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多拉陳
1
研究生剛畢業的時候,我信心滿滿,手握著榮譽畢業生的獎狀,頭頂常春藤名校的光環,當時的我真以為自己就是“天之驕子”,未來之路四通八達。
不到一個月,現實就把我打回了原型:我坐在一個四面無窗的小隔間里,拿著行業中最低的起步工資,做著最辛苦的危機干預工作,上班8小時,有時連午飯都顧不上吃。更倒霉的是,因為伴侶當時還在上學,為了結束多年的異地戀愛,我只能選擇生活在全美物價最高的加州灣區。在這里,我的工資根本不夠用,每天節衣縮食,只為付得起夸張的房租。
美國加州心理咨詢行業規定,咨詢師需要在碩士畢業之后,積累滿3200小時的臨床咨詢時間,通過兩場考試,才能獲得心理咨詢師執照。那個時候的我,常常想著那3200小時出神:天哪,到什么時候我才能完成這么多臨床時數啊!

圖文無關
我的生活怎么會變成這樣?我想到了讀書時對未來生活的暢想:我穿著漂亮的職業裝,在窗明幾凈的心理診所里,與來訪者進行靈魂的碰撞……這也差得太遠了吧。我打開手機,看到朋友圈里發小買房了,臉書上同學辦了一場古堡婚禮,領英上同行又升了職……再看看我自己,便真正感到了“自慚形穢”。
雖然這樣想著,但在現實中,我并沒有走進死胡同。就這樣掙扎著、困惑著、自慚形穢著,3200小時到手了,執照考過了,收入提高了,甚至如今,我真的擁有了一間窗明幾凈的心理診所。
這段路走得很不容易,但和人生的漫漫長路相比,又好像很容易。
現在想來,我十分感激剛畢業的那段經歷。在臨床咨詢工作中,每當遇到年輕的來訪者抓著頭發,痛苦地喃喃自語“不應該啊,我的生活不應該是這樣”的時候,我就知道,對面的人和當年的我一樣,在經歷著“青年危機”。
2
心理學家奧利弗·羅賓遜認為,青年危機主要分為5個階段。
階段一,你感到完全被生活中的選擇困住。比如,你不知道該選擇什么樣的職業,不知道該維持什么樣的親密關系,覺得自己正在被生活的壓力推著往前走。
階段二,你感到必須走出這樣的被動局面。你越來越覺得,如果自己能夠“豁出去一次”,也許生活就會有轉機。
階段三,你開始行動了:你辭掉不喜歡的工作,結束了一段雞肋般的感情。你進入一段“暫停時間”,試圖重新認識自己,重新找到生活的目標。
階段四,你找到一些大方向,但不大清楚具體應該做什么。你一點一點地摸索著、構建著新的生活,雖然很緩慢,但是,心里感到踏實與滿足。
階段五,你感悟到自己真正向往的生活是什么樣的,你下定決心,開始為這樣的生活而努力。
通過個人經歷以及臨床咨詢,我感受到了心理上的痛苦主要來源于青年危機的第一和第二階段。那是一種身不由己的焦慮感,就像一只在太陽底下被關進玻璃罐的蜜蜂——前途看似一片光明,卻不知道該怎樣沖破這層厚厚的玻璃,向著那光明飛去。
諷刺的是,心理上最容易被青年危機所影響的人群,恰恰是那些“上進生”:如果你是一個懷揣著堅定理想,對人生有既定規劃,而且對自己嚴格要求的人,很不幸,你最有可能被現實世界中的挫折擊中,感到無比失望與困惑——就像我當年那樣。
3
那么,可以做些什么來應對青年危機呢?
首先,坦然接受青年危機的到來。
雖然一切都在向好的方面發展,但我并不認為自己完全走出了青年危機。我依然常常在冰冷的現實世界面前感到不安全、懷疑和失望,但是,與剛畢業時不同的是,現在的我明白,這是一段人生必經的心理發展狀態。這樣的意識幫助我“正常化”了內心的不安感受,我不會再因為“怎么還在為我的人生焦慮”而焦慮、自責和慚愧。
特別是,當在咨詢室里聽到那么多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成長經歷的來訪者,都經歷著與我相似的痛苦:不知道手頭上的工作是否有意義,不知道何時才能遇到真愛,不知道如何以成年人的身份與父母相處,甚至不知道明年的自己會在哪里……這時,我便明白,青年危機的到來,并不是因為我們有多糟糕,而是因為我們都是平凡人。
同樣的,來訪者在聽到我分享的青年危機的感受時,他們也感嘆:一個心理咨詢專業出身的人都有同樣的糾結,那么,我所經歷的大概也是正常的吧!
其次,適當遠離社交媒體。
社交媒體創造了一種幻象,讓我們以為別人的生活充滿喜悅的閃光時刻,讓我們篤信人生就是一個“只要努力就會成功”的線性回歸方程式。反觀自己的生活,卻并非如此。相形見絀之下,焦慮、嫉妒、憤怒、自責等復雜情緒就由此產生。
然而,如果能夠靜下心來想想,我們就可以拆穿社交媒體所制造的幻象:誰會把枯燥乏味的生活瑣事、日復一日的工作細節發到朋友圈?誰又會把從“開始努力”到“最終成功”中間的曲曲折折,都事無巨細地寫下來,還能成為“10萬+”的爆款文章?就連我們自己,都只愿意把最好的一面呈現在社交媒體上。所謂“別人的人生”,其實都不是真正的、完整的人生,只是一些生活中的閃耀瞬間罷了。
因此,處在青年危機中的我們,更需要具備批判性思考的能力,當看到“別人的人生”時,在自慚形穢之前,我們是不是可以先問問自己:我了解到的故事就是他們真實的、完整的人生嗎?
第三,合理管理我們的人生預期。
或許,我們常常高估了自己在一天、一周內可以完成的事情,卻低估了自己在一年、兩年、十年間可以完成的事情。與其責備自己“我的生活不應該是這樣的”,不如告訴自己,我現在的生活就是這樣的。
最后,把青年危機當作鍛煉情緒智慧的契機。
在冷冰冰的現實面前,我們不得不調整自己,找到適合的方法來應對壓力:有些人撿起了小時候的興趣愛好,有些人找到了相互理解的社群,有些人愛上了瑜伽等身心結合的活動,有些人通過寫日記更好地了解自己……這些讓人感到身心舒緩的方法,在心理學上叫作“自我關懷”。在自我關懷的過程中,我們的情緒智慧也在增長。心理學研究也發現,良好的情緒智慧,是幫助人們度過生活轉折的重要技能。
正如“危機”這個詞語,是由“危險”和“機遇”組成,青年危機也是由被生活困住的“危險”和增長情緒智慧的“機遇”組合而成的。也許,青年危機的出現,正是為了幫助我們做好熱身準備,來面對今后人生路上大大小小的危機。
在剛畢業的那段日子,有一句話給了我很多寬慰與力量:“我們的20歲和30歲適宜栽種,不適宜收獲。我們不能不給夢想的種子生根發芽的時間,就把它們從土壤里挖出來。”我想把這句話,送給所有正在經歷青年危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