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如何處理人際關系嗎?你知道如何緩解備考壓力嗎?你的問題,我來解答!本欄目特別邀請心理老師和專家來解答同學們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心理困惑,歡迎大家來信咨詢!
特邀嘉賓:鮑琰,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健康教育專業(yè)碩士,現任職于北京工業(yè)大學附屬中學,從事中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你了解自己嗎?生活中的煩惱其實不是我們的攔路虎,它們是我們重新認識自己、感受自己、增長力量的隱形寶藏。
悠夏同學:
我媽媽特別嘮叨,叮囑我的事情能說上好幾遍,這讓我覺得很煩,而且有時候我穿什么衣服她都要管,我怎么才能讓她知道我已經不需要她管這么多了?
鮑琰老師:
從你的描述中,我感覺你媽媽依舊把你當作小孩,這種過度的控制感讓你覺得很煩。和媽媽溝通是需要技巧的,你可以從這幾個方面試試。
第一,區(qū)分你的觀察和你的評論。媽媽一件事說了三次,這是你的觀察;媽媽很煩人,很嘮叨,這是你的評論。通常人們不太容易接受對自己的負面評價,卻能夠接受客觀事實的描述。這也是為什么被別人說“你太啰唆了”時,有人會反駁;但如果聽別人說“這件事你說了三遍了”,卻少有人反駁。所以當你想跟媽媽溝通這個問題時,可以先從你的觀察說起,這樣能讓對方更容易接受。
第二,表達這個行為給你帶來的感受和你的需求,“是‘媽媽一個問題說了三遍這件事讓我覺得有點煩,而不是媽媽這個人讓我覺得有點煩。”當我們把行為和人分開時,對方就不會感到你是在否定她的全部,就會更容易接納一些。接著表達你的需求“我不想被當作小孩,我想被當作和我年齡相符的人”,讓媽媽了解你情緒的來源。然后和對方真誠地說出你期望對方怎么做,這樣做會給你帶來什么感受——“我希望媽媽下次說一遍就好。”
在生活中多做嘗試,用溫和的方式合理地表達自己的訴求,相信媽媽會慢慢聽進去的。
子涵同學:
我默默地喜歡一個人,我發(fā)現自己總是忍不住想TA。但我很擔心這件事會影響學習,如果家長知道了,很可能也會極力反對。請問老師,我該怎么處理這段感情呢?
鮑琰老師:
你擔心喜歡同學這件事會影響學習,家長不能接受,這讓你感到自責和不知所措,是這樣嗎?其實,在青春期對其他同學有朦朧的好感是非常正常的,不需要因此感到自責。喜歡別人也不一定會影響你的學習,但你需要了解,和一心學習的同學相比,你需要在相同的時間內,做好學習和喜歡兩件事,你可能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代價。
如果你沒有把握不對學習產生影響,可以采取“冷凍處理”的方法對待這段感情。在腦海中想象你把這份好感用心打包,并把它放在你內心深處的一個“冰箱”里,好好和它道個別,保存這份好感的期限可以是一個月、半學期、一年……道別之后,專心學習,等到你覺得可以把這份好感取出來的時候,再把它拿出來。通過這樣的嘗試,也許可以暫時減少這份好感對你的影響。
明明同學:
我發(fā)現我做事很容易半途而廢,開始的時候興趣很足,勁頭很大,但慢慢就感覺沒意思,不想再繼續(xù)了。家長也總說我做事情是“三分鐘熱度”。請問老師,怎么才能長期堅持做一件事,并增強自己的意志力呢?
鮑琰老師:
意志堅強的人不一定都是堅持到最后的人,而一定是比上一次的自己堅持更久的人。比方說你想完成三千米的跑步,但是跑到一千米時就很想放棄了,意志堅強的人不僅僅是那個對自己說“我一定要跑完的人”,也是那個說“我想再堅持跑一百米試試”的人。在你想放棄的時候,嘗試再堅持一小會兒,這是增強意志力的方法之一。
是什么原因讓你的興趣慢慢減少的呢?是開始對這件事的不了解,是好奇心滿足之后的“原來如此”,還是某些不耐煩情緒的影響?下次想要放棄的時候,可以從自己的內心尋找答案,找到不愿意繼續(xù)的原因。在看到事情不如意的一面,在失去興趣的時候,想想在做這件事的過程中那些讓你產生積極情緒的回憶,也許能幫助你再多堅持一小會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