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絢然

昆仲資本合伙人 吳子爍科技樹國產化的投資,好處一是勝率高,二是退出有保證
“我的經歷很單一,全在投資圈做投資,我一直都在下注,我是一個喜歡下注的人。”昆仲資本合伙人吳子爍告訴創業邦。
2007年,他進入惠普任戰略投資部投資經理,第二年進入鼎暉投資,后在2016年參與共同創立昆仲資本。至今,從事投資已有13年。而這期間,他先后主導投資了先惠技術、摩貝網、一嗨租車、齊屹科技、普利制藥等優質項目,都先后IPO或者已經過會。
吳子爍并不像一些投資人,說起投資邏輯娓娓道來,他認為投資本質上是由創業者驅動的,因此投資人要能夠跟最好的創業者在一起,并且能夠彼此欣賞。而即將邁入不惑之年,卻帶著一份少年感的他卻很容易讓人親近。
采訪中,他調侃最多的是“我不懂這個行業”,他認為,投資人更多要做的是領航員的角色,做信息的匯集者。在投資上,吳子爍也不為自己設限,從先進制造、創新消費到B to B都有所涉及。但他投資又極為穩健,在昆仲資本的七年間,只投了12個項目,他更希望能找到令他激動的創業者,和“關鍵先生”在一起。
在下注的過程中,吳子爍經常進行自我追問式復盤。比如,如果回到2001年,他會不會注重于消費;如果回到2005、2006年他會不會重注于電商;如果回到2010年會不會重注于移動互聯網;如果回到2013年會不會重注于中國互聯網金融。“如果不會,你就想想為什么不會,然后把這些事改掉。”吳子爍說。

吳子爍畢業于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擁有 MBA 學位。職業經歷2007 年—2008 年,就職于惠普,擔任戰略投資經理一職 ;2008 年—2013 年,就職于鼎暉投資,擔任副總裁 ;2013 年至今,參與創辦昆仲資本,擔任創始合伙人。?主導投資項目鯤游光電、羅曼照明、上海先惠、摩貝化學、一嗨租車、齊屹科技、普利制藥。?聚焦領域先進制造、移動互聯、企業服務、人工智能。
吳子爍大學畢業于2001年,那時候,中國的投資行業還處于草莽時期。
從中央財經大學財經專業畢業后,吳子爍進入中國聯通進行基建投資。彼時,中國正處于電信大發展的階段,當時是CDMA時代,運營商到處建網,很多畢業生都投身于此。吳子爍在那里奉獻了三年的青春。2007年,他在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攻讀MBA,畢業后進入惠普開始負責戰略投資。
那時候, VC對大多數人來說還是陌生的概念。據吳子爍回憶,當時惠普還糾結過到底做風險投資還是戰略投資,后來還是選擇了戰略投資。吳子爍記得,當時惠普中國區的戰略投資部只有兩個人,另一個如今也成為母基金行業一家大型FOF的創始人。
2008年,吳子爍進入鼎暉投資,“正式”開啟了自己的VC投資生涯。而帶他入門的導師正是王功權和黃炎(鼎暉創業投資基金合伙人及創始人)。“我那時候對投資的理解比較簡單,就覺得VC挺好玩的。”吳子爍說。而那時候的鼎暉,也僅布局VC不到一年多,吳子爍加入之后,一起參與了上海辦公室的籌建。
在這里,吳子爍經歷了金融風暴席卷全球,也經歷了VC行業快速發展的幾年。在這里,他完成了自己不少優質項目的早期布局,包括一嗨租車、齊家網、驢媽媽、格瓦拉、普利制藥、羅曼照明、挖財等,如今這些昔日里的明星項目,都已經先后上市或擬上市。
2013年10月,帶著一腔創業的熱情,吳子爍正式離開鼎暉,和原復星昆仲資本董事長王鈞、總裁鮑周佳、聯席總裁梁雋樟一起成立昆仲資本。
投資本質上就是由創業者驅動的。投資人要能夠跟最好的創業者在一起。這也和 一 些 VC 的 投 資邏輯類似:如果找到值得下注的創業者,對于跑道的考慮可以放在其次。
“我們是覺得自己手藝好,手藝好你就出來證明自己。”吳子爍說。他覺得,離開鼎暉就是創業了。但當時,復星集團是昆仲資本唯一的LP,因此在投資時,很多人都為他們貼上了復星的標簽,甚至一度把他們當作復星的戰略投資部門。也是在這個過程中,單一LP的局限性逐漸暴露,因此在二期資金的募集上,他們更加注重基金的獨立性。
目前,昆仲二期已經有20億元的基金規模,包括5億元特殊機會基金和教育基金。同時,他們又通過一種類似“S基金”的方式,將人民幣基金項目的部分股權賣給TR Capital領團,在行業內創新性地通過人民幣轉美元的交易方式,最終實現1億美元的基金募資。吳子爍坦言,盡管團隊主要合伙人多來自美元基金,而美元LP很挑基金的歷史,對于新創基金來說,想短時間內募集到美元基金存在一定挑戰,于是他們創新性地采用“曲線救國”的方法實現募資。“我們希望能夠同時擁有人民幣和美元雙幣種基金。相對來說,人民幣基金的LP并不穩定,美元基金的LP通道一旦打開,就更具有持久性。”
隨著經濟下行,加上疫情影響,投資行業也逐漸進入洗牌期。但吳子爍并沒有感受到太多壓力,這種情況他也曾經歷了多次。“2008年比現在更慘。”吳子爍說。2008年一整年,他只做了一個案子,就是一嗨租車。雖然最后一嗨租車順利在美國上市,但在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那一年他過得格外糾結。一方面,一嗨租車屬于重資產項目,金融危機之下融資并不順利;另一方面,當時也并沒有證明自己可以盈利,在美國上市更是很難想象。
但也正是因為這些或好或壞的經歷,讓吳子爍在日后的投資里形成了一套自己的邏輯和方法論。
在投資上,吳子爍很少看北京的項目,他扎根在長三角地區,深挖當地的優質項目。
吳子爍說,VC對他來說有兩種,一種是行業化,一種是本地化。所謂的行業化,就是要非常精通某個垂直跑道,對于整個跑道的上下游、競爭格局、關鍵競爭力了如指掌,非常考驗投資人的判斷力。而本地化是考驗投資人是否能夠覆蓋當地最優秀的創業者,在創業的最早期就投入進去獲得高收益。
在他的理念里,投資本質上就是由創業者驅動的。投資人要能夠跟最好的創業者在一起。這也和一些VC的投資邏輯類似:如果找到值得下注的創業者,對于跑道的考慮可以放在其次。因為對于早期項目來說,方向也會隨著實際情況進行調整。
“我覺得看得多了以后,你對一個好的創業者會有沖動,愿意把自己的錢給他。如果遇不到好的創業者,我是不愿意出手的。”吳子爍說,“當然,最牛的人我也沒見過,比如像喬布斯,但退而求其次能找到一些創業者,他對產品、市場、競爭對手和對未來的理解,以及他的管理、聚人能力和融資能力都沒有短板。”
在他對被投資項目的看重因素中,人的權重占到80%以上,行業等其他因素只占到20%。對于好的創業者,吳子爍也舍得下注,當年他所投資的格瓦拉創始人劉勇再創業后,吳子爍又投了天使輪。“我不知道劉勇能不能做起來,但他是有很好創業者素質的,而且你能感覺到他不是為了套現,他就是為了創業。”吳子爍說。
當然,“混入”每個圈子都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這其中,地域性又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吳子爍選擇扎根在長三角地區。
在吳子爍看來,能夠獲得創業者青睞的投資人,也一定是能夠跟創業者形成互補、給創業者提供新視角的人。
在吳子爍的投資經歷中,并沒有固定在某個領域。除了先進制造、創新消費到B to B,他還投了一些“很奇怪”的項目,比如已經順利登陸A股的普利制藥,這是吳子爍所投項目中投資回報率最高的一個。投入時,估值3億元左右,如今已經上漲至210億元。
“還是得與優秀的創業者溝通,然后找到好的人,多聊你才會有這種好機會出來。”吳子爍說。
除了和優秀的創業者在一起,財務專業出身的吳子爍也有一套自己對項目的判斷邏輯。“你說我懂藥嗎?我肯定不懂,但我盡調得很清楚,我把它的供應商、競爭對手一個個摳出來做盡職調查,對它未來的財務可見性和可上市性就會有超越同行的判斷。”吳子爍說。
他認為,人一旦對一件事特別了解以后,就容易“自我鎖死”。因為人往往會覺得,既然這么懂某個專業,就應該專注在該領域,否則就容易成為“韭菜”。但吳子爍對此表示懷疑,他甚至覺得,沒有投資人會真的比創業者更懂某個行業。相對于對行業的了解,VC更需要的是勤奮,學習能力、溝通能力,以及進行盡職調查的能力。
在吳子爍看來,能夠獲得創業者青睞的投資人,也一定是能夠跟創業者形成互補、給創業者提供新視角的人。“VC以前叫副駕駛或者叫領航員,幫駕駛員讀地圖。這個行業的趨勢是什么,有哪幾個競爭對手,他們走到了哪一步,有哪些客戶,這些東西創業者往往是看不到的,但VC因為每天都在這個行業中,不是要打探誰的消息,是會自然形成信息的聚集的。”
但吳子爍也認同,自上而下的研究是必要的。
在吳子爍看來,投資有兩種機會,一種是產業型機會,另一種是退出型機會。所謂的退出型機會,就是以退出為導向的投資,極端點的例如Pre-IPO,它對于退出的思考要多過行業。而科創板的出現無疑為他們提供了新的機會。
在產業型機會上,吳子爍在A輪就押中了如今已經在納斯達克上市的摩貝網。“我們一直很高興,當時那么多B to B互聯網項目,我們選擇了對的那一個。”吳子爍開玩笑地說。事實上,當時他們看中了互聯網對化工行業改造的機會,那時行業里除了摩貝網,還有幾十家各種類型的“找塑料”類的公司,他們把行業里這些企業掃了一圈,最終選擇了信息化程度最高的摩貝。如今,2019年底在納斯達克上市的摩貝已經成為了行業內當之無愧的頭部。
目前,吳子爍看中的正是國產化帶來的機會。“因為中國是要擁有一套跟美國完全并列的、自主的硬件軟件操作系統,它可以是國產化+芯片,可以是國產化+新能源車,可以是國產化+消費電子,這些跑道的景氣周期都足夠長,產業鏈的各個節點都有利潤,能出現系統性的上市公司群體。”吳子爍說。他們從2015年開始,就系統性地在尋找這種機會。
這些機會的共性在于,第一,它所在的跑道的景氣周期非常長;第二,產業鏈上它的價值分工不是一家獨大,各種創業公司都有自己存在的價值。沿著這個思路,昆仲資本分別在芯片、人工智能、新能源車、消費電子、企業服務等領域都進行了布局。投資了鯤游光電、先惠技術、羅曼照明、小鵬汽車等一系列優質項目。 其中,先惠技術已經過會科創板。
“科技樹國產化的投資,好處一是勝率高,二是退出有保證。”吳子爍說。
說起投資鯤游光電的過程,也充滿了“吳子爍”的風格。在對行業的梳理中,他們發現了3D光學是一個非常有門檻和應用價值的賽道,行業前景不可估量。此前,蘋果只有一家國外供應商可以穩定供貨,華為嘗試過但并未成功,后來中國出現了一家可以生產這一產品的公司,就是鯤游光電,于是昆仲資本抓住了這個機會,一起投資的還有華為、舜宇光學等行業巨頭。
盡管目前大家都看到了投資國產硬科技的前景,但專注于此的VC還不算擁擠。吳子爍認為,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路徑依賴。因為當年大部分看硬科技的投資人都沒能堅持下去,隨之崛起的是一批投“模式創新”的投資人,如今活躍在投資領域的也正是這批人。
反觀昆仲資本,從2014年開始就重點著眼于科創方向了。在“模式創新”已經越來越艱難的當下,吳子爍曾經積累下的能力和人脈優勢也正在凸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