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藝
我最近在讀一本名為《刻意練習》的書,該書講的是如何提高學習效率,改進學習方法,進行刻意練習,學習優秀者的心理表征,讓沒有任何基礎的新手成長為擅長者。
書中講了許多案例,從音樂藝術到體育競技,從國際象棋到提高記憶力都有,但是最讓我感興趣的是一個有關物理教學的試驗。試驗在英屬哥倫比亞大學中進行,大一的工程專業學生被分成兩組,一組270人。
試驗開始時,這兩組學生在物理課的各項考核中成績總體持平。之后一組學生作為對照組,繼續接受傳統授課的教學形式;另一組作為試驗組,則由兩名非專業教師采用“刻意練習”的方式進行教學。每次上課前,他們要求學生朗讀一段從物理課本中摘下來的內容,大概三四頁紙那么長,然后再完成一個簡單的判斷題測試,看他們對剛朗讀的內容掌握度。他們還會在課堂上提出問題,讓同學們在小組中討論并給出答案,老師會在公布正確答案后和同學們進行進一步的討論。老師會以逐漸深入的方式給學生提出問題供其思考與討論,大家都有很高的課堂參與度。兩周后,再次對兩組學生進行多次測試,發現試驗組比對照組的學生平均得分要高出30分以上,正確答案個數高出2.5倍。
這個差距可謂巨大,也給了我們很多思考:是否很多人學不會、學不好是因為學習方法和思考方式,與智力、天賦沒有太大關系?
誠然,作為學生,大家無法改變老師的授課方式,畢竟這個試驗中的老師是接受過專門的訓練來進行針對性授課的,但大家在日常中卻可以參考這種授課方式來訓練自己。比如課堂上,對老師講解的知識積極進行思考,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就及時提出來,不方便提出時可以記在本上,下課后立刻去找老師答疑,多問幾個為什么,培養一種積極的思維習慣,即“像物理學家那樣思考”,就像牛頓看到蘋果落地時會想為什么蘋果不飛到天上呢。
還有在課下,與某科十分擅長的同學進行交流和溝通,遇到問題時幾個同學一起探討,各抒己見,在探討中打開思路,發現不同角度下一個問題呈現出的多種形式,在不知不覺中,正確的思維習慣便可養成,成績也就能進步很多。
我的個人經歷也是如此,那些經常與老師和同學就難題爭論得面紅耳赤的同學,總是能在大考中出其不意地獲得好成績,而那些悶頭拉車不善與人溝通的同學,平時考試成績都不錯,但遇到大考(中考、高考)有些會馬失前蹄。這是因為大考中的試題不是按照一些既定的思路來出的,每年和每年側重點不同,更多的是考察對某知識點思考和活學活用的能力。如果思維僵化,哪怕做了很多題,在學校測試中可能夠用,因為老師都是按照那些參考資料和歷年考題出的卷子,可到了大考就容易翻車。就像一粒沙子不成堆,哪怕有一萬粒沙子,如果沒有水,也是一盤散沙,不能被塑造成任何造型。這個“沙子”,就是你學的知識點、做的題;這個“水”,就是你的思維方式。
編輯/李鵬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