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天
“嘀嘀——”前陣子,測量體溫幾乎成為了全國人民的日常事務,進小區測一下,逛超市前測一下,在家里感覺不對勁也得測一下。就連國外人民也加入了測體溫的隊伍——因疫情進行體溫監測。
那么人體的正常體溫是多少攝氏度呢?
問及這個,大部分人腦海里會閃現“37”這個數字。多年來,這個數字在醫院病房和生理學教科書中占有重要地位,被認為是正常的人體平均溫度。但新的研究表明,這個數字可能要過時了,人類要“涼涼”咯。
一百多年前,大家還不太清楚人體的平均體溫具體是多少,直到1851年,一位叫卡爾·萊因霍爾德·奧古斯特·溫德利希的德國醫生做了一次大規模的統計。他在萊比錫的醫院收集了約2500名病人的數百萬個體溫數據,測量了他能找到的所有人的體溫,其中包括體溫正常和體溫不正常的群體,也考慮了不同性別、年齡、體重和身高的人的體溫差異。經過分析,溫德利希將37℃定為正常的人體平均體溫。
由于他的開創性努力,今天醫生仍將體溫作為關鍵的生命體征,以幫助診斷人們的健康狀況。
后來,人們對人體體溫又有了更深的了解,比如:人一天的體溫波動為0.2℃,年輕人的體溫通常比老年人高,女性的體溫一般比男性高,我們的體溫會隨著天氣、身體活動水平的變化以及是否進食而變化。
那為什么人體溫度會在37℃左右徘徊呢?
科學家發現,37℃是一個完美的平衡溫度值,一方面它夠熱,足以防止真菌感染;另一方面它又不那么熱,不會使人體消耗過多能量,不至于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有“餓死”的危險。
1月7日,美國斯坦福大學醫學院教授朱莉·帕森內特和她的研究團隊發表了一項研究,指出人的理想體溫可能不再是37℃。
他們發現,自19世紀初以來,美國人的平均體溫每十年下降約0.03℃。21世紀初出生的男性平均體溫比19世紀初出生的男性低0.59℃,女性體溫的下降幅度也差不多,自19世紀90年代以來下降了0.32℃。
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研究人員推測,人的體溫之所以會下降,是因為炎癥水平降低了,人類代謝率也下降了。
與生活在19世紀的先輩們相比,現代人所患的傳染病要少得多。19世紀,人們曾被反復發作的瘧疾、肺結核等困擾,如今這些病原大多已從人體內消失,人體的免疫系統不用再經常過度運轉,這直接導致了人體平均體溫穩步下降——我們變得更“冷”了。
還有,現代人長期生活在溫度恒定的環境中,夏有空調,冬有暖氣,室內溫度一般維持在21℃左右,能量消耗因此減少,新陳代謝水平下降,體溫也就變低了。
其實早在2017年,英國研究人員就發表過類似的研究結果。研究者分析了超過35 000名英國患者的250 000個體溫測量數據,發現他們的平均體溫約為36.6℃,比正常的平均體溫37℃低了很多。
隨著醫學的進步和預期壽命的延長,人體平均體溫可能還會下降,但不會徹底“涼涼”,未來,人體平均體溫可能趨于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