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忠
(中鐵十四局集團第二工程有限公司,山東 泰安 271000)
隨著現代經濟的高速發展,城市人口不斷增加,開發城市地下空間越來越重要,并且地下空間的使用功能也不斷提高,因此基坑圍護結構的安全性和使用性越來越被人們所關注,其中地下連續墻以其各項優點在城市深基坑的圍護結構中被越來越多的采用。太原五六號調蓄池在基坑工程施工中,采用了“兩墻合一”的結構形式,將地下連續墻作為基坑支護結構使用的同時,兼做地下工程主體結構的外墻使用,避免了資源浪費,該文對其施工工藝及施工質量控制要點進行分析及論述。
太原五六號調蓄池位于太原站與雙塔北路之間,該區域屬太原市核心區域,是未來太原市的重要發展用地;五六號調蓄池工程的建設承擔著完善該區域市政排水的重要任務,服務范圍東起太行路、西至鐵路,北起迎春街、馬道坡街,南至朝陽街、雙塔二馬路,匯水面積合計371 hm2。建成后主要解決周邊地區雨水排水問題,有效緩解城市內澇。五六號調蓄池工程采用全地下的結構形式,主體結構長度149.1 m,寬度68.9 m,最大開挖深度17.8 m。該工程基坑支護采用地下連續墻,并沿高度方向設置兩道永久鋼筋混凝土內支撐。主體結構為框架結構,主體的池壁采用“兩墻合一”的結構形式。
在基坑工程施工階段,地下連續墻作為圍護結構,起到擋土和止水的目的;在結構永久使用階段作為主體地下結構外墻的一部分,通過設置與主體地下結構內部水平梁板構件的有效連接,在主體正常使用階段參與主體結構受力[1]。
該工程地下連續墻共計74 幅,深度31 m~37 m,標準幅6 m 寬,厚度為800 mm,采用C35P12 混凝土澆筑,鎖扣管接頭。根據該工程的地質情況,施工地連墻前,墻槽段內外兩側,首先施做三軸攪拌樁。待地連墻及鋼立柱(包括樁基)施工完成且混凝土強度達到要求后,鑿除地下連續墻頂部浮漿,施工頂部冠梁。基坑采用盆式的開挖方式,邊開挖邊破除貼附在地連墻內側的三軸攪拌樁,并隨挖隨撐,確保基坑周邊每一開挖區域的支撐在土方挖除后48 h之內形成。每層開挖完成后,地連墻的整個墻體暴露,因地墻分幅施工,接頭處容易出現滲漏點,且現澆地連墻墻面較粗糙,甚至會出現夾泥現象,因此還需施做一道防水內襯。
3.2.1 與地下結構頂層連接
地連墻頂部設置貫通、封閉的壓頂冠梁,壓頂冠梁上需預留與上部后澆筑的結構墻體連接插筋,此外壓頂冠梁與地連墻、后澆結構之間需要采取可靠的止水措施,如圖1 所示。

圖1 地連墻與壓頂冠梁連接示意圖
3.2.2 與地下結構各層梁板連接
通過地連墻內預留插筋及剪立槽與地下結構各層的環梁進行連接,環梁與各層梁板進行連接,如圖2 所示。
3.2.3 與地下結構各層內襯墻連接
地連墻及其結構內襯施工前,必須將所有暴露部分進行鑿毛、清洗、接漿,并通過地連墻預留插筋與內襯墻進行連接。
3.2.4 與地下結構基礎底板連接
地下連續墻與底板的連接處,通過預埋直螺紋接駁器,將底板主筋進行連接,并剔鑿剪立槽,外用4 mm 網片與地連墻鋼筋固定牢固。

圖2 地連墻內預留環梁連接示意圖
4.1.1 地連墻鋼筋籠安裝過程中預埋件的質量控制要點
嚴格控制地連墻鋼筋籠制作精度,外形尺寸、垂直度,偏差值盡量在負偏差范圍內。
對首開幅、閉合幅槽段應復測槽段實際寬度尺寸,并根據實測情況調整鋼筋籠的寬度,并嚴格測量預埋件在地連墻鋼筋籠內預埋位置,以確保預埋件安裝的準確性,避免在后期施工中產生錯位。
嚴格要求預埋件原材質量、加工尺寸、焊接長度,并仔細檢查預埋件安裝完成后的質量,保證結構安全。
4.1.2 地連墻鋼筋籠吊裝過程中預埋件的質量控制要點
對槽壁垂直度要求提高,并測得槽壁垂直度數據指導下道工序施工,避免在下放鋼筋籠時,發生刮蹭現象,對預埋件造成破壞。
地連墻鋼筋籠下放過程中,仔細檢查每一結構層的預埋件,避免在吊裝過程中產生變形或位移,影響預埋件質量。
4.1.3 與主體結構連接過程中預埋件的質量控制要點
預埋件在剔鑿及調直過程中,需選用合適的工具,避免出現破損、折斷等現象。嚴格檢查預埋件與主體構筑物的節點連接情況,必要時需采取加固措施。
4.2.1 地連墻外部防水控制要點
根據該工程地質情況,地連墻施工前,在槽壁內外側套打三軸攪拌樁,不僅可以使軟土硬結而提高地基強度,還可以起到一定的止水效果。
由于該工程采用鎖扣管接頭,導致每幅地連墻間易摻雜泥皮發生滲漏,因此在地連墻分幅點接縫位置處,套打兩根800mm 高壓旋噴樁,起到止水加固作用。
4.2.2 地連墻與主體結構物間防水控制要點
當基坑開挖完成后,所有暴露部分需要鑿毛、清洗、接漿,并涂刷界面劑,以增強地連墻與主體構筑物間的連接效果。
地下連續墻出現滲漏時,可以將滲漏點周圍的泥漿和雜物清理干凈,用清水沖洗干凈,在接縫表面兩側鑿毛,用封縫材料封堵。封堵完成達到一定強度后,用堵漏劑進行壓力注漿。
地連墻施工時,因墻體未凝固前混凝土與鋼筋之間容易脫離,且現澆地連墻墻面較粗糙,甚至會出現夾泥現象,當地下水量較大,外部流水易通過鋼筋流至基坑內。因此地連墻需施工一道鋼筋混凝土內襯,既可完全消除地連墻滲漏現象,也可增強其結構穩定性和外觀質量[2]。另外,施工每倉地連墻內襯時,需在分倉點埋設止水鋼板,并留著后澆帶。
地連墻與基礎底板連接位置,沿基坑底部一圈埋設注漿鋼花管,待混凝土強度達設計要求時,進行壓力注漿,目的是消除施工縫位置的滲水現象。
4.3.1 地連墻混凝土澆筑質量控制要點
在混凝土澆筑前,需要將地連墻槽底的淤泥清理干凈,混凝土澆筑時需保持流暢。并且澆筑時需注意及時調整導管埋深。
混凝土澆筑時間應盡量控制在1.5 h 內。澆筑過程中應避免間斷,如有停頓時需定時抽拔導管,維持導管內混凝土的流動性,防止混凝土在導管內凝結。
4.3.2 內襯墻混凝土澆筑質量控制要點
施工上部結構時,需提前預留地連墻內襯的澆筑通道,可在每層的鋼筋混凝土圍檁位置預留孔洞,供混凝土下落。
嚴格把控混凝土澆筑時間,避免因混凝土等待時間過長,導致內襯墻出現冷縫;同時避免因混凝土澆筑過快,出現爆模現象,最后做好后期的養護工作。
太原五六號調蓄池基坑工程施工采用“兩墻合一”的結構形式,通過地下連續墻將支護體系和結構本體結合在一起,可以減少施工用地面積,降低工程造價,縮短工期,但對地下連續墻的施工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節點處理和抗滲處理變的更加重要[3]。因此,需要將各項施工質量控制要點落實到實處,才可以真正發揮“兩墻合一”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