多數人卻依然樂此不疲。這又是為什么?是什么讓這一切都值得?到底為人父母的真正意義在哪里?在《園丁與木匠》一書中,美國學者艾莉森·高普尼克以一位兒童心理學家、三個孩子的母親,以及三個孫子的祖母等多重角色,用她的親身經歷與教育實踐,引領著讀者思考和探尋為人父母的本質——愛的真諦。
“我要讓孩子上最好的大學、找最好的工作、掙最多的錢、買最好的房子、過最好的日子……”這幾乎是中國絕大多數家庭的育兒“路線圖”。然而,做父母的可曾想過,這樣的由成人“一廂情愿”編制好的“路線圖”,是不是適合孩子的獨特人生呢?教育學專家馬克斯·范梅南說:“智慧的教育者形成了一種對獨特性的獨特關注,他們關注孩子的獨特性、情境的獨特性和個人生活的獨特性。”在書中,高普尼克也告誡我們:“童年天然就是一個極具可變性、可能性且充滿了探索、創新、學習和想象的時期,尤其是人類的童年那么漫長,就更加如此。”
那么,教育作為一種“對獨特性的獨特關注”,什么樣的父母才是好父母呢?高普尼克打了一個形象的比喻:“照顧孩子就像照顧花園,做父母就像做一個園丁。”依照她的說法,為人父母的工作,不是要創造一個特定的孩子,而是要提供一個充滿愛且完全、穩定的保護空間,讓充滿無限可能的孩子都可以蓬勃發展。這樣的父母,就是“園丁式父母”。反之,就是“木匠式父母”,他們拿著鋸子、刨子、尺子,總是按照他們的計劃把孩子雕刻成他們希望的桌子、椅子。
葉圣陶說:“教育是農業,不是工業。農業靠種植,植物要自己生長。”比如,當孩子提出想玩玩具,父母該做的不是告訴孩子這個玩具如何玩,而是給他們提供玩具,然后在孩子按照自己的玩法玩完后再把玩具撿起來。
《園丁與木匠》分為“邊看邊學”“邊聽邊學”“邊玩邊學”“邊練邊學”等8個主題單元。這本書非同尋常之處在于,它超越技術層面,不談方法和秘籍,它猶如一盞燈,一盞照亮讀者自我前行的明燈。難怪清華大學積極心理學研究中心副主任,也就是本書的譯者趙翌鯤評價該書:“這是我讀過的最好的育兒書”。閱讀《園丁與木匠》這本書,我們不僅能透過文字反思“焚琴煮鶴”,認識“木匠式育兒”的危害,還會明確“園丁式父母”的真正意義,學會如何平衡科技發展與孩子的獨特性未來,享受用園丁式思維養育孩子的快樂。
(責編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