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鵬翔
(陜西國防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陜西西安 710300)
碳納米管總體性能較好,其具備優良的電導率,以碳納米管為原材料,在此基礎上可制得金屬基復合材料,這也正是行業人員的重點研究領域。本文中,所用碳源為具備大量碳元素的生物質材料,選取了沉積法(具備操作便捷、效率高的基本特點),針對合成材料的基本特性加以探討,并展開電化學性能測試。
引入沉積法,在其支持下制得氮摻雜碳磷復合材料,在此基礎上與鋁基進一步復合,可形成碳納米管/鋁基復合材料,探討其具體結構形貌與摻雜狀況,明確該材料的力學與電化學性能。
實驗中,嚴格控制化學試劑性能,要求粒徑10μm~20μm,純度>99.9%。遵循如下流程展開氮摻雜碳納米管的制備工作:選取鎳/硅藻土催化劑,使其完全轉移至石英管反應室內,去除內部空氣并加溫處理,使其溫度提升至850℃,向其中摻入H2與Ar,以發揮出保護氣體的作用,通過緩慢注入的方式將吡咯蒸汽聚集至反應室,并導入乙炔氣體,達到充分反應的效果,隨之產生氮摻雜納米管,即N-CNTs。完成上述反應后,倒入HF并使其完全浸泡反應產物,主要目的在于去除催化劑載體,使用H2O2和稀HCL可達到過濾與洗滌的效果,最大程度上清理碳納米管的雜質,經此處理后得到較為純凈的氮摻雜碳納米管,可將其命名為N-CNTs-1與N-CNTs-2。依然采用與上述一致的工藝,利用乙炔氣體加快反應,但并未采取氮摻雜的方式,將其命名為CNTs。選取適量的N-CNTs,通過超聲分散的方式使其有效融入乙醇溶液中,并摻入適量鋁粉,攪拌均勻后再靜置一段時間,隨后將沉淀的鋁粉去除,轉移至真空干燥箱內處理,將其烘干;選取含N-CNTs的鋁粉,在行星球磨機的支持下完成球磨混合操作,所用球料比為10:1,持續工作3h,整個操作過程中轉速均保持為400r/min[1]。此后,收集混合粉末并將其轉移到590℃的恒溫環境中,給予5h加熱處理,并滿足壓力恒為10t的要求。經上述處理后的坯體進一步轉移至400℃模具內,在液壓機的作用下加以處理(要求擠壓比為16:1),可得到增強鋁基復合材料,將此部分命名為N-CNTs-1/AL以及N-CNTs-2/AL。為更好地展開性能分析,選擇相同的制備工藝,可以得到純鋁與CNTs/AL材料,同時獲得摻入量為1%碳納米管的增強鋁基復合材料。
配備投射電子顯微鏡(TEM),將其作為碳納米管的分析工具,選取一滴碳納米管溶液,將其轉移到銅網上并采取晾干處理,分析X射線光電子能譜(XPS),選取Alka線為激發源,工作環境為電壓15kV、電流10mA。并使用到場發射掃描電子顯微鏡,在其支持下分析碳納米管與鋁混合粉末,掌握各自的表面微觀形態。力學性能測試,按GB/T 228-2002的相關規定進行,選取碳納米管/鋁基復合材料的擠壓棒材,對其加工后獲得拉伸試樣,規格為直徑Φ5mm、長30mm。導電性能測試:采用Fischer電導率測試儀,將所得結果換算為20℃環境下的電導率。
利用TEM分析純CNTs和N-CNTs-1,所得結果如圖1所示。受氮原子摻雜的影響,使得碳納米管的形態出現明顯的變化,表現為竹節狀多層結構。對該現象的原因加以分析,主要是因為氮原子進入到石墨片中,從而取代了部分碳原子,后續階段伴隨碳納米管的不斷生長,使得錐部石墨片發生了畸變現象,最終與頂端催化劑處于完全分離的狀態,畸變能完全消失。此外,經重復生長作業后,將產生竹節狀結構,碳納米管的管壁較為潔凈,均介于10nm~20nm,從這一角度來看,碳納米管的管徑并不會改變復合材料性能[2]。不同于純CNTs的是,N-CNTs局部管壁表現出不同程度的扭曲褶皺,其主要原因在于碳納米管生長中受到了氮的影響,由于氮原子會進入到碳納米管成鍵中,使得原本的平直狀結構受到影響,伴隨有碳納米管生長方向變化的情況,表現出大量的粗糙缺陷。此后,碳納米管會與鋁基發生復合作用,由于N-CNTs管壁較為粗糙,因此與鋁基體的接觸面積隨之加大,存在缺陷的部分與鋁的反應更為明顯,加深了兩者的界面結合程度。

圖1 有、無氮摻雜CNTs的TEM照片(ab為圖片順序)Fig. 1 TEM photos of CNTs with and without nitrogen doping
繪制XPS能譜圖,具體如圖2所示,且在N1s芯電子能級XPS的基礎上展開分縫擬合處理。可以得知,C1s與N1s峰對應的是285eV與400eV處,針對各峰的面積展開積分計算,能夠求得N-CNTs-1和 N-CNTs-2中各自的氮摻雜濃度,二者分別對應的是2.3%與3.1%。N1s芯電子能級XPS譜中,呈現出了3個峰值,對應的是398.9eN、400.4eV和404.8eV處。

圖2 N-CNTs-1和N-CNTs-2的XPS能譜圖Fig. 2 XPS energy spectrum of n-cnts-1 and n-cnts-2
上述提及的峰值都對應有特定的氮原子形態,若將吡咯作為氮源,為之采取化學氣相沉積法,在此基礎上輔以粉末冶金法,使其能夠與鋁基體達到有效復合狀態,最終得到氮摻雜碳納米管/鋁基復合材料。根據分析結果可以得知,碳納米管被大量吸附于鋁顆粒表面,具體如圖3所示,且該圖中還給出了機械球磨混合處理后所得的具體照片。通過氮摻雜的方式,顯著提升了碳納米管的力學性能,使其具有優良的分散性與吸附性。根據圖3得知,N-CNTs-1的吸附均勻性更為良好,碳納米管間僅存在輕微的團聚現象[3];后續球磨處理后,鋼球將出現強烈的撞擊,使得鋁粉末表現出塑性變形現象,聚集后產生片狀結構,其在層疊作業下,碳納米管將被不斷地嵌入鋁顆粒內,但從圖3(b)、(d)所呈現出的內容來看,并不存在碳納米管露出的現象。

圖3 吸附碳納米管的鋁顆粒和機械球磨混合后粉末的SEM照片(a,b,c,d指圖片順序)Fig. 3 SEM photo of aluminum particles adsorbed on carbon nanotubes and powder after mechanical milling
從力學性的角度來看,受到碳納米管的強化作用,明顯改變了2%CNTs/AL復合材料的整體性能,就力學性能這一層面而言,相較于純鋁材料其增幅達到了60%。N-CNTs的分散特性更為良好,能夠被有效地吸附至鋁顆粒表面,后續在球磨機的作用下將不斷地嵌入鋁基體內,并不會給碳納米管的完整性造成過多的影響。
長期以來,多數學者都針對碳納米管、鋁基復合材料展開深入研究,普遍得出了導電率下降的結論,并將原因歸結于純度以及電導率低兩個方面。在碳納米管的基礎上采取氮摻雜措施,有助于改善該材料的能帶結構,使其具有優良的電子傳遞性能。N-CNTs的分布狀態良好,主要在鋁晶體之間,以發揮出“橋接”的效果,此時碳納米管內腔發生持續性的電子傳輸現象,可緩解界面對電子的散射,形成更為良好的電導率,所得復合材料的性能得以提升。
經本次實驗得知,復合材料斷口處發生了韌性斷裂現象,致使碳納米管從韌管處開始斷裂,但尚未出現碳納米管從基體中拔出的情況,從而反映出碳納米管與基體金屬的連接關系,即二者具有較高的結合強度,這一特點主要與氮摻雜有關,在其作用下提升了碳納米管與鋁界面的相容性。
經第一性原理計算可以得知,摻氮的碳納米管存在較明顯的多電子狀態,有助于填充鋁的價電子,提升了鋁在碳納米管外壁的結合穩定性。同時,通過對氮摻雜碳納米管表面狀態的分析,得知其出現了彎折與不平整現象,該處存在相互鎖定的微觀力,有助于改善碳納米管與鋁基的結合狀態,使其具有較好的結合效果。N-CNTs-1/AL復合材料中,受惠于碳納米管的作用,可以達到有效橋接與強化的效果,所得復合材料的力學性能更好,極限抗拉強度隨之提升。
(1)將吡咯作為氮源,引入沉積法后形成了具有竹節狀的多層N-CNTs。
(2)通過N-CNTs吸附至鋁粉末顆粒表面的方式,加之球磨機的作用,能夠制得碳納米管/鋁基復合材料,其在力學性能與電導率兩個方面都得到了顯著的提升,主要與N-CNTs的高效電子運輸能力有關,有助于改善與鋁基體的結合效果。
(3)基于氮摻雜的方式,優化了碳納米管的性能,使其晶體結構與電子結構都發生變化,在金屬基復合材料中具有較好的應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