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香紅
(保定市清苑區人民醫院 急診科,河北 保定 071100)
急性心肌梗死,即AMI,屬于臨床心血管科室非常常見的一項急癥,很容易誘發心衰、惡性心律失常或是心源性休克等等相關一系列并發癥,嚴重的還會對其生命安全產生重大影響。時間在搶救中十分關鍵,患者在病發之后盡早前往醫院進行就診并開通相關血管路徑又十分重要。盡管以前有對延遲住院情況產生的原因以及處理對策進行相關報道,但是很多都是年限非常久遠,同時有關住院延遲產生的直接后果細致分析更是少之又少。為了更好分析影響住院延遲的具體因素,我院挑選出500 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時段:2017年11 月至2018 年11 月)為評價樣本,以期制定出更具合理性的執行方案降低患者住院延遲事件的產生。
1.1 患者資料。挑選出我院收入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6 例作為探究樣本,時段控制在2017 年11 月至2018 年11 月。按照患者發病時到住院的時間超過12 h、≦12 h 進行組別劃分,即住院延遲組(n=250 例):男130 例,女120 例,年齡22-45 歲,平均(30.1±2.1)歲;住院未延遲組(n=250 例):男125 例,女125 例,年齡21-48 歲,平均(32.7±2.9)歲。予以t 檢驗后,呈現“P>0.05”,無評價意義。探究樣本的選入標準:①確診為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②在急診科已經辦理入院住院的患者。③可以自愿參加的患者。④無智力障礙或是語言上的溝通障礙等,可以正常理解問題并作答。探究樣本的排除標準:在院內產生心肌梗死或是存在心肌梗死病史的患者,不能自愿參加的患者,一律排除。
1.2 方法。使用Excel 表格統計好患者資料與病情特征,將數據核查好,其中病情特征包含:AMI 類型與AMI 病發部位,患者資料包含:年齡與性別以及BMI 或是危險因素等等。
2.1 病發到住院時間。500 例患者當中,除了13 例在出院期間病發患者之后,剩余的患者中約有2/3 患者病發后≦12h可及時住院(未發生住院延遲),約有1/3 患者病發后超過12 h 選擇住院(發生住院延遲),見表1。
2.2 住院延遲最終后果。在162 例患者當中實施冠狀動脈造影檢查,即住院延遲患者選擇急診PCI、溶栓、PCI 治療占比相較未發生住院延遲患者低很多。

表1 病發到住院時間情況(%)
2.3 回顧性分析影響因素。分析過程中,發現、性別、年齡、職業、文化、吸煙、飲酒史、腎功能不全、肝功能異常、血液系統疾病、冠狀動脈支架植入史等均為患者發生住院延遲的重要因素。并且,其中的女性、高齡以及呼吸系統疾病等均為患者發生住院延遲的獨立危險因素;而且大學或是以上的文化以及有冠狀動脈支架植入史均為患者發生住院延遲的保護因素。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內科系統當中十分常見的一項危急重癥疾病,在人們生活標準不斷提升的情況下,隨之而來自身生活壓力也變大,這種情形下使得AMI 患者病發率不斷增高。住院延遲的產生將嚴重降低患者冠狀動脈開通幾率,會導致家庭或是社會的負擔加重,所以盡早住院就診并開通患者血管是扥關鍵。盡管以往對住院延遲因素以及處理方案等進行了報道,但是在報道內容上相對陳舊、老套,并且有關住院就診延遲事件產生的后果進行直接分析或是研究也很少。
在本次研究當中,發生住院延遲患者占比在1/3,此類患者和未發生住院延遲患者比較實施再灌注治療或是住院期間內產生的并發癥可以知曉,由于錯失了再灌注治療的重要事件,不管是進行溶栓治療,還是進行急診住院介入治療,最終的占比均會降低。縱觀住院延遲患者產生院內死亡以及LVEF 低于50%或是心功能均較差等占比非常高,這樣的情況和王春艷學者的研究非常接近。這也預示著:AMI 患者產生住院延遲后會增加其心血管產生率,若是在病發之后的很短時間內就前往醫院就診接受住院治療,通過早期有效治療方案(比如:再灌注)的實施,能夠很好的保護到患者的心臟功能,并對其并發癥的產生進行預防,且改善了患者的后期生存質量等等。但是,在心衰方面、心臟破裂方面、心源性休克方面、惡性心律失常等方面產生的院內并發癥情況在以往的研究中有所報道,顯示統計學檢驗后有差異,權衡有關短期并發癥的產生涉及影響因素也非常多,還需要很多的樣本進行取證研究和實施長期的隨訪干預。
住院延遲會直接影響到患者在院內產生的一些后果,所以需要掌握患者產生住院延遲的具體影響因素也十分關鍵。本次研究中,患者的高齡特征、女性性別、呼吸系統疾病等均是獨立危險因素,視作患者出現住院延遲重要原因。又權衡患者高齡容易合并其他相關的慢性疾病,一些患者還缺少典型的胸痛表現,加上老年人在反應不是很快,行動也有所不變,進而容易出現就診住院延遲情況。基于女性雌性激素影響,產生心肌梗死的時候往往年齡均偏大,且易合并很多的并發癥,其癥狀上不是很典型,在產生癥狀之后多數是屬于非心臟因素或是女性心理因素等所致的住院延遲。在入院的時候產生呼吸系統疾病合并癥的患者長時間處于呼吸功能不佳的狀態,使得機體已經可以對缺氧環境進行耐受,并針對突發性心肌嚴重缺血缺氧情況已經不夠敏感,權衡其發病的時候癥狀表現不具典型性導致就診治療延遲。
文化程度高以及既往存在的冠狀動脈支架植入史屬于患者出現住院延遲保護性因素,權衡其文化程度高一類的患者,能夠對疾病認知更為深刻,但對于生活質量的要求也甚高,可以迅速的就診住院接受治療。以往實施冠狀動脈支架植入術的患者,針對于疾病癥狀表現的反應相對更為敏感一些,通常可及時就診治療。
綜上所述,醫務人員需再增加對冠心病診治知識的掌握程度和向患者普及以及教育,以強化宣傳效果,特別是針對一些高齡或是女性以及合并有慢性疾病的臨床患者,在其被告知的時候已經是心肌,當其病發之后需盡早就診住院實施再灌注治療,只有這樣才能拯救自己的心肌疾病,利于預后結局的改善。因為本次研究屬于回顧性分析,僅僅是挑選近幾年的AMI 患者,并未對其年齡層次進行劃分,也無長時間的隨訪,所以還需進行大樣本以及隨機研究等加強內容的驗證。