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冠
“他是個天才。”“他的頭腦一定與別人不同。”人們總愛這樣談論偉大的物理學家、相對論的創立者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其實愛因斯坦小時候和其他孩子沒有什么不同,甚至有點遲鈍。他3歲還不會說話,上學后,老師老是說他“笨”,愛因斯坦自己也回憶說:“主要的弱點是記憶力差,記不住單詞和課文。”
不過,愛因斯坦的確有過人之處,那就是從小愛動腦筋,發現任何現象都要問為什么,對任何問題都要尋根究底,找出答案。
5歲時,愛因斯坦得了一場大病,醫生囑咐他臥床休息。他覺得無聊,把家中所有的玩具都擺弄個遍,之后在床上怎么也躺不住。父親看出了他的心思,就送給他一個羅盤。
愛因斯坦仔細觀察羅盤,只見里面有一根指針在輕輕抖動,那根針一半紅色一半藍色,紅色的一端指向北方。他把羅盤轉了個方向,可是那根針卻不肯跟著羅盤一起轉,紅色的一端仍舊指向北方。他把羅盤捧在胸前,身體猛地扭過去,再扭過來,奇怪,指針紅色的一端還是指向北方。他變換方式轉羅盤:順著轉、倒著轉、側著轉……但只要停下來,指針就會回到原來的位置,始終指向北方。為什么指針始終指向一個方向呢?
愛因斯坦百思不得其解,于是請教父親,父親說:“這里面有很深的學問,等你長大了讀了書,有了知識,就會弄明白其中的道理。”愛因斯坦迫不及待地說:“爸爸,你現在就教我讀書認字吧!我急著把這個問題弄明白呢。而且,我還有許多問題沒有弄懂。”不久,愛因斯坦終于弄清楚了羅盤的原理。
在一次手工課上,老師教同學們疊紙盒。大家都忙于疊紙盒,只有愛因斯坦趴在桌子上,老師以為他懶惰,不想動手,于是走過去問他為什么不疊紙盒。
愛因斯坦抬頭問道:“老師,您知道一張紙的厚度嗎?”老師說:“這個很好測量,你先測出100張紙的厚度,然后除以100,不就得出每張紙的厚度了嗎?”愛因斯坦拿出直尺,認真測量紙張,然后計算得出一張紙的厚度是0.08毫米。
這時候,老師想到了一個問題,便問大家:“同學們,現在一張紙的厚度是0.08毫米,如果我把這張紙對折30次,該有多高?”大家七嘴八舌地討論起來。“大概有10多米高吧。”有的同學回答道。老師說:“沒有那么矮。”“那應該有10層樓那么高。”有的同學答道。沒想到老師還是搖頭,到底有多高呢?只見愛因斯坦站起來,說道:“應該比阿爾卑斯山還要高。”他剛說完,就引得同學們一陣哄堂大笑。小小的一張紙對折30次后比一座高山還要高,這怎么可能呢?同學們都以為他在吹牛。
老師沒有笑,他說道:“愛因斯坦的答案是正確的。”聽到這句話,在座的同學都震驚了:“會有那么高嗎?”愛因斯坦不慌不忙地站起來,走到前面,拿起一支粉筆開始計算一張紙對折30次后的厚度。只見他在黑板上寫下算式,算出一張0.08毫米厚的紙對折30次后,高度超過了1萬米,確實比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山都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