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影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出國留學人員總量已超過100萬人,其中2000年以后出國留學的人員占到總量的70%以上。據《美國門戶開放報告》統計,在2018-2019年度,中國在美留學生占美國國際留學生總數的33.7%,為369,548人次,較2017-2018年度增長了1.7%,位居榜首。
留學生群體越來越龐大,隨之而來的則是對留學生群體畫像越來越模糊。歷年來,我國留美人數占據來出國人數的榜首,在這群人中,有家庭條件優渥的年輕人,也有占據群體大部分的平凡大眾;有哈佛哥大等常春藤名校驕子,也有散落在美國各地的普通學生。對于99%的普通留學生來說,他們的學習生活與心路歷程,在廖元辛的《留學新青年》這本訪談錄里,被原原本本的精準地記錄了下來。
2015年,從美國馬里蘭大學公共政策學院畢業后,他曾因找工作、文化融入等問題經歷了長達半年的焦慮與迷茫。然而,也正是自己的迷茫,與留學生活的經歷,讓廖元辛開始了記載留學生真實生活的想法。他利用半年的時間,采訪了百余位留學生。“如果不把這些問題回答清楚,不能真正走進一個一個普通留學生的內心,我們就無法真正走進這上百萬留學生群體的生活,就無法真正理解這二三十年留學熱的意義。”廖元辛在一次北京大學舉辦的新書分享活動上說道。
北京留學服務行業協會會長桑澎曾說:“看了元辛的文章,一時間五味雜陳涌上心頭,仿佛又回到幾十年前留學的日子。我曾經是一名留學生,也曾經是留學生的父親,對留學生活有難以割舍的眷戀。出國留學說到底是一種生活體驗,酸甜苦辣五味俱全,如魚吞水冷暖自知。元辛通過留學生自己的講述,展現了一個真實的留學生活,難能可貴,遠勝于說教和評論。”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校友梁牧笛則認為,《新留學青年》是她回國后“看到的最好的一部非虛構作品”,“感謝元辛為我們記錄下成長中極為重要的時刻,這將成為一代人的記傳史”。
新的時代,需要新的作品。在書的開篇,廖元辛寫道:“二十多年過去了,中國在變,留學生也在變。與二十多年前的那一批留學者相比,這一代留學生無論是成長背景、經濟條件,還是思想性格、就業方向,都早已今非昔比。”比及前輩的遠渡重洋,苦讀求學,“90后”的故事,在新聞里,多的是負面報道,多的是紙醉金迷的奢華,不學無術的生活,而每當后來的人,想要出國時,總會在心里默默地問自己,出國的生活到底是怎樣的?是像別人說的那樣好,還是像新聞傳達出的那樣糟糕?這些,需要解答和記錄。
從2015年12月到2016年7月,廖元辛走訪了美國30余所高校,訪問了百余名不同背景的留學生。他們中的有些人,有些是廖元辛原本就已熟識,有一些則是頭一次見面。他們敞開心扉,真誠的講訴了在美求學的酸甜苦辣,他們初來異鄉時備受孤獨的煎熬。
2017年,他開始整理這些百余位受訪人的采訪記錄,從中選出一些印象深刻的故事,整理成20余篇,分成六個主題呈現給讀者。在這本306頁的《新留學青年》中,有選擇出國留學后的成長,有融入不同文化的掙扎,也有選擇留守或歸國的迷茫。
在這本書里,他記錄了從北大走出去的“天選之子”的驕傲與碰壁;寫下了從12歲便赴美留學的低齡留學生一路走來的融合與艱難;也曾寫到在美國遼闊的“村莊”中,留學的學霸情侶終成眷屬。他們有的在美國扎根,有的在美國工作多年后,還是回到中國。在留學路上所能遇到的,在書中廖元辛都娓娓道來。
對留學生而言,出去很容易,難的是“你準備好了嗎?”對于家長而言,你了解孩子在海外會遇到的真實困難嗎?知名自媒體人,哥倫比亞大學校友李龍說:“ 在這一個個真實故事中,他帶你看西洋景似的零距離體驗留學生的異國生活,感受他們或大或小的悲歡喜怒,不論是學生還是家長,都應該在走出國門之前讀一下元辛的這本書。讀一下,才知道你到底準備好沒有,你將要面對的是怎樣的一個世界。”
書摘:
“來美國之后的第一站是北卡,我在那兒上高三。其實無論對誰來說,來美國之后的第一年都是最困難的一年,再加上我那個時候年齡也小,以前對美國的印象都是電視上看到的曼哈頓高樓大廈那種,而我去的那個小鎮在森林邊上,剛來的那段時間尤其不適應。我記得到美國的第二天,一早起來,不知道為什么,一聽見飛機飛過的聲音,我就特別想讓飛機帶我回家。” ?——P74
“整個我這一屆,專業里只有我一個中國人。再加上之前也沒有長期離開過家,所以剛過去的第一個學期其實挺困難的。不過習慣了之后呢,我也發現自己這種性格其實還是比較能適應那邊的生活。”——P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