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碩
摘 要:碎片化學習時代對學習資源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學微視頻逐漸成為傳播知識的重要載體,而傳統教學微視頻難以滿足學習者需求。為豐富教學微視頻設計思路,更好地滿足碎片化學習需求,設計了學習者喜聞樂見的教學微視頻。從傳播學“使用與滿足”理論角度出發,對這一理論及教學微視頻資源的發展與內涵進行詳細解讀,強調以學習者為中心進行教學微視頻設計。針對學習者各方面的學習需求提出教學微視頻設計新要素,即滿足學習者的審美體驗、情感需求和環境監測需求,為教學微視頻設計提供一定參考,以期在傳播學相關理論指導下提高教學微視頻質量及其應用價值,進而提高教學效果。
關鍵詞:“使用與滿足”理論;教學微視頻;學習者;學習需求
DOI:10. 11907/rjdk. 191863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中圖分類號:G43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7800(2020)005-0260-04
0 引言
我國出臺的《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1]中提出建設信息化學習環境,人人都可享有優質教育資源,網絡和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的迅速發展為教學微視頻發展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內容風趣、風格多樣的教學微視頻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滿足學習者多樣化的學習需求,而教學視頻與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結合極大促進了知識的傳播。
教學視頻資源起源于國外,美國最早于1960年提出Mini-course或Micro-teaching(微型課程、微格教學或微型教學)。這種新型教學形式優點突出,能夠簡化繁瑣的教學過程,提高學習效率。到了20世紀末期,新加坡開始實施Micro-lessons,這一類型的課程發展迅速,受到廣泛關注。可汗學院的創立給師生提供了一個能夠在線上線下自由進行互動溝通的平臺;戴維·彭羅斯教授于2008年提出了“一分鐘的微視頻”項目,促進了教學微視頻研究的快速發展。
國內相關研究起步較晚。胡鐵生[2] 通過分析微課概念、特點和分類等,結合微課資源庫建設實踐,總結了微課開發的步驟和途徑,微視頻設計傾向于結合計算機多媒體技術進行探究;熊劍[3]從資源準備、目標設計等多個維度進行分析,闡述了翻轉課堂教學微視頻設計與制作的原則,對有效學習微視頻提出了可操作方法;華傳強[4]在《微視頻教材的設計與制作》一文中,探索了微視頻教學資源制作的有效路徑。從上可見,以往關于教學微視頻設計的研究大部分都是站在傳播者角度,強調教學微視頻的傳播路徑、視頻開發技術及組織形式和呈現方式等,而使用與滿足這一理論的出現,驅使國內外學者把研究的關注點轉移到受眾身上。蔡騏[5]等認為人們對世界的認知是由傳播媒介輸出信息構成的,這種認知是傳播媒介對信息進行選擇加工之后形成的一種提示環境,是人們在這種提示環境下的一種反應,但這種反應并不能真實反映客觀世界,而應將媒介使用行為研究同個人需求、個人所處的社會環境、認知程度和媒介內容本身聯系起來;陳文靜[6] 將使用與滿足理論與其它理論相結合進行研究,有力推進了該理論的發展,同時發現國內的研究存在理論誤用、將滿足程度置換為滿足、研究的局限性以及繼承西方研究理論的缺陷等一系列問題。
在學習者觀看教學視頻過程中,由于社會和心理起源導致需求,需求激發學習者通過觀看教學視頻進行學習。因此,教學視頻不僅僅用于傳授知識,還需要在吸引學習者注意力基礎上激發其學習興趣,滿足學習者各方面的學習需求。但大多數教學視頻顯然不能做到這一點,反而存在視頻畫面單一、缺乏創新意識等問題。基于此,本文區別于之前有關教學微視頻設計的研究,以現有教學微視頻研究為基礎,將“使用與滿足”理論同教學微視頻設計研究相結合,從滿足學習者各方面需求的角度研究教學微視頻設計,提出“使用與滿足”這一理論視角,以期優化教學微視頻設計,幫助廣大教師設計出學習者喜聞樂見的優秀教學視頻。
1 使用與滿足理論
早在20世紀40年代,美國社會學者貝雷爾森就對書籍和報紙這兩種印刷媒介進行了有關研究,總結了具有普遍性的讀書動機:實用動機、休憩動機、夸示動機和逃避動機[7]。直到1959年,美國社會學家E·卡茲 (E.Katz)[8]才首次提出“使用與滿足”概念。E·卡茲認為,媒介接觸的基本模式是“社會因素+ 心理因素→媒介期待→媒介接觸→需求滿足”。實際上,著名思想家約翰·斯圖亞特·密爾[9]早在十九世紀就已經提出“人類理性”理論。密爾認為,人類在個性、能力和需求等方面的差異導致作出不同選擇,而社會則應該為人類提供一個寬容自由的環境,這也是“使用與滿足”理論的研究基礎。使用與滿足理論強調用戶的差異性、用戶的動機和需求,“人類理性”理論是對使用與滿足理論的實踐和論證[10]。
綜上所述,“使用與滿足”理論區別于傳統訊息對受眾產生影響的思路,它強調受眾的能動性,并且突出受眾地位。這一理論站在受眾立場分析媒介的使用動機和需求滿足。使用與滿足理論關注3個問題:①解釋人們怎樣使用媒介滿足其需求;②發現人們使用媒介背后的具體動機;③發現個人媒介使用的結果[11]。由此可見,媒介研究開始從“媒介為人們做了什么”逐漸轉變為“人們利用媒介做了什么”。
2 教學微視頻內涵及特征
2.1 教學微視頻內涵
教學微視頻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最初的教學微視頻是教育電影,后來發展到教育電視,教育電視能遠距離傳送教學內容。到了20世紀80年代左右,國內高校逐漸開始實行電化教學,教學視頻成為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教師經驗的豐富,網絡技術和多媒體技術開始引入課堂,應用于教學全過程,技術的引入提高了教學效果。技術的發展促使學習者轉變學習方式,在學習方式轉變的同時,學習資源也作出相應變革,傳統的教學資源無法滿足學生越來越個性化和碎片化的學習需求,因此改革學習資源勢在必行。
郇玉龍等[12]認為,應用于教學中的微視頻可統稱為教學微視頻,這種微視頻是針對教學過程中的知識點進行錄制,從資源的角度又可以看作是微課的一部分或者另一種形式,將教學微視頻按照其知識點關聯規律進行系統組織就可形成完整的微課程;郝銀華[13]認為,微型教學視頻指具有教育意義的微視頻。教學微視頻時長有一定要求,需要在10min左右,最多不可超過20min,它是一種通過音頻和視頻技術進行教學內容呈現的媒體;王覓[14]認為教學微視頻屬于微型化學習資源,由于其學習內容短小,學習時長也短于傳統視頻課程,因此適合作為微型學習活動資源加以利用。
綜上所述,教學微視頻指根據教材內容與教學大綱,對文字、圖片、音頻、動畫等各種多媒體視覺元素進行合理組合,再配合其它陳述性的知識內容達到預期學習目標的有效教學資源。教學微視頻能夠將難以理解的教學信息進行簡化,同時將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對于學習者而言,在輕松理解接收到的視覺信息之余,能夠將更多的精力放到目標教學內容上,更有利于實現教學信息的迅速傳遞。由于這種教學微視頻知識點完整、知識目標明確,且播放時間較短,因此有利于學生隨時隨地通過手機等移動設備展開碎片化學習。
2.2 教學微視頻特征
教學微視頻中的“微”主要體現在視頻內容與視頻時間長短兩個方面:①與傳統課程相比,教學微視頻時長明顯縮短,學習內容相對于傳統課程而言大大減少,這種設計更加符合學習者的認知心理,也更加符合學生碎片化的學習模式以及遠程學習環境下對教學資源的微型化需求。時間長短可根據課程知識內容和授課對象的不同進行適當調整;②教學微視頻內容精練。從信息接受者的角度考慮,人的接受度與信息冗雜程度成反比,所以要達到有效傳達的目的就必須對信息內容進行簡化,這樣才能有效降低學生認知負荷,進而實現有效的傳播[15];接受者在心理上有一種“完整聯想”能力,也就是說接受者見到局部就能聯想到整體。因此在圍繞知識點創建視頻時,欲在短時間內傳授某方面重點知識就需要對知識進行壓縮提煉[16]。教學微視頻支持多種學習方式,可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設計。由于不同的學生具有不同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式,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基本學習情況和認知特點設計教學微視頻[17]。教學微視頻具有完整的知識點和知識模塊,適合呈現教學內容中的重點、難點以及教學活動中的關鍵環節[18]。
微視頻的教學優勢為表現力強和信息傳輸量大。著名實驗心理學家赤·瑞特拉(Treicher)研究得出不同感官具有不同記憶效果的結論:人類能夠記住聽到內容的20%,看到內容的30%,聽到和看到內容的50% [19]。生態心理學家吉布森(Gibson)也對視覺與觸覺信源兩相沖突時進行研究分析,得出結論:視覺是在感知系統中更占據優勢的信息來源,視頻的現場感要比其它教學手段的現場感更強,這也是視覺信息的優勢。在學習者觀看學習視頻資源過程中,視頻具備的后退、加速、反復觀看等功能,使學習者能夠根據自己的學習節奏自由安排觀看進度,能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不同學生個性化和多樣化學習需求,學生也能在觀看教學視頻的學習過程中逐漸消除傳統課堂存在的部分學生不能完全理解知識內容的現象。
3 使用與滿足理論對教學微視頻設計的啟示
學生觀看教學微視頻的態度和行為是影響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在使用與滿足理論視角下,觀看教學微視頻的學生是具有特定學習“需求”的個人,而他們觀看教學微視頻的行為則是在需求基礎之上 “使用”教學微視頻的目的性活動,學習者在觀看教學微視頻過程中能夠達到學習目的進而形成一種“滿足”[20]。該理論站在學習者立場,顛覆了傳統教學微視頻注重教學內容忽視學生感受的弊端,強調以學習者為中心進行教學視頻設計[21]。因此,應在使用與滿足理論指導下設計學習者喜聞樂見的優秀教學微視頻。
3.1 滿足學生審美體驗
學習者在觀看教學微視頻過程中往往會伴隨某種需求,他們會在林林總總的信息中選擇符合自己學習需求的教學視頻,使自己在學習到所需知識的同時又能得到心理滿足。尋求快樂和發現美好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學生觀看教學微視頻的過程是一個畫面和聲音雙重體驗過程,也是一個視與聽相結合的過程。因此,教學微視頻設計應注重滿足學生的審美體驗。
在使用與滿足理論視角下,優秀的教學微視頻應具有較高的可看性和較強的易受性,使學習者既能夠在觀看教學視頻的過程中滿足學習需求,又能在情緒放松的過程中感受到學習的愉悅,進而使學生的審美體驗得到滿足。同時,審美不僅包括對視頻聲音、畫面、情節的審視,還包括對其中蘊含的價值觀的評價和探討 [22]。教學微視頻不僅僅是對教學內容的傳授,更要滿足除了學習需求之外其它多方面的需求。優秀的教學微視頻不僅意味著知識的傳授,同時還作為一種表現形式而存在[23]。學生在觀看視頻過程中,除能夠學習到相應知識外,還存在著一種對作品內容的審美體驗,這種審美體驗并不拘泥于視頻的畫面和形式,更多的是一種精神上的審美,使學生能夠在教學微視頻知識學習之余發現美好。
3.2 使學習者找到情感歸屬及認同感
優秀的教學微視頻還應起到使用與滿足理論中對學習者的心緒轉化作用。學習者在學習內容增多、學習壓力增大時會在內心產生逃避心理和厭倦情緒,也往往會在這一階段衍生出相應的情感需求。因此,教學微視頻設計應使學習者在觀看視頻的過程中能夠滿足自身娛樂需求,實現自我滿足。
在平時的學習中,人人都會遇到令人匪夷所思的人物或事件,基于使用與滿足理論設計的教學視頻將這些人物或事件以教學微視頻的形式展現出來,對學習者的內心語言進行解讀。這樣,學習者能夠在觀看和分享視頻的過程中,在學習知識之余找到情感歸屬與認同感。
3.3 滿足學習者環境監測需求
根據使用與滿足理論,優秀的教學微視頻設計創意多來源于現實生活,不僅包括完整的學習內容,還需要反映和呈現當前社會熱點的熱門詞匯。因此,教學微視頻設計應滿足學習者的環境監測需求[24]。學生通過觀看教學微視頻能夠了解到最新的學習熱點以及熱門的學習方法,能夠從教學微視頻提供的學習內容及呈現方式中找到自己的生活方式甚至人生態度,把握學習方向,進而提高學習能力。
4 結語
本文對使用與滿足理論和教學微視頻的發展脈絡進行了簡要梳理,提出在教學視頻設計過程中要重視學習者的審美體驗、滿足學習者的情感需求和環境監測需求,這是使用與滿足理論賦予的新思路。教育本身就是一種傳播,教學微視頻的廣泛應用已經成為教育傳播的一種重要形式,優秀的教學微視頻作品需要在符合教育規律的基礎上引入傳播學規律,用傳播學的相關理論指導教學微視頻設計,以有效提高教學微視頻質量及其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 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EB/OL]. [2012-04-01].http://www.moe.gov.cn/ewebeditor/uploadfile/2012/03/29/20120329140800968.doc.
[2] 胡鐵生. 微課:區域教育信息資源發展的新趨勢[J]. 電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3] 熊劍. 翻轉課堂教學微視頻設計與制作研究[J].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 (3):350-355.
[4] 華傳強. 微視頻教材的設計與制作[J]. 岳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11):75-77.
[5] 蔡騏,劉維紅. 對傳播學中使用與滿足理論的再探索[J]. 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1):5-10.
[6] 陳文靜. ?“使用與滿足”研究在我國大陸傳播學界的本土發展與反思[D].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6.
[7] 胡禎珍. 使用與滿足理論文獻綜述[J]. 新聞研究導刊,2017,8(8):107-108.
[8] KATZ E. Mass communication research and the study of popular culture:an editorial note on a possible future[J]. Studies in Public Communication,1959,12(1):l-6.
[9] 金屏. 密爾的人性理論與大眾傳播使用與滿足理論探究[J]. 東南傳播,2006(6):102-103.
[10] 李倩倩. ?“使用和滿足”理論在主流視頻網站app中的應用研究[D]. 長春:長春工業大學,2018.
[11] 王鵬. 對后現代遠程教育的界定與審視——基于“使用與滿足”理論的視角[J]. 職教論壇,2015(18):39-43.
[12] 郁玉龍,梁洪瑞,焉旭光. 微時代背景下有關教學微視頻的思考[J]. 中國醫學教育技術,2016 (1):55-58.
[13] 郝銀華. 學習科學視角下微型教學視頻設計與學習效果研究[D]. 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14.
[14] 王覓. 面向碎片化學習時代微視頻課程的內容設計[D].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3.
[15] 王洪梅. ?面向智慧學習時代教學微視頻的創意設計研究[D]. 徐州:江蘇師范大學,2017.
[l6] 王建. 廣告創意教程[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17] 王洪梅,孟性菊,王運武. 教學微視頻資源的創意設計研究——以“人類學習歷史的演變過程”為例[J]. 現代中小學教育,2017,33(2):51-55.
[18] 朱文吉,王玉璽,劉玥. 微視頻在翻轉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研究——以《數據結構》課程為例[J]. 軟件導刊:教育技術,2015,14(4):3-5.
[19] 劉曉穎. ?翻轉課堂中教學微視頻的設計研究[D]. 無錫:江南大學,2017.
[20] 馬葉娜,王國燕. “使用與滿足理論”視角下的移動短視頻研究——以抖音App為例[J]. 科技傳播,2018,10(13):110-111.
[21] 蔡旻君,馬光仲,陳萍. 從學習性評價的視角反觀MOOC之理念與設計[J]. 中國電化教育,2016(9):66-73.
[22] 段曦. ?Papi醬系列作品傳播效果研究[D]. 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7.
[23] 任叢. ?教學微視頻內容呈現的設計研究[D]. 北京:北京工業大學,2016.
[24] 趙長寶. 傳播學視角下的教學微視頻設計與制作[J]. 職業技術,2016,15(10):40-42.
(責任編輯:杜能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