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楓
摘要:家庭是幼兒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家庭環境、家庭教育對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作者從積極鼓勵和引導、平等對話和傾聽、經常閱讀和練習三方面進行綜合闡述,介紹多種策略,倡導家長應在日常生活環境中多為孩子創設傾聽、交流與表達的機會,從而促進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
關鍵詞:幼兒;語言表達能力;家庭指導策略
語言是人與人之間進行溝通和交流的最重要的工具,幼兒語言的發展水平決定著他認知和社會性等各方面能力的發展。因此,培養幼兒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是學前教育階段的重要內容。家庭是幼兒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家庭環境、家庭教育直接影響孩子的成長與發展,也對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如何在日常生活環境中多為孩子創設傾聽、交流與表達的機會,從而促進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家長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引導和幫助孩子達成目標。
一、積極鼓勵和引導,培養良好的表達習慣
孩子的心理特點是喜歡聽表揚,來自周圍人的贊美和肯定會讓孩子心情愉悅,激發自信心。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積極鼓勵孩子運用語言表述,讓他們樂說,想說。
(一)正面回應,肯定孩子的表達
我們常看到低年齡的孩子一開始學說話的時候,可能會出現語句不連貫、口齒不清、發音錯誤以及重復停頓的現象,甚至有時候要借助動作和手勢才能讓其他人理解。有的成人看到這種現象會故意去逗孩子,模仿孩子的語言,或者直接打斷、批評孩子,這樣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有可能導致孩子膽怯,怕說不好而不敢說。我們要了解這種現象的產生一方面是由于該階段孩子的思維發展和語言發展還不能做到完全的同頻共振,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他們的生理發育還不完善。作為成人,面對這種情況,要積極鼓勵孩子把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耐心地等待孩子把話說完,并且在孩子說不下去的時候給予適當的提示。在肯定孩子的前提下,通過成人的示范幫助孩子學習正確的發音和表述,讓孩子在不斷練習的過程中逐漸完善自己的表達。同時,孩子說的時候不要給他壓力,只要孩子肯開口說,哪怕只是一個字,也是進步,多鼓勵表揚,孩子有了自信自然會說的更多。
(二)換位思考,理解孩子的感受
我在幼兒園里工作的時候,經常會聽到有的父母或者爺爺奶奶埋怨,這個孩子出去不愿意和人打招呼、膽小、不機靈等,其實這是成人對孩子的一個誤區。因為我們有時候要求孩子打招呼的對象往往是大人熟悉的人,而對于孩子來說,他們可能是完全陌生的,那么對于一個陌生人,很多孩子心里是有恐懼的,他怎么可能會自如地去打招呼呢?所以當孩子出現不愿意的情況時,成人要了解背后的原因。如果是因為不熟悉而造成的,那么可以事先和孩子說明,等會兒你要見的叔叔或者阿姨是媽媽或者奶奶的好朋友。然后等到見了面,成人自己首先要表達出和對方熟識的樣子,主動先打招呼,并把對方介紹給孩子,消除孩子的陌生感,這樣孩子就可能比較愿意配合。哪怕一時間孩子還是不愿意,也不要去責怪孩子,等熟悉之后,孩子有了初步的信任感,情況就會有所改變。
(三)言傳身教,養成文明的語言
我們常說“一句話說得使人笑,一句話說得使人跳”,在交往中禮貌得體的語言更容易贏得別人的好感,所以我們有必要從小幫助孩子養成文明語言的好習慣。孩子的模仿能力是極強的,相處最多的父母和家人往往是他們最先模仿的對象,所以家庭中的每個人都需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給孩子良好的示范。比如在生活中多用您好、請、謝謝等語言,注意說話的語氣、用詞、表情和音量的大小等,和對方講話時注意認真地傾聽、溫和地平視對方的眼睛等。尤其是在和孩子交流時,更要做到這些,不要因他們年齡小而忽視,要讓孩子在和成人的對話交流中獲得真實的體驗,自然而然地習得良好的語言表達習慣。此外,雖然我們都不是語言學家,但我們和孩子講話時語言一定要規范,不說臟話、粗話,和孩子交流時要親切、耐心,這樣才能激發孩子學習語言的積極性,孩子才會說得準確、規范。
二、平等對話和傾聽,營造積極的交流氛圍
家是孩子最熟悉的場所,也是孩子感覺最安全的地方。如果在家庭中,父母家人能努力為孩子創設一個溫馨愉悅、平等對話的環境,孩子一定會敢說,能說。
(一)經常和孩子嘮嗑
有的家庭在寶寶一出生的時候,家人就會一直不停地和寶寶說話,這樣的行為是值得鼓勵的。有專家指出,孩子語言的發展有一個準備期,在此期間,如果孩子能不斷地接收到語言的信息,就可以促進大腦神經元的鏈接,同時也為其后續語言的發展提供了支持。所以在家庭中,父母和家人可以每天固定一個時段和孩子聊聊天,內容可以圍繞孩子身邊熟悉的人、事、物。如:今天你發現什么有趣的事情了?或者今天有什么高興的事情和媽媽說說等,盡可能讓孩子多說。一開始孩子可能是被動地說,等到時間長了,孩子就會從被動轉化為主動,也就不會出現有的家長抱怨說,我家的孩子怎么問他事兒都不說的現象了。
(二)認真傾聽和回應
當我們和孩子交流的時候,還有以下幾個問題需要注意。當孩子在表達自己想法的時候,家長要專注,不要一邊做事一邊隨意地回應,最好能暫停手中的事情,看著孩子,同時對孩子的問題要及時回應。這樣一方面可以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話被重視,從而愿意說,另一方面也是家長給孩子做的表率,讓孩子懂得當別人在說話的時候,我們要認真地傾聽,這也是一種交流的禮儀。
(三)給孩子說的機會
我曾經碰到過一個剛入園的小班孩子,當時和他對話,基本屬于零交流,一開始還以為這個孩子的智商有問題,最后發現不是的。入園兩個月,孩子的語言表達馬上流利起來了,這是怎么回事呢?原因是這個孩子在家里的時候,父母、爺爺奶奶都特別寵愛,全家6個大人就是圍著一個孩子轉。這個孩子要什么,都不用說話,只要手指指,立馬家里人就懂了,馬上幫他送到手中,滿足他的心愿。那么到最后,這個孩子還用說什么呢?他眼睛轉轉、手指動動,所有的生活需求都能得到滿足。但是我們知道,孩子遲早要走向社會,不會用語言交流會帶給他許多交往上的障礙,所以在家庭里,家長要努力制造讓孩子說話和表達的機會,特別是年齡小的孩子,當他有什么想法或者需求的時候,要鼓勵他說出來。比如:寶寶,你想要拿什么東西,告訴媽媽?你剛才做的動作表示什么意思呢等等,讓孩子懂得語言就是用來和別人溝通的,說了別人才會明白自己的想法。
(責編 張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