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茄子!”“Cheese!”……不論中外,大家拍照時總會嚷幾個口號,就為了能展現出整齊如一的笑容。而在你印象中,除了《蒙娜麗莎》,有幾張世界名畫是面帶笑容的?為什么名畫中的人都不茍言笑、表情嚴肅?下面將為你揭曉答案。
有人認為,以前的人不愛笑,可能因為當時衛生條件不好,大家都是一口壞牙,所以不便露齒。但也有文字說,當時人們的牙齒都不太好,彼此彼此,所以一口爛牙并不會削弱一個人的吸引力。
維多利亞女王執政時期,她的首相帕默斯頓勛爵是當時著名的高富帥。雖然他在打獵事故中曾磕掉幾顆牙齒,但還是被稱贊有著“驚人的英俊臉龐和身材”。不過到了晚年,當帕默斯頓勛爵安上了不穩定的假牙,他的形象卻開始滑坡。因為害怕假牙飛出,他的演講總是磕磕絆絆,經常在議會上招來反對黨人的嘲笑。
如果不是牙齒,那還會是什么原因呢?其實有個因素很簡單,但也很容易被忽略:作畫持續時間太長,保持燦爛的笑容太難了!不信你連拍兩小時試試?最美最自然的微笑,往往只在一瞬之間,在那個沒有照相機的時代,它非常難保存,更不易記錄。
而在文化上,以前對于微笑的認知,和今天也大不相同。17世紀的歐洲,在生活和藝術作品中展示笑臉的一般都是窮人、浪蕩子、喝醉的酒鬼、天真的人和賣唱賣笑的表演者。對當時的上層階級來說,展示笑臉是不合禮儀的。
法國教育家圣約翰·喇沙曾寫道:“有些人的嘴唇張得那么開,他們的牙齒幾乎完全可見。這與禮儀是完全矛盾的,因為大自然給了我們嘴唇隱藏它們,就是為了禁止你展示你的牙齒。”
所以對于藝術家來說,說服自己的模特笑是很難的。更別提在過去,只有富有的、有身份的紳士才會雇用畫家為自己作畫,所以畫家畫出來的表情都是嚴肅臉。
要看到笑容最大最好的一面,還是必須離開上層社會,把目光投向社會底層。17世紀的荷蘭畫家們著迷于記錄生活的豐富性,并刻意尋找其中的笑容。
“荷蘭風格”常常是對社會狂放不羈的一種速記。簡·斯蒂恩、弗蘭茲·哈爾斯和朱迪思·萊斯特三位是好朋友,也都是這種風格的追隨者,都喜歡畫燦爛的笑容。
而在荷蘭畫家中最有成就的可能是格里特·范·霍索斯特。他創作了許多展現深夜小酒館里人們吃飯、喝酒、唱歌、創作音樂的作品,這些作品的細節十分豐富,在日后也成為他的代表作。他在1624年創作的《大笑的小提琴家》是一個極好的例子,展現了下層階級有趣的生活場面。
(摘自《南都周刊》) 葉知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