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展來


閱讀不僅是為了增加知識,也是為了獲得快樂體驗。當下,雖然很多學校都非常重視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但普遍存在的問題是:老師只重視知識的傳授,而沒有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這樣,學生閱讀課文時會覺得枯燥乏味,體會不到語言文字帶來的樂趣,更感受不到文字的美感和魅力。
通過閱讀感知美、品味美
現實中,老師對語文的工具性過于重視,而忽略了人文性,老師花費大量的時間用于對文章中心思想的分析以及對段落的肢解,很少讓學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讀文章,讓他們分角色去體驗朗讀。也就是說,老師忽視了“讀”的作用,一篇美文被肢解得七零八落,毫無美感可言,文章中蘊含的人文精神被抹殺,以致學生沒有機會和作者產生共鳴,體會不到文字帶來的快樂。
學生在閱讀中可以積累知識,但閱讀不單單是為了學習知識。作為教師,我們要對學生實施審美教育。使學生通過閱讀,不僅可以提高語言運用能力,提升語感,而且能夠深刻體會文章的藝術性與文學性,以及對于美的感知力和感悟力,最終讓他們能夠在文章甚至生活中,善于發現美、品味美,進而增強其人文素養。
如何培養孩子的閱讀審美
1.引導學生深入閱讀和頻繁寫作。
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和審美能力的主要途徑是閱讀文章和寫文章。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有感情、有體驗的閱讀,去感受文童的文字之美,激發學生寫作的熱情,以及學生內心對美好事物的追求,進而潛移默化地達到提高審美能力的目的。隨著年級的增長,學生的閱讀量逐漸增加,他們的審美能力也會不斷提高,對其今后的人生有著深遠的影響。
2.充分利用文章本身的文字之美。
小學語文教材中選擇的課文內容涉及景美、物美、人美,通過學習,可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同時也豐富學生的情感,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比如,五年級上冊第七單元中,《四季之美》《鳥的天堂》《月跡》這三篇課文,都描寫了大自然不同角度、不同時間段的美,筆者在講授這個單元時,特別注重讓學生朗讀課文。在講授《四季之美》時,讓學生朗讀自己最喜歡的季節的段落,說說自己讀完后的心情,體會大自然不同季節的獨特韻味。
在講授《鳥的天堂》時,針對描寫榕樹的段落,讓學生閉上眼睛想象枝繁葉茂的榕樹,一簇葉子堆在另一簇上面,一陣微風吹來,葉子一動一動的情景,然后再各自說說眾鳥活動的場景。最后可以做個總結:“但是我們現在讓鳥兒自由快樂生活的地方越來越少了,如果有一天,我們生活的世界沒有了鳥兒的叫聲,大自然將會失去多少勃勃生機?。∷裕覀円欢ㄒ獝圩o小鳥,為它們創造更美好的生活環境?!边@樣,在讓學生感受大自然美麗景象的同時也讓學生懂得創造美、守護美。
還有一些課文是讓學生感受人和人之間相處的美好和人性的善良。比如《窮人》一課,筆者執教這課時先拋出問題:“漁夫回來了,桑娜告訴他實情,漁夫會同意嗎?”然后讓學生找出課文中的關鍵字“熬”,引導學生認識這個字說明漁夫寧愿過苦日子,也要撫養西蒙的兩個孩子。最后反復讀這句話,感受漁夫的高尚品質。學生從中體會到他們夫婦雖然貧窮,但是有著勤勞、善良的品德,人窮志不窮,讓學生能夠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顯然,美在小學語文閱讀中有著充分的體現,不僅有景美、物美,還有人美,這種美是豐富多彩的,我們需要好好利用這種美,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陶冶他們的高尚情操。
3.進行課外拓展閱讀。
審美能力提升不僅僅局限于通過教材內容,還應該讓學生進行課外拓展閱讀訓練,進一步引導學生掌握審美、創造美的方法。通過引導學生課外閱讀,發展學生的發散思維,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學生感受到文章的美,自然就喜歡上了閱讀,他們的閱讀興趣就會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培養。
4.美文親子共讀。
在文學藝術中陶冶情感和開闊眼界,在如詩如畫的文學作品中去發現美。好的文學作品具有詩、境、字、情等多種美,是培養學生審美情趣和品德修養的關鍵。寒暑假中,家長可以帶著孩子一起去書城挑選優秀的文學書籍,設計好共同閱讀的時間,并一起分享文學藝術中值得感動的片段。家長要在文學作品中引導孩子發現美、感受美和鑒賞美,認識到美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在審美實踐活動中陶冶自己的情操,提高審美素養。
總之,在閱讀過程中,教師要對學生不斷地進行正確引導,利用審美建構的方式,著重培養學生欣賞美、感受美、創造美的能力,指導學生更好地掌握和了解審美的方式方法,家長也要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陪伴孩子欣賞美文,從而實現家校合作,全面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目的。
(責編 劉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